赵承磊
摘 要:运用追逆法,对国外体育旅游研究进行回溯、主题评述。研究表明,国外体育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体育旅游概念、分类基础理论;体育旅游功能价值;体育旅游消费;体育旅游目的地和体育旅游风险管理。国外研究:注重以各类参与者为中心的问题设计与求解;注重以数据支撑的学术价值与学理探索;注重以项目为载体的微观研究,凸显研究的功能价值;对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启示:加强体育旅游学理探索;加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微观、量化研究;重视以项目旅游为中心的系统研究。
关键词:体育旅游;旅游消费;目的地;述评;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0)03-0036-05
Abstract:With retroactive method, the article commented on the research of sports tourism on foreign countri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foreign sports tourism research mainly concentrates on five aspects: sports tourism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the function value of sports tourism; sports tourism consumption; sports tourism destination and the risk management in sports tourism. Foreign research pays attention to the design and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centered on all kinds of participants, the academic value and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supported by data, the micro-research based on the project as the carrier highlighting the functional value of the study; Inspiration to the study of sports tourism in China as follows: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sports tourism, strengthen the micro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centering consumer,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focusing on project tourism.
Key words:sports tourism; tourism consumption; destination; review; enlightenment
隨着旅游消费的转型升级和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稳步确立,体育旅游迅速成为产业发展的新风口。国办发〔2016〕77号、国办发〔2016〕85号等众多文件持续释放出发展体育旅游的政策利好。《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更是提出2020年体育旅游总人数10亿人次、体育旅游总消费规模突破1万亿元的发展目标。体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学术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国外是体育旅游研究与实践的先发之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梳理、洞鉴国外体育旅游学术研究,获得启示性的特征,对加强我国体育学术研究深入性、系统性、应用性,增强学术研究服务体育旅游实践的能力,推动我国体育旅游快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
为获得体育旅游研究领域的权威、代表性文献,采用追逆法。先通过文献查阅选定体育旅游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Tourism Management》和《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然后在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springer等数据库检索其发表的体育旅游相关文献和高频作者,通过其引用文献进行逆追、扩检,获得体育旅游研究领域高影响因子、高引用率的文献。
2 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的演进脉络
国外体育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50余载的学术积累。1966年,Don Anthony的《体育与旅游》通常被认为是体育旅游研究的开山之作。自此以后,体育旅游便成为欧美学者持续关注、探讨的学术议题之一。1970年,Williams and Zelinsky探讨了诸如奥运会类的大型体育赛事作为旅游再生的可能性。1976年,Baker and Gordon指出冬季运动是重要的旅游市场。1982年Glyptis考察了欧洲5国的体育与旅游,将体育旅游分为5种类型并给出政策建议。同期,Arm-strong(1985)、Kolsun(1988)、Livesey(1990)等学者还对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旅游的经济影响进行了研究。为更好的推动体育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1995年国际体育旅游委员会(STIC)成立,1995年该委员会创办了专门的体育旅游杂志《Journal of Sports Tourism》。在国际体育旅游委员会的主导下,体育旅游的发展史、类别、管理制度,体育旅游产业和市场营销,体育旅游设施及其规划,体育旅游的专业建设等议题得到全面的关注。体育旅游亦逐渐成为众多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如2000年,澳大利亚举办的“体育创造旅游:融合与发展”为主题的会议。2001年,国际奥委会和世界旅游组织在巴塞罗那召开的“首届世界体育与旅游大会”。2003年加拿大旅游联盟和旅游委员会共同发起举行的“体育旅游与体育管理大会”。2004年在希腊举行的“体育旅游全球化”国际研讨会等。近20余年来,伴随着体育全球化、产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逐渐成为美、英、澳等众多国家学者聚焦的热点。先后有Standeven和DeKnop的《体育旅游》,Turco、Riley和Swart的《体育旅游》,Hudson的《体育与探险旅游》,Ritchie和Adair的《体育旅游:关系、影响及问题》,Hinch和Higham的《体育旅游发展》等多部影响较大的著作问世。国际知名旅游期刊《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 和 《体育与旅游杂志》(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等也刊载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论文。如Getz的《赛事旅游: 定义、演化和研究》和Weed M的《体育旅游研究进展、回顾与探索》等。从研究主题内容上看,过往20余年,国外体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旅游概念、分类基础理论,体育旅游功能价值、体育旅游消费、体育旅游目的地、体育旅游管理5个方面。
3 国外体育旅游研究主题述评
3.1 关于体育旅游概念研究
体育旅游的概念是国外学者探讨的焦点之一。有研究者从社会制度的层面理解体育旅游,称之为sport tourism;有研究者从运动项目的角度认识体育旅游,称之为sports tourism;还有人主张二者并存。不同研究者分别从空间、时间、目的、功能等不同的角度对体育旅游进行界定。Delpy L认为体育旅游是指人们通过旅行离家去参与或观看体育比赛,游览体育吸引物(竞争性或非竞争性的体育活动)的一种现象。Hall认为体育旅游是游客以非商业目的观看或参与体育赛事产生的外出旅游活动。No gaw a等人认为体育旅游是游客停留在目的地24 小时以上,以参加体育赛事为主,参观为辅的活动。体育旅游者据此可分为赛事参与者、赛事观众、赛事爱好者3种类型。Gibson认为体育旅游是以休闲度假为基础的旅行主要是指个人暂时离开居住地到外地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或者观看跟体育活动有关的吸引物。Standeven and DeKnop认为体育旅游是“一切主动、被动参与的体育活动形式,无论是随意的还是有组织的,不管是商业的还是非商业的,只要是离开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出游行为”。2000年澳大利亚的《体育旅游战略草案》给出的界定是:国内体育旅游路程超过40公里,至少在外住宿一天。
上述研究者关于体育旅游概念的阐释,既有本质上的学术定义,也有实操方面的操作价值,对体育理论的建构和实践运营具有积极的理论贡献。应该说,其关于体育旅游的定义各有其理,既有共识也存分歧。共识在于:体育旅游是参与或观看体育活动。体育驱动是体育旅游的关键。分歧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商业活动是不是属于体育旅游的范畴;二是除参与、参观体育活动外,参与其他的非商业性体育活动是不是属于体育旅游。实际上,这是关乎到体育旅游外延和分类的一个问题。例如,Gibson依据其定义,把体育旅游分为参与型体育旅游、观赏型体育旅游、怀旧型体育旅游(参观体育博物馆等)。Standevan把体育旅游分为主动体育旅游与被动体育旅游。但正如国外学者Hinch和Higham所指出“如多数社会科学概念一样,体育或旅游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每个概念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定义表现出不同的需要”。关于体育旅游的概念探讨仍将是今后体育旅游研究中争论的一个话题。
3.2 关于体育旅游影响的研究
体育旅游是人、活动、地点交互的综合性社会活动。体育旅游活动与经济、文化、健康、环境、城市发展以及公共政策之间均相互作用。关于其影响,研究者以宽广的视域、多学科的视角,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其经济、社会、生态等影响进行了重点关注和测度。关于经济影响,Briassoulis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指出,体育旅游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对交通、餐饮、运输 、商贸、 建筑、金融及保险等相关产业具有促进作用,对整个经济发展、结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Weed通过旅游数据统计指出,盐湖城冬奥会使盐湖城饭店的客房入住率增加64%。1992年的奥运会使巴塞罗那成为了欧洲第三大旅游度假城市。Marsh对美国区域中学生运动会研究表明,其游客花费高达约17万美元。丹尼尔斯等采用全职工资数据模型构建的方法,以南卡罗来纳州的自行车比赛为例,对体育旅游的交通、餐饮、住宿、服务影响进行综合评估。John Davenport等考察了体育旅游与交通之间的关联,指出交通的发展扩大了体育旅游游客的可达范围,但同时也缩减了游客的消费时间和旅游消费。
关于社会影响,Pennington-Gray对体育旅游发展中的居民态度进行研究并指出,体育旅游虽然对旅游具有积极作用并迅速成为快速增长的旅游市场的一部分,但由于修建场馆的费用通常导致社区居民的税收负担增加,因而并非为居民所支持。体育旅游作为一种跨区域的人际交流行为,有研究者对奥克兰美洲杯帆船赛进行研究并揭示了赛事期间国内外游客犯罪类型的差异。
关于生态的影响,Standevan指出,迎合游客兴建的体育设施和持续不断拥入的体育旅游者,都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破坏。Weed、Michael Romeril、Sandra Wall Reinius等研究者分别以露营高尔夫、滑雪、钓鱼、水上等运动项目为对象,考察了体育旅游对山地环境、野生动物、水体环境的影响,指出体育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体育旅游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远远大于其保护作用,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影响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于体育旅游的影响,研究者聚焦赛事、聚焦项目、聚焦居民,努力以实证客观、全面地揭示体育旅游的正、负影响,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对体育旅游的价值做出客观评判,而且对体育旅游的实践发展具有现实镜鉴意义,对于制定体育旅游发展的公共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3.3 關于体育旅游消费的研究
关于体育旅游消费,研究者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构造等实证方法,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重点对体育旅游消费的经济价值、影响因素、消费促进等问题进行了研究。Burganb运用调查法对赛事旅游者的消费支出进行调查以测度赛事旅游消费的经济价值。Pyo S等研究了游客现场观看比赛的激励、阻碍因素及行为偏好。GreenBC等指出,兴趣、资金约束、风险控制影响体育旅游消费者的参与欲望。Kim S S等对此进行进一步实证研究,结果却发现,资金约束对消费者的参与欲望影响不明显,而体育旅游者对举办地的学习欲望直接影响参与欲望。体育旅游目的地是一种亚文化场所,体育旅游者试图在寻找机会以体育旅游目的地的身份认同。怀旧情绪是引发“粉丝”反复跟随所支持的球队,参与赛事旅游的一个核心因素。在体育探险旅游活动中,体育旅游者参与的一个重要动机是获得心理上的快乐感。Hallmann 等以马拉松为例,将马拉松的旅游者分为主动旅游者(或称作参与者)和被动旅游者,结果发现主动体育旅游者受情感、身体和组织的形象影响较大,被动体育旅游者受举办地的社会、历史的形象影响较大。FunkDC等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元分析的方法,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了社会心理动机、文化教育动机在国际性体育旅游营销中的不同作用。研究表明,参与者需要了解交通、住宿、美食、休闲活动、当地人口、媒体、货币等9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指出应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体育旅游者采用多元化的营销战略。
上述研究者关于体育旅游消费因素的解释,突破体育旅游对经济水平高度依赖的传统认识,凸显了目的地文化在体育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进一步解释了体育旅游与目的地文化融合发展的机理和意义,对体育旅游的供给开发和刺激体育旅游消费具有重要启示。
3.4 关于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研究
研究者主要探讨了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传播、产品设计、可持续发展、休闲与目的地之间的关系等问题。Chen,Funkd通过实证表明,体育赛事对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传播具有积极影响,体育赛事是体育旅游目的地重要的营销机会。Green B C认为,身份认同和体育亚文化可促进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Kimn S认为,一个举办地体育赛事的潜在参与者是否参与旅游活动受旅游动机与背景的影响,体育赛事作为旅游目的的宣传工具,具有强化举办地建立旅游目的地意识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作用。然而研究者Daniels却指出,“尽管体育旅游能够促进目的地的收入提高,但并不是所有的区域都能成功举办体育赛事。”旅游的决策过程由几个不同的阶段决定,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决策阶段进行综合考虑。著名的旅游学者Getz指出:赛事能够激励旅游,但赛事的成功举办和持续发展需要举办地管理者、赛事生产者、规划者对赛事经济效应和营销影响进行评估。要想通过举办赛事达成提升举办地旅游形象的目的,需当地政府、承办或协办企业、当地居民以及游客等所有赛事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沟通与有效协调。
研究者关于体育赛事与旅游目的地建设关系的阐释,可以理解为体育赛事对目的地具有积极影响,而目的地的建设对体育赛事的潜在参与者又能施加积极影响或促动潜在旅游动机转化为现实,从而最终实现了体育赛事举办地旅游业的发展。这不仅揭示了体育赛事带动举办地旅游消费的动力机制,而且解释了体育赛事潜在消费者、体育赛事产品、体育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关联机制并进一步揭示了体育赛事产品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目的地的高度认识、发展体育旅游,对打造旅游消费“升级版”,加快我国“全域旅游”发展具有积极的智力支持。
3.5 关于体育旅游风险管理的研究
体育旅游风险是影响体育旅游健康可持续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者以新西兰、苏格兰、西班牙等不同国家的体育旅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体育旅游风险类型、运营、赔偿、安全管理等问题。Shaw M T等从旅行医学、传染病的角度,分析了一些体育赛事的安全与健康问题;Page S J等分析了体育探险旅游的范围、程度,不同类型探险旅游的风险及应对措施;还有一些研究者分析了风险事故的赔偿法规、案例,不同区域探险体育旅游的运营特征、产品营销和安全问题。
国外研究者关于体育旅游风险的研究,视野开阔,聚焦业态,深入微观实践,对防范体育旅游实践中的风险和制定相关的风险政策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其风险案例的研究,对处置体育旅游实践中的其他风险案例具有样本意义。
4 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的启示
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综合来看,有3个显著特点:1)注重以参与者为中心的问题设计与求解。在研究视角上,研究者比较重视从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切入,重视研究中对各类“利益主体”的关注并试图揭示出各类利益主体在体育旅游发展中的“角色担当”,研究体现出以“服务需求”为线索,以人为本的研究取向;2)注重以数据支撑的学术价值与学理探索。在研究的价值取向上,研究者着力从经济、社会、心理、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运用聚类分析、方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投入—产出、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量化方法,试图以实证数据支撑、解释体育与旅游、体育旅游运行的经济、社会机理,以探求体育旅游中具有规律性的结论。3)注重以项目为载体的微观研究。诸如露营、自行车、钓鱼等项目的游客体验、重游率、潜在游客开发、企业知名度、经营人员管理等微观、实践问题的解答,以为体育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体现出产学协同的研究诉求,研究成果亦对政府行为具有积极影响。如美国学者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使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充分意识到体育旅游的巨大经济利益,唤醒了其对体育旅游的重视。澳大利亚学者对体育旅游研究使政府认识到体育赛事对旅游、社会资本积累、就业的巨大机会,对澳大利亚“观光体育部”的建立起到了思路引领作用。西班牙、俄罗斯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均为其政府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外是体育旅游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上的先发之地,国外体育旅游研究对我国体育旅游未来的研究启示是:1)加强体育旅游学理探索。目前我国体育研究更多的重注体育旅游的功能价值,对体育旅游的本质、边界、理论框架等学理探索比较薄弱,今后应从多学科的视角,企业、消费者、政府、行业组织等多主体的角度,运用多种研究范式,加深对体育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理论创新,逐渐构建出体育旅游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需要在方法论与认识论上进行多样化研究,重点关注个体研究如何才能有助于构建一套体育旅游研究范式。”2)加强量化研究。我国体育旅游研究多以概念性研究为主,相关研究数据支撑不足,应加强量化研究尤其是要利用好当下的大数据、社会媒体等新兴工具,加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微观、量化研究,以提高体育旅游产业的运营效率、产业效能;加强以公共政策制定为核心的宏观研究,以增强体育旅游决策政策的科学性,形成用数据说话、凭数据决策、靠数据服务的研究取向;3)重视以项目旅游为中心的系统研究。不同运动项目旅游等的地域布局、运营特点、人才需求、技术规范、安全标准、器材需求、经济效益等不尽相同,体育旅游研究在关注共性的基础上,要重视项目旅游的个性特点与规律,围绕运动项目旅游的实践问题加强产(企业)研协同的系列研究,为体育旅游產业发展提供切实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唐小英.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现状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6-38.
[2]Getz D.Event tourism: Definition,evolution,and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3):403-428.
[3]Weed M.Progress in sports tourism research? A meta-review and exploration of futures[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5):615-628.
[4]Weed M.Sports tourism theory and method-concepts, issues and epistemologies[J].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2005,5(3):229-242.
[5]Gibson H.Sport tourism and theory and other developments: some reflections[J].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2017,21(2):153-158.
[6]Delpy L. An overview of sport tourism: building towards adimensional framework[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1998,4(1):23-38.
[7]Hall,C. B.Weiler & C .M .Hall. Adventure, sport and health tourism[J]. Special Interest Tourism,1992:141-158.
[8]Nog aw a, H ., Yamguchi , Y.,& H agi, Y.An empirical research study on Japanese sport tourism in Sport-for-All Events: Case studies of a single-night event and a multiple-night event[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6(35):46-54.
[9]Gibson, H.,Attle,S.,Yiannakis,A.Segmenting the sport tourist market:A life span perspective[J].Journal o f Vacation Marketing,1998:52-64.
[10]Standevan,J.,De Knop,P.Sport tourism[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1999.
[11]卢长宝,庄晓燕,邓新秀.视角、理论与方法:体育旅游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1):61.
[12]JanetB Parks,Jerom Quarterman,Lucie Thibault. Comtemporary Sport Management[M].United state:Edward Brothers,2006:141-162.
[13]Standeven J,De Knop P. Sport tourism[M].Human Kinetics,1998.10.
[14]Briassoulis, H. Methodological Issues:Tourism Input-Output Analysi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 1991,(18): 485-495.
[15]Weed,M.E.Sports tourism re search 2000—2004:A systematic review of knowledge and ameta-evaluation of method.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J].2006(1):5-30.
[16]Marsh,J.The economic impact o f a small city annual sporting event:an initial case study o f the peter borough church league a toums hockey tournament.recreation research review[J].1984,(11):48-55.
[17]劉庆余.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4):41.
[18]J Davenport,JL Davenport.The impact of tourism and personal leisure transport on coastal environments:A review[J]. 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06(67):280-292.
[19]Pennington-Gray L, Holdnack A. Out of the stands and into the community: using sports events to promote a destination[J]. Event Management,2002,7(3):177-186.
[20]Standevan J.Sport tourism: Joint marketing-A starting point for beneficial synergies[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1998,4(1):39-51.
[21]A.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 and tourism[C]. In B. Houlihan (Ed). Sport and society. London: Sage.2008.
[22]Michael Romeril. 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 accordor discord[J].Tourism Management,1989(10):204-208.
[23]Sandra Wall Reinius,Peter Fredman.Protected area as attrac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4):839-854.
[24]Burger,J.,Effects of motorboats and personal water craftonight be-haviour over a colony of Common Terns[J].The Condor,1998(10):528-534.
[25]Burganb,Mulest.Economic impact of sporting even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 (4):700-710.
[26]Pyo S,Cook R,Howell R L.Summer Olympic Tourist Market-Learning from the Past[J].Tourism Management,1988(2):137-144.
[27]Green B C,ChalipL.Sport tourism as the celebration of subcultur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8,25(2):275-291.
[28]Kim S S,Chun H,Petrick J F.Positioning Analysis of Overseas Golf Tour Destinations by Korean Golf Tourists[J].Tourism Management,2005(6):905-917.
[29]Cater C. Playing with risk? Participant perceptions of risk and management implication sin adventure tourism[J].Tourism Man- agement,2006,27(2):317-325.
[30]Hallmannk,Kaplanidouk, Breuer C.Event image perceptions among active and passive sports tourists at marathon ra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arketing & Sponsorship,2010,12(1):37-52.
[31]Funk DC, Bruun T J. The role of socio-psychological and culture education motives in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sport tourism: a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J].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3):806-819.
[32]Chen N,Funkd C.Exploring destination image, experience and revisit intention:a comparison of sport and non-sport tourist perceptions[J].Journal of Sport &Tourism,2010,15(3):239-259.
[33]Green B C.Leveraging Subculture and Identity to Promote Sport Events[J].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01(1):1-19.
[34]Kimn S,Chalipl.Why travel to the FIFA World Cup? Effects of motives,background,interest,and constraints[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6):695-707.
[35]Karadakisk,Kaplanidouk.Legacy perceptions among host and non-host Olympic Games resident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2010 Vancouver Olympic Games[J].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2012,12(3):243-264.
[36]Daniels M J.Central Place Theory and Sport Tourism Impa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2):332-347.
[37]Roehl W S,Ditton R B,Holland S M,et al.Developing New Tourism Products: Sport Fishing in the South-East United States[J].Tourism Management,1993(4):279-288.
[38]Getz D,Page S J.Progress and prospects for event tourism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16,52(4-5):593-631.
[39]Shaw M T,Leggat P A,Borwein S.Travelling to China for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J].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2007(6):365-373.
[40]Page S J,Bentley T,Walker L.Tourist Safety in New Zealand and Scotland[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1):150-166.
[41]Kim S S,Chun H,Petrick J F.Positioning Analysis of Overseas Golf Tour Destinations by Korean Golf Tourists[J].Tourism Management,2005(6):905-917.
[42]Weed M.Progress in sports tourism research:a meta-review and exploration of futures[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5):61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