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
1920年12月4日,《北京大学日刊》刊发一则启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成立通告》,宣布由李大钊(守常)、何恩枢(北衡)、徐其湘(六几)、陈学池(儒康)、郭弼藩(梦良)、陈顾远(晴皋)、费秉铎(觉天)、鄢祥禔(公复)8人发起的研究会,已于12月2日正式成立,其宗旨是“集合信仰和有能力研究社会主义的同志,互相的来研究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其方法为文字宣传、讲演两种,而文字宣传又分为编译社会主义丛书、翻译社会(主义)研究集、发表社会主义论文三类。会员必须是“对于社会主义有信仰和有研究能力的北大同学,由本会会员介绍或自愿入会,均经全体会员通过加入”。通信处是北大第一宿舍(也就是西斋)郭梦良处。
请名人演讲是研究会的一项重要内容。1921年1月,研究会邀请英国哲学家罗素作有关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演讲。基尔特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提倡由工人而不是由政府管理工业。罗素认为国家权力是一种势在必行的恶,应该被限制,而基尔特社会主义制度被其認为“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建议”。
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的成立,说明当时在北京大学对社会主义的学习、研究,已经从个别的、秘密的阶段走向有组织的、公开的阶段。后来,因为研究会人员在社会主义主张上认识不同,研究会分裂成几个团体,如郭梦良、徐六几等组织了基尔特社会主义研究会,翻译了《基尔特社会主义发凡》一书;陈顾远等组织了工团社会主义研究会;李大钊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则走上了追求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
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
出国去,
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
一处处的浪卷涛涌,
奔腾浩瀚,
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
??????
三月后,
马赛海岸,
巴黎郊外,
我或者能把你看。
这是1920年6月8日,周恩来在天津警察厅监狱中创作的一首诗,送给即将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女同学李愚如。4个月后,10月8日,周恩来和南开同学李福景一同获得了北京华法教育会开具的赴法证明。出发前,他与天津《益世报》商定,作为该报驻欧记者,以撰写旅欧通讯所得稿费来维持旅欧期间的生活。
1920年11月7日,22岁的周恩来与李福景等同学一起,在上海登上法国邮船波尔多号,驶向遥远的法兰西。途中,在香港、西贡(今胡志明市)等地暂停,过苏伊士运河,12月13日抵达马赛港,随后换乘火车来到巴黎。
在巴黎,周恩来广读博览,了解各种学说思潮。他认真研读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等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订阅或购买了各国共产党机关报,如法国的《人道报》、英国的《共产党人》,以及《共产党人评论》《劳动月刊》等,并就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思潮、主义,与觉悟社社员多次通信,反复研究比较,选择并确定自己要走的道路,寻求拯救中华民族的具体途径。
经过反复地思索、探究,周恩来作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
1922年3月,他在致觉悟社成员谌小岑、李毅韬的信中说:“我从前所谓‘谈主义,我便心跳,那是我方到欧洲后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时的心理,而现在我已得有坚决的信心了。我认清C.ism(共产主义)确比你们晚,一来因为天性富于调和性,二我求真的心又极盛,所以直迟到去年秋后才定妥了我的目标。” 1923年4月15日,他在《伍的誓词》中立下誓言:“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甘肃海原环球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先生在日记中记下寥寥8个字:“夜地震约一分时止。”鲁迅先生记下的,正是甘肃海原环球大地震传到北京的余波。
在相关的记录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海原县:“晚7时大震,突见大风黑雾,并见红光。大震时约历六分,地如船簸,人不能立……”紧邻海原的固原县,在当地县志中记载:“状如车惊马奔,轰声震耳,房倒墙塌,土雾弥天,屋物如人乱抛,桌动地旋,人晕难立。”
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在黄土高原上撕开了一条长达237公里的断裂带,跨越好几个县。许多山像被利斧劈过一样,一半留在原地,另一半却分开了。海原县西安镇哨马营村一棵500年树龄的古树,地震断裂带刚好从树的中间穿过,生生把两人合抱粗的树体撕裂成两半。海原县唐家坡12条南北走向的石垒田埂,被地震断层横切后,断为三四节,最大位移达7.4米。
海原大地震震级8.5级,烈度达到最高的12级,释放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波及地区远达越南的海防市。
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在《1920年12月16日大地震的概述和评注》中详细记录了当天紧张的监测情景:钟表突然停摆,而吊灯奇怪地摇晃起来。20时16分,强烈的震动竟让地震仪难以承受,笔尖半途跌落了。日本东京地震仪检测到地震表面波绕着地球转了一圈,数小时后又转了回来,再次被记录下来。当时世界上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这场地震,由此被称为环球大地震。
这场大地震造成27万人死亡。海原县城以东不远,现在还有一处埋葬地震遇难者的地方。每到地震发生的“纪难节”,来自四面八方的后人们,前来祭奠先人。
2010年12月16日,大地震90周年祭日,海原地震博物馆正式开馆,供人们凭吊。
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筚路蓝缕、坎坷丛生。于个体于自己,一代代革命志士不改初衷孜孜以求;于民族于家国,一辈辈中华儿女置身艰难困苦之境,仍奋勇向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与达观。
(作者简介:刘岳,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办二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