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麦12号在张家港市大新镇的种植表现及高效优质栽培技术

2020-12-28 02:32秦军王科峰
乡村科技 2020年32期
关键词:种植表现栽培技术

秦军 王科峰

[摘 要] 镇麦12号,由江苏省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属强筋小麦,品质优、产量潜力大,有较为广阔的推广前景。本文以镇麦12号在张家港市大新镇的示范种植表现为出发点,阐述镇麦12号品种来源、特征特性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镇麦12号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镇麦12号;种植表现;栽培技术;大新镇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32-98-2

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镇,地处市区以北,近长江沿岸,气候适宜、雨量适中、日照充足,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土壤类型属沙壤土,种植制度为稻麦二熟制,其中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0.07万hm2左右,播栽模式为机械条播为主[1]。近年来,依托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广专用优质小麦扬麦16号,为大新镇小麦生产夯实了较好的稳产增效基础。但随着专用小麦优质化的不断提升,扬麦16号种植时间过长,种性有所退化,品质逐年下降,且中筋小麦已呈过量态势,難以适应当前小麦产业发展需求,急需更新品种提升大新镇专用小麦的品质。为此,在张家港市种子管理站的支持下,依托苏州农作物品种综合测试项目,2019年秋播,大新镇示范种植了镇麦12号20余hm2,从种植表现看,其特点为熟期较早、产量潜力大等,其作为扬麦16号的替代品种,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有较大的推广前景。

1 种植表现

1.1 品种来源

镇麦12号(原名10216),是江苏省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在镇麦168穗系鉴定圃中发现剩余变异单株,经系谱法选育,于2010年育成。201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1501”,属春性中熟小麦品种,适宜种植区域是江苏省淮南麦区。

1.2 品种特征特性

1.2.1 农艺性状。据大新镇镇麦12号示范基地数据显示,2019年11月7日播种,11月17日出苗,2月21日拔节,4月3日抽穗,5月28日成熟,全生育期204 d,相比扬麦16号早1 d左右。基本苗为332.25万/hm2,冬前苗数为473.7万/hm2,高峰苗数为709.2万/hm2,成穗苗为414.9万/hm2,单株带蘖数为0.24个,成穗率58.5%。幼苗直立,叶色较深;分蘖力中等偏弱;株型偏松散,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好;穗近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硬质;株高81.2 cm,相比扬麦16号矮4 cm左右。

1.2.2 抗逆性。镇麦12号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3年接种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抗黄化叶病,抗穗发芽。从示范基地表现看,镇麦12号赤霉病较扬麦16号略轻,但由于小麦赤霉病发生普遍较轻,未表现明显差异;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要略重于扬麦16号;未见有其他病害发生。抗倒伏能力较强,示范基地上出现轻微倒伏,但2020年5月中下旬气候比较正常,未体现镇麦12号的真实抗倒能力。

1.2.3 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年区试测定平均结果:容重784 g/L,粗蛋白含量15.24%,湿面筋含量32.9%,稳定时间14.1 min,硬度指数69.3,为强筋小麦。

1.3 产量表现

2012—2014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组小麦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7 127.4 kg/hm2,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5.42%,2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4—201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2年平均产量6 841.8 kg/hm2,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7.58%。经大新镇示范基地3.33 hm2的实收核产,有效穗414.9万穗/hm2,每穗实粒数39.41粒,千粒重47.8 g,实收产量为6 265.5 kg/hm2,较同田块的扬麦16号增产6%左右。另外,2020年6月4日,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对位于张家港市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常东社区26.66余hm2的镇麦12号集中连片示范基地开展测产验收,测得产量为7 675.5 kg/hm2,镇麦12号的产量潜力较大。

2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周延辉等对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研究认为,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质量>穗粒数,稻茬小麦栽培应以穗数为主导因素,协调穗数与穗粒数的关系,稳定千粒质量。从张家港市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常东社区26.66余hm2的镇麦12号集中连片示范基地测产验收的产量结果看,实现7 500 kg/hm2以上的产量,穗粒结构为穗数424.5万/hm2,每穗粒数38.5粒,千粒质量50 g左右。考虑到镇麦12号分蘖性偏弱的实际,其栽培策略是前期攻穗数、中期争大穗、后期保根养叶增粒质量,建立一个合理的小麦高效群体,实现最大有效的光合面积,以增强花后根系吸收功能和叶片光合功能,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达到穗足、穗大、穗重,实现小麦产量的突破。

2.1 标准化播种

2.1.1 整地质量。大新镇小麦田大部分实施了稻秸秆全量还田,因此,秸秆还田效果直接影响整地质量及小麦播种质量。收获时,应用带切碎匀抛装置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确保留茬高度10 cm以下,秸秆碎草长度控制在10 cm以内,碎草匀铺不到位的区域特别是田角边,需人工辅助撒匀。旋耕机进行第1次耕翻灭茬,耕翻深度应保证在15~20 cm,防止稻草入土成团或富集于播种层,播种时应用复式播种机,播种同时可进行第2次灭茬。

2.1.2 适期播种。适期播种是确保壮苗越冬、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也是节本增效、绿色防控的重要基础,大新镇小麦最适播种期在11月上旬。由于镇麦12号具有出苗速度略缓、分蘖性偏弱的特性,因此11月15日前必须完成播种,如推迟到11月20日后播种,则应改种扬麦16号等出苗时间相对较快的品种。

2.1.3 提高播量。镇麦12号种子千粒质量可达50 g以上,加之分蘖性偏弱,因此,播量应较扬麦16号适当增加。根据大新镇示范情况,播种量一般较扬麦16号增加10%~20%,适期内用种量187.5 kg/hm2左右,基本苗保证在300万/hm2左右。如果迟于播种适期,则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1 d增加7.5万/hm2基本苗。

2.1.4 精准播种。利用小麦复式播种机播种,可完成灭茬、施肥、播种、镇压等系列操作。播种时要做到播深适宜,旱茬小麦播深应控制在3~5 cm,稻茬小麦播深应控制在1~3 cm,防止露籽、深籽、丛籽等,确保一播全苗和壮苗。

2.2 精确化管理

2.2.1 肥料运筹。小麦高产栽培肥料运筹,要根据小麦的两个吸肥高峰,实施两促的科学施肥法,施足基肥、因苗施好平衡肥、重施拔节孕穗肥,控制腊肥、返青肥等低效肥料的使用,同时要搞好氮磷钾配套施用,满足小麦不同时期对肥料的需求,提高肥料利用率。从大新镇示范情况看,强筋小麦镇麦12号一般施纯氮量270~300 kg/hm2、磷钾肥120~135kg/hm2。肥料运筹采用前促、中控、后攻的原则,氮肥中基肥、平衡肥(壮蘖肥)、拔节孕穗肥的运筹比例为5∶1∶4,磷肥以基施为主,钾肥宜基追各1/2。

2.2.2 抗逆管理。麦田一套沟,是小麦抗灾防渍的重要措施,播后墒情适宜时应及时机械开沟,确保内外三沟相通。适时清沟理墒,确保沟系贯通、排灌方便,切实发挥沟系的抗灾能力。冬前,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镇压,以提高种子和土壤的紧密结合,促进齐苗全苗和保墒防冻,确保安全越冬;如遇3月倒春寒影响,则要及时追施尿素等速效肥进行补救。

2.3 精准化防治

2.3.1 杂草防除。杂草要遵循以秋季化除为主、春季补除为辅的原则,推广“以封为主、封杀结合,秋草早除、春草冬除”的除草技术,减少春季茎叶处理对麦苗生产产生的蹲苗或药害影响。在小麦播后至杂草幼苗期,应全面用好一次土壤封闭剂,对后生杂草可选用茎叶处理剂,冬季茎叶处理可在小麦两三叶期选择温度较高时段使用,根据草相科学选择药种。春季化除时间掌握在春季气温回升至5 ℃以上至小麦拔节前,辨明田间杂草种类,结合杂草抗药性和小麦苗情、天气条件等,科学选药用药,提高除草效果,降低药害风险。

2.3.2 病虫害防治。近年来,大新镇小麦腥黑穗病呈零星发生且逐年加重的趋势,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种子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处理方法是播前用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兑水拌种,晾干后播种。穗期防治坚持“科学监测、预防为主、两次用药、药肥混喷”的综合绿色防控策略,主攻小麦赤霉病,兼治白粉病、锈病、蚜虫等其他病虫害。第1次用藥时间要掌握在小麦抽穗80%(扬花10%左右)时,特别是镇麦12号和扬麦16号生育期不同,不能同一时间用药,一定要做到达标一块用药一块,不可一刀切,第1次药后间隔5~7 d再用第2次药。

2.4 适时收获

小麦成熟后应及时收获,防止后期出现连续阴雨天导致烂麦场或穗发芽等问题,以确保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余露.苏州市小麦品种升级“镇麦12号”崭露头角[J].农药市场信息,2018(19):43.

猜你喜欢
种植表现栽培技术
徽两优001在建瓯市的种植表现
徽两优898在贵池区种植表现及直播栽培技术
杂交早籼稻欣荣优5号在兴国县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
超级稻早稻中早39在桃源县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深两优0858水稻在玉林市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