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2020-12-28 02:32何利红
乡村科技 2020年32期
关键词:生物技术病虫害防治林业

何利红

[摘 要] 在林业发展过程中,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其管理的重点,由于病虫害的出现对林业质量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为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新时期逐渐产生了诸多防治技术,其中生物技术因其具备无污染且效果持续时间长等优点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运用。基于此,本文就生物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林业相关病虫害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生物技术;林业;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32-57-2

病虫害一直是林业建设和发展中的难题,为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多年来长期采用化学农药防治方法,导致部分害虫出现较强抗药性,且对林业区域内环境和生态产生了一定污染。在此背景下,生物技术凭借无污染、效果持续时间长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

1 生物技术概述

生物技术最初在1917年由匈牙利的一位工程师所提出,当时其主要的含义是将甜菜当作大规模的养猪饲料,即利用生物把原材料转变成产品。1982年,相关组织对其重新明确定义,即生物技术就是充分结合和利用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等原理,把动植物和微生物当作反应器,对物料实施加工,并最终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更好为社会提供服务。现阶段,对生物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借助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与生物链等关系,对森林内病害虫实施有效防治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如借助虫害天敌对虫害进行消灭、借助微生物对病虫害实施防治等[1]。

2 生物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优势

在林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学法,化学法具有杀虫效率高的特点,但在长期使用中,会促使病虫产生抗药性,从而致使同类化学药剂出现防治效果不足的现象,同时化学药剂的使用会对环境和生态产生负面影响,对原有林业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效应。而借助生物技术对病虫害实施防治,则能有效规避上述负面影响。生物技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不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对环境内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不会造成明显的刺激效果,不管对区域内其他的植物、动物等群落,还是对食物链和水域等均不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其在生态效益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2]。另外,生物技术对病害虫的防治效果不仅较为显著,而且具有很强的持续性控制能力,借助相应的生物技术能针对性对病虫害实施控制,长期使用还能有效促进生物链及防治群体的构建,从而形成病虫害长效防控机制,在对病虫害问题实现优化的同时,可促进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3 生物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3.1 微生物防治手段

微生物防治手段主要是使用相关细菌或真菌,通过其进入害虫体内,从而实现杀虫目的。一般情况下,当害虫蚕食树叶时,细菌就会进入害虫体内,并在害虫体内繁殖将其杀死。此方法对白蛾、柳天蛾和松毛虫等一些害虫十分有效,且对人体没有任何影响。在真菌防治过程中,主要是把已经培育好的菌种通过各种方法促使其进入害虫体内,并在害虫体内产出孢子而杀死害虫,此种防治方法总体成本较高。现阶段,白僵菌的使用最为广泛,但其对林业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需森林湿度超过90%且温度满足18~25 ℃,才可有效发挥出应有效果,而在其他环境内则不能对害虫进行有效杀灭,因此在使用微生物防治时,要按照当地生态以及气候环境,选择合适的真菌与细菌,以确保防治效果满足要求。

在微生物防治过程中,以菌治虫法是防治林业虫害的重要方法之一,如苏云金杆菌的使用,此细菌法的主要机理在于害虫新陈代谢期间产出大量毒素,对害虫肠道起到麻痹作用,致使其丢失相应活動的能力,且害虫由于受毒素影响,而不能有效进食,一些微生物还会直接进入昆虫血腔内,从而致使害虫出现败血症而死。此微生物防治法由于在生产规格以及标准方面没有严格要求,国家标准方面也比较缺乏,因此药剂质量往往难以得到保证,若需对其应用,则一定要先通过国家相关质检部门严格检查和合格确认,方可大规模应用[3]。

3.2 引入病虫害天敌

通过引入病虫害天敌,能对病虫害实现有效防治,这也是目前最好且效果最为显著的重要手段。此防治方法也称作以虫治虫法,自然界内的生物均处在相应食物链内,在林业害虫防治过程中,引进捕食害虫的益虫,可有效消灭林业内害虫,且可达到长期控制害虫的目的。目前,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对松毛虫赤眼蜂的使用比较广泛,其能在杨二尾舟蛾与松毛虫等多种害虫卵上寄生,在害虫孵化前即能将其杀害,从而有效减少害虫种群数量。同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他生物个体不会产生威胁,对生态平衡没有很大影响。现阶段,还会使用到一些昆虫,如瓢虫、蜻蜓和螳螂等,对鸟类的引进包括杜鹃、啄木鸟和山雀等。

在此防治方法的使用过程中,先要对林业内病虫害的类型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根据病虫害实际类型引进益虫;若区域内已有相应益虫,则要做好对他们的保护或者人工繁殖,以促进益虫数量的快速增多[4]。在益虫引进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地区内自然条件以及气候状况,要确保益虫具有良好存活率,同时要对益虫实施评估,确定其是否会对地区内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尤其是在引进国外物种时,一定要做好风险评估,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危害。

3.3 实施营林技术

在生物防治技术中,营林技术是最基础的方法,其主要是在林业植树前期对树种实施有效控制,从而降低虫害的发生概率。造林前,可对苗木实施检疫,从源头进行病虫害防治,主要是在苗木运输期间通过对病虫害实施检疫,防止携带有病虫害的苗木进入林区,从而避免出现病虫害问题。造林前,相关人员要对当地生态环境、林业区域内部情况与土壤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选种的科学性,选用的树种要具有强抗病性,从而减少虫害的出现。在种植期间,要对当地种植条件进行分析,如养分的吸收和光照等,并对此类数据进行详细记录,从而因地制宜进行树种的种植,以确保树种种植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合理选用树种且种植后,要注意科学设置树木种植间距,以确保树木生长期间可获得充足的光照。另外,相关人员要转变管理理念,可基于生长条件、生长环境和生长周期等条件,采用不同的树种种植,通过营造混交林提高林木的抵抗能力。

3.4 利用性外激素

利用性外激素是新型的生物技术防治法,其主要是把活雌虫或者粗提物当作诱饵,达到诱杀雄虫的效果。通过对雄虫的大量诱杀,林业内害虫的雌雄比例即会失去平衡性,从而导致部分雌虫不育,从而有效降低下一代害虫的数量和密度。

3.5 生物酶防治技术

生物体内一般均会存在蛋白酶抑制剂,其可确保生物能实现正常的新陈代谢功能,避免外界因素对生物体运转造成影响。生物酶技术对林业内虫害防治主要是借助蛋白酶的抑制剂对害虫消化系统产生直接性破坏,害虫蛋白活性受抑制后,则难以进行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导致死亡。目前,林业发展过程中,生物酶技术已呈现良好防治效果及应用价值,具有显著的推广价值。此外,借助多糖生物酶诱抗肽技术还能实施生物制剂的生产,能快速对植物组织进行修复,提升植物免疫性能,杀死其内部病原体,且能增强其光合作用,在林业内病虫害的防治中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5]。要想充分发挥生物酶防治技术效果,需相关人员加强对生物酶的研究。

4 结语

生物技术和传统病害虫的防治技术有很大的区别,作为一种新型防治技术手段,其具有显著的优势。近年来,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创新,产生了诸多新生生物技术,并在林业病害虫防治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为充分发挥生物技术的作用,要根据实际林业情况和环境条件做好合理选用,并对相关技术实施进行不断研究,为林业病害虫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遵杰.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6(7):62.

[2]刘昌赫.生物科技在园林种植业中的病虫害防治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8(4):157-158.

[3]朱兴盛.浅谈生物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8(9):190.

[4]王海波.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9(11):206.

[5]刘响飞,韦秋霞.小议生物防治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 2018(1):83.

猜你喜欢
生物技术病虫害防治林业
浅谈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影响
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促进林业快速发展步伐
land produces
生物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
浅析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现状与对策
洋县林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