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2020-12-28 02:32曹城源
乡村科技 2020年32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设计

曹城源

[摘 要] 本文主要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进行探讨,首先对“海绵城市”进行概述,其次分析城市湿地景观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最后对城市湿地景观建设提出相应策略,旨在为城市未来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 海绵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32-47-2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对洪涝灾害的应对弹性,同时可以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和下水道系统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对城市建设有非常明显的益处。因此,本文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进行探讨。

1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一代城市水资源管理概念,指的是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水资源的管理上有较好的弹性以应对雨洪灾害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1]。“海绵城市”利用海绵的吸水理念,建立雨水回收系统,并循环使用。下雨时进行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在需要水資源的情况下对蓄存的水进行取用,实现雨水循环利用。在新形势下,“海绵城市”的推进是实现绿色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的有效途径,是城市绿色科技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城市建设中,“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不仅可以防止洪涝灾害等问题的出现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还可以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率,防止洪涝灾害引发的交通问题等,这些均是“海绵城市”建设给城市带来的益处。

2 城市湿地景观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蓄积降水

湿地生态系统在城市水系中有重要价值,其水文地质特点鲜明,有大量储水的功能。其可有效净化降水和地面径流水质,并将净化后的水分收集储存,为日后的水资源使用提供可能,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减少降水和地面径流在地表的蓄积。湿地生态系统是城市水源的重要部分,其能将洪涝灾害等问题转化为水资源蓄积,不仅可减少洪涝灾害对城市本身的伤害和影响,还能尽可能地给城市蓄积足够的水资源,为日后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丰富的水资源。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蓄积降水功能还能调整城市生态平衡,确保城市内水资源能和周围地区水资源含量相匹配,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有重要意义。

2.2 调控径流

在当前大多数城市建设中,排水问题均是比较重要的话题。由于排水系统、下水道系统等设计不完善,城市极易受大量降水天气的干扰,大量降水时城市不能很好排出地面径流,道路大量的积水会限制市民出行,甚至威胁市民的出行安全。而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存在可以在大量降水的情况下有效调节地面径流,对较多的地面径流进行收集净化存储,避免地面大量积水对市民的出行方便和出行安全产生影响。同时,湿地系统能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和下水道系统的工作压力,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能帮助排水系统处理部分排水工作,对地面径流进行疏导[2]。

2.3 净化降水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将目光聚焦在经济建设上,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建设,却引发了城市污染,危害了市民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降水中往往含有少量有毒物质或重金属物质,这些物质的存在导致降水和地面径流不能在城市生产生活中直接使用。而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微生物和土壤等对蓄积的降水和地面径流水资源进行净化,除去其中的有毒物质和重金属物质等,截流其中的污染物,得到比较纯净的可利用水资源并存储其中,以供后续城市生产生活使用。

3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策略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提升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程度,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可以让城市对洪涝灾害等有更好的应对效果,可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并给城市带来更好的生态环境。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依据是城市雨水径流,设计者需根据城市的降水和地面径流对湿地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确保其对城市洪涝灾害可以有比较好的应对弹性。

3.1 城市湿地景观的设计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原则。城市湿地景观设计需根据具体地理特征进行,尽可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水文地质特点,不要对当地原有的水文地质环境进行过多的更改甚至颠覆,要降低改造的土方量,以减少施工费用、后期的养护和维修费用。二是安全性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可能的安全问题进行特别标注,尽可能在设计中避免安全隐患的存在,将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设计上的安全性,提高设计质量。三是整体优化原则。设计中不能仅仅考虑城市洪涝灾害的应对弹性问题等比较现实的城市优化问题,还需考虑生态环境的稳定、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城市景观的美观程度等,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者需平衡各个问题,做到各方面的整体最优化选择。

3.2 城市湿地景观的设计策略

3.2.1 汇水景观设计。汇水景观是将排水系统和湿地景观相结合,合二为一,通过排水系统将城市各个部分的水资源汇聚在一起,形成城市内的水源景观,以减少城市内的地表径流,减少降水的蒸发量和渗透量,将城市降水最大化地汇聚到汇水景观中,提高雨水利用率,满足城市生态系统调节的需求。汇水景观还可以更好地展现出水源景观的优势,使水源在地下水循环中产生良性循环,更好地形成净水、蓄水的流程,节约城市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汇水景观设计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其占据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城市建设中,要尽可能地保护原有湿地生态系统,防止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影响生态平衡。同时,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要尽可能不大面积、大幅度地损坏原有水文地质条件,要顺应当地地理特征进行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和施工工作。此外,在汇水景观设计中,排水系统汇聚过来的水资源不可直接输出到湿地生态系统中。由于城市污染等问题,汇聚来的水资源可能存在各类有害物质,虽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等可以进行部分净化工作,但大量的有害物质输入可能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被破坏,其自身的恢复能力不能对这些有害物质进行合理处理。因此,为避免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污染,汇水景观设计过程中需将排水系统汇聚来的水资源进行净化处理,再将其排入湿地生态系统。

3.2.2 输水景观设计。输水景观设计往往是衔接集水设施和内部蓄积水体的环节,这一部分的存在可以方便地让城市对湿地蓄水进行取用,在生产生活中有效利用湿地生态系统蓄积的水资源。旧有的输水系统往往采用管道运输,运输管道常常暴露在外,不仅影响了城市湿地景观的美观程度,也不利于生态平衡。因此,输水景观设计需考虑城市湿地景观的美观程度,同时要充分考虑生态需求,打造生态环境友好的输水景观,如在水资源运输过程中能对水资源进行净化处理。

一般的輸水景观设计有2种形态,一是植物草坪沟,二是生态沟渠。植物草坪沟是输水景观设计中最常用的输水设施,这种输水设施在输送雨水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雨水流速,能够提高土壤对水资源的吸收率,降低洪涝灾害的影响。因此,植物草坪沟是非常适合湿地景观建设的输水设施。生态沟渠适用于对地表雨水进行输运,这一过程不仅可以起到净化地表雨水的作用,还可以将地表雨水运送到需要的地方。

3.2.3 集水景观设计。集水景观一般分为2种:绿地景观和地面铺装景观。绿地景观包括乔木、草地、灌木等,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些绿地景观主要起到蓄积水分的作用,可以提高水分吸收率,降低地表径流速度,为城市水资源循环提供足够动力。绿地景观建设中要尽可能保护原有的绿地景观,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在部分下凹式植物带中,要尽量选择耐涝且吸水性较强的植物,防止洪涝灾害将绿地景观原有的动态平衡打破,致使生态系统失衡。地面铺装景观建设中需要采用合适的铺装材料对雨水下渗率等问题进行优化,应结合区域特征,采用适当的铺装材料,如鹅卵石、碎石等,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地表雨水下渗率,提高地表径流的回收利用率,还可以整体提高地面铺设景观的美观程度。此外,在地面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征选用适当的铺设材料,如停车场、广场这类场景中地面负载不会太大,铺设材料的承重能力要求可适当降低,保证铺设材料不会被该场景的地面压力损坏即可。同时,可以使用彩绘等艺术手段对地面铺装景观进行美化和装饰,以提高集水景观的美观程度。

4 结语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必不可少。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有效蓄积雨水、调节地面径流并净化水资源,这些作用均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目标是实现生态平衡和灾害应对弹性的统一,将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进行有机结合,设计原则应遵循因地制宜、安全性和整体优化3个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关注汇水、输水、集水3种景观设计,以获得优质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徐树杰.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北方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探索[J].居舍,2020(11):3-4.

[2]邓朝显,梁行行,马笑,等.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的问题与思考[J].建筑与文化,2020(3):137-139.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关惠聪等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