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对云南省昆明市西华公园植物种类及植物配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西华公园的植物配植坚持以人为本,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运用较多乡土树种营造自然景观,并且利用水生植物因地制宜地营造不同的空间,创造出地域特色鲜明、生态效益显著的植物景观。
[关键词] 植物配植;自然景观;西华公园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32-42-3
公园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外部性以及为游客提供清新空气、丰厚植被和秀丽景观的免费绿色公共空间的属性,其植物配植是公园绿地的灵魂。云南省昆明市西华公园结合实地自然环境,通过合理的树种选择、植物配植和植物造景,成功打造出“四季有景,每季花不同”的免费城市公园。
1 公园概况
西华公园坐落于昆明城西,占地8.3 hm2。因地处城西,以花卉为主题,华者“花”也,故名。
公园前身为苗圃,因30多年带土取苗,致使地势日趋低洼,时常积水,已不宜再做苗圃使用。1984年改圃建园,1988年1月1日向社会开放。2008年5月1日,按照昆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西华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公园主体建筑体现“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风格,门楼斗拱飞檐、门窗精雕细刻、外墙舒展大方、色彩基调柔和,建筑风格清新典雅而不失华贵,充分体现白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
西华公园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注重公园整体景观与系统延续的同时,将“绿色、活动、交流、参与”的理念贯穿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个能提高市民尤其是儿童技能、启迪智慧以及培养其兴趣、意志和品质的生态游乐公园。
2 西华公园主要植物种类
通过查阅《风景园林树木学》[1]和《昆明园林绿化植物应用手册》[2]等书籍,对昆明市西华公园植物资源进行实地调查。调查表明,西华公园共有植物69科109属129种,其中乔木75种、灌木16种、藤本10种、草本25种、禾本3种。乔木树种中应用较多的树种有天竺桂、复羽叶栾树、法国梧桐、贡山含笑、老人葵、柏树和池杉等高大乔木以及垂丝海棠、紫叶李、桂花、山茶和紫薇等小乔木;灌木中运用较多的是千层金、绣球、毛鹃、八角金盘、红叶石楠和茶梅等直立型灌木以及红花檵木、杜鹃、八角金盘、南天竹等修剪整齐的小灌木。草本中运用较多的是木春菊、玛格丽特、鸢尾、荷花、睡莲、三色堇、天竺葵、南非万寿菊和矾根等。
3 植物群落景观构建分析
西华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原有场地地质地貌,并结合周边环境,分为裸子植物区、木兰区、大草坪区和水体4类区块。针对每类区块的实际情况,进行空间改造,最小干扰强度优化布局;根据不同功能区场地特点,科学选择植物种类并进行合理配植,营造优美自然、绿色开放的城市公园[3]。
3.1 配植原则
3.1.1 地方性原则。西华公园虽是苗圃改造的,但园内景观植物以乡土树种为基础,公园主路两旁以垂丝海棠、香樟、滇润楠、重阳木等植物为主,达到夏季阴浓、冬季能充分接受阳光的景观效果。
3.1.2 美学性原则。西华公园选用观花观叶植物,使得四季景观不同,非常直观地体现了季节变化。例如,春季的海棠夹道正如杨万里在诗中所说“把天都搅红了”(见图1);秋季栾树黄花满树、硕果挂满枝头,此时银杏、三角枫也换装成功。
草本类彩叶植物既丰富了植物的层次感,也营造出多姿多彩的景观效果。例如,红花檵木叶为暗红色,萌芽力和发枝力较强,花是紫红色线形,西华公园将红花檵木修剪成球形或整齐的带状,布置在绿化带中(见图2)。南天竺为常绿植物,夏季开白花或粉红色花,秋冬叶色红艳,果红色球,多将其丛植于景观石或绿化带中。
3.1.3 多样统一原则。公园内植物的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和比例都有了变化,但是必须彼此间有一定的形似性,以表现出既活泼又和谐的景观效果[4]。西华公园西门入口处多是香樟和法国梧桐,二者都是乔木,而且在夏季都可以为游人提供遮阴环境。
3.2 配植特点
3.2.1 陆生植物群落景观。西华公园陆生植物景观營造主要根据周围场地的情况进行考虑。裸子植物区、木兰区处于西华公园的外围,距离水体较远,昆明市春季降雨较少,空气湿度小,因此裸子植物区主要采用“雪松+龙柏+侧柏+紫叶李”“雪松+龙柏+竹子”的配植方式,而木兰区采用“法国梧桐+头状四照花+竹子”“香樟+槐树+紫荆+八角金盘”的方式混合配植,营造公园外围临近二环南路和西福路的生态防护密林。内部配植大面积草坪形成半开敞半围合空间,以便游客休闲娱乐(见图3)。
在植物配植方面,裸子植物区和木兰区以群植、片植为主,将锦绣杜鹃、红花檵木、假连翘等整形修剪与萼距花、麦冬、百子莲、美人蕉等草本植物作为地被植物成片栽植,使不同区块植物种类层次分明、相互呼应,形成不同的风貌特色,整体协调。同时,垂直方向上形成层次感,形成乔、灌木、地被、草坪群落结构,有利于维持西华公园陆生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5]。草坪上的银杏、梧桐、紫檀则采用孤植手法,充分展示该树种的个体美,增强总体的景观效果和视觉效果,同时为游客提供纳凉场所。
3.2.2 水生植物群落景观。西华公园水体的补水除自然降水和自然渗透外,主要来自于昆明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公园为解决水源中总磷、总氮含量高的问题,先采用物理法对中水进行处理,将原有的湖塘分为3个池塘,中水由第一池(1号池)进入,第一、二(2号)池底回填净水活性炭、黄沙等,第三池(3号池)水经过滤网平流进入。在此基础上,西华公园新增一个中水渗透补水池(4号池)和另外的雨水收集池(5号池)。选用的水生植物需具有一定的净化水质、生态修复功能[6]。
1号池原配植了睡莲、鸢尾等,但为增加湖面的灵动性,引进了1对鹅和2对麻鸭,导致植被被咬食,后期需进行景观改造。2号池采用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地被植物的配植模式,沉水植物选择苦草、睡莲,挺水植物选择鸢尾、再力花、水葱、梭鱼草、荷花灯和大叶莎草,驳岸的湿生植物群为池杉和常春藤。同时,搭建亲水平台,达到远观波光粼粼、近看生机盎然的水中草坪。3号水池采用湿生乔灌木群落、湿生植物群落和挺水植物群落的配植模式,形成以湿生鸢尾为主、池杉和水杉为背景、由湿生植物过渡到水域空间的景观效果。4号水池水域面积较大,则以远景为主,岸边采用乔木+灌木+草即“柳树+杜鹃+草”的配植模式,形成“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的美景。5号水池也是乔灌木群落、湿生植物群落和挺水植物群落的配植模式,但是水面处理以荷花为主,并搭配假山叠石,形成高程差,使湖面动起来(见图4)。
4 结语
西华公园的植物配植坚持以人为本,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创造出地域特色鲜明、生态效益显著的植物景观,体现昆明市的精神和灵魂。
参考文献
[1]邓莉兰.风景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张家仁.昆明园林绿化植物应用手册[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文建,沈永宝,史锋厚,等.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景观分析[J].北方园艺,2019(24):88-93.
[4]李会云,李世鹏,程可可,等.洛阳王城公园园林植物配置调查研究[J].科技视界,2018(31):64-66.
[5]杜波,范妙华,徐云鹏,等.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植物景观营造[J].中国花卉园艺,2009(8):110-113.
[6]霍希美,周青,孔祥伟,等.昆明市西华公园水生态植物修复与保护[J].绿色科技,2019(16):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