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旺洪
以下是执教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断:
学生读课文句子:他们(蚂蚁)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教师出示生字卡)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汗”。
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汗”字?
学生A:“汗”字是左右结构,左边一个三点水,右边一个“干”。
师:这名同学用部件组合的方法记住了“汗”字,是一个好方法。还有吗?
学生B:干活干累了会流汗,所以“干活”的“干”加上表示汗水的三点水就组成了“汗”。
师:这名同学的办法真巧妙!他用会意联想的方法,不仅记住了“汗”字的写法,还弄懂了“汗”字的意思。师:(板书“干”)我们知道“汗”字中的“干”就是“干活”的“干”,“埋头苦干”的“干”,你们知道小蚂蚁在干什么活吗?
生:搬粮食。
师:天气很热,小蚂蚁干活很卖力,所以就——
生:流汗了。
師:小蚂蚁流汗了(边说边在“干”字左边加上一点)。可是,小蚂蚁不怕苦继续搬粮食,所以就又——
生:流汗了。
师:(在“干”字左边写下第二点)
小蚂蚁还是不怕累继续搬粮食,所以就又——
生:流汗了。
师:(在“干”字左边加上最后一笔——提,完整的“汗”字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时候的小蚂蚁已经是怎样的了?
生:他们流了很多汗。他们满头大汗。
师:(出示词卡“满头大汗”,请同学们齐读两遍)
师:知道小蚂蚁为什么“满头大汗”了吗?
生:知道了!
师:谁来说一下,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蚂蚁?
生:这是一群不怕苦、不怕累的小蚂蚁。
生:这是一群爱劳动的小蚂蚁。
生:这是一群勤劳的小蚂蚁。
【教学评析】
1、识读结合,深入理解。
教师将“汗”字的教学,放到具体语言环境当中,由字形的识记到词语的理解,最终理解句子、段落,剥丝抽茧、环环相扣地悟出主人公——小蚂蚁勤劳的品质。这样的教学,将识字教学与阅读理解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孤立识字音形义分离而带来的耗时低效的问题;学生经历了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循序渐进、深入理解的过程,对小蚂蚁勤劳品质的感悟自然是发自肺腑、瓜熟蒂落了。
2、形义结合,随文识字。
片断中,教师把“汗”字的教学放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做到了随文识字。在掌握读音的同时,学生用“干活流汗”的精妙回答,把字形与字义结合,方法简单,便于记忆,掌握扎实;教师将“汗”字写法与“满头大汗”的理解结合,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由字形联想到字义,把字形与课文内容巧妙联系理解词义,做到随文识字,形义结合,提高了识字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