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毛乌素

2020-12-28 02:27孟延军赵国田云喜
地火 2020年4期
关键词:天然气

孟延军 赵国 田云喜

我是榆林雪,我是戈壁风,我是边关驼铃的悠长,我是黄河岸边冲天的浪……

——题记

榆林历史悠久,建制始于春秋,秦朝一统天下后设置上郡,赫连勃勃在这里设立大夏国,李继迁在此建立西夏王朝,兴于明清。这里不仅有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还有榆林古城、红石峡、红碱淖等风景胜地。

庚子初秋,适逢长庆油田第二采气厂这个中国最大油气田的主力采气厂走过第20个春秋,我们来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越野车在蜿蜒于山谷间的公路上逶迤穿行,彤红诱人、累累压枝的红枣和叶泛金黄、迎风摆舞的白杨交替从车窗外闪过。秋日的陕北黄土塬上,天高云淡。站在山顶放眼望去,沟连着沟,坎接着坎,峁挨着峁,梁对着梁。在黄土叠成的层层褶皱上,一口口、一丛丛气井镶嵌其间,一个个桔红色的身影仿佛一团团跃动的火焰,使苍凉之塬平添了许多雄浑与壮美。

随着采访的一步步深入,一组组里程碑式的数字惊呆了我们,一件件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了我们,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从沙漠、戈壁、黄土塬上向我们走来……

一、走进榆林

从以盛产美女蜚声中外的小城米脂到曾经的边塞重镇榆林,从神木到佳县,从作业一区到作业七区,从基层到机关。我们走进处理厂,跨进集气站,和刚上班不久的年轻人、参与建厂的老人以及中高层管理人员面对面,一次次倾听带着黄土高原泥土芳香和大漠辽阔情怀的感人故事,感受第二采气厂干部员工筚路蓝缕历尽艰辛,征服高原战胜荒漠,攻克榆林气田,南征子洲—米脂,创造神木气田奇迹……从零起步,二次跨越,众志成城谱写出的一曲曲壮丽凯歌,勠力同心铸就起的一座座大漠丰碑。

短短20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单位发展成为长庆油田乃至中国石油、中国最具成长性的天然气采气厂,第二采气厂干部员工以他们的坚韧、责任与担当,为国采气、保障民生,震撼着我们。

2000年12月12日,这是榆林古城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具有陕北地域特色的一排窑洞前,鞭炮声、腰鼓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伴着高亢明快、情感炽热的《信天游》旋律,长庆油田第二采气厂正式挂牌成立!

尽管只有租来的5亩地,厂领导加上全部员工只有区区75人,一个作业区,20口探井,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长庆油田公司的全力支持下,第二采气厂面对低渗、低压、低丰度的“三低”天然气开发世界级难题,先行先试,勇敢迈出了第一步——在榆林南区寻找新的开发区块,在拿下榆林气田南区之后再接再厉,开疆拓土,又南下子洲气田开辟新战场,北上苏里格东区,积极参建全国闻名的苏里格大气田,发展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

创业难,守业更难。随着长庆油田整体改革发展布局的变化,2016年1月,长北天然气开发项目经理部从第二采气厂划出,成立长北作业分公司,长北合作区块正式移交。当年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第二采气厂少了一大块优质资源,年产气量下降了近37亿立方米,比2015年下跌了45.6%。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要求更需新作为。2017年,第二采气厂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在对第二采气厂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进行缜密思考和科学研判后,2018年伊始,朱浩平厂长在厂年度工作会暨三届二次职工(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正式明确了“567”发展规划:第一步,2018年天然气产量实现50亿立方米以上,跨上A类采气单位行列;第二步,2019年天然气产量达到60亿立方米以上,实现连续两年换字头;第三步,2020年,天然气产量迈上70亿立方米新台阶,三年三大步,每年净增10亿立方米,并持续稳产增产。

“567”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提速上产成为主旋律。2018年部署产建任务30亿立方米,产能建设规模在长庆油田单个采气厂开发建设史上前所未有,投产气井数超过第二采气厂建厂17年的总和,天然气产量顺利站上“5”字头,达到52.39亿立方米;2019年部署产建任务26亿立方米,生产天然气64.2亿立方米;2020年生產天然气将达到75亿立方米。

3年来,每年新增产量10亿立方米以上,占到长庆油田天然气增量的50%以上,实现了“一年一个新台阶,三年三次换字头”,历年累计生产天然气900亿立方米,外供气量841亿立方米,转输气量2026.6亿立方米;建设形成了适合陕北气区开发的“榆林模式”“神木气田增压开采模式”两种特色集输工艺模式,保障了气田高效开发。

20年间,第二采气厂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华环境友好企业、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集体、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以及陕西省、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等各类荣誉100多项。

一连串的荣誉后面,是吃得了苦、受得了累、耐得住寂寞的奋斗拼搏,是20年7300多个日日夜夜艰苦卓绝又默默无闻的付出,是石油精神在他们身上迸发出的新时代光芒,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使命感让采气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开拓者的足迹

有学者这样赞誉榆林:“熙熙九边重镇,煌煌历史名城,泱泱能源大市。北接鄂尔多斯壮阔天高,南承圣地延安万壑生风,东望忻州吕梁峡谷听涛,西邻甘肃宁夏苍茫悠远。秦时乃上郡之地,明清为繁华边城。兵家必争之要塞,有扶苏蒙恬墓冢青青,秦时明月汉时关;民族通商之名埠,留蒙汉回族世家交好,名重一时旱码头。万里长城斜穿东西成两种地貌风情,滔滔黄河纵贯南北为东界天堑大观……经略榆林,息息传承。天道王道,首善生存。仰韶龙山文化皆有遗迹,河套文明根脉留长。”

2000年至今,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古称“驼城”的榆林,这个原本并不令人瞩目的蕞尔小城,因为地下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煤炭和油气资源,越来越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有史以来的丰功伟业,其过程没有一帆风顺的。一部部创业史,无不充满了艰难险阻,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拼搏,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继往开来、前赴后继。

第二采气厂同样走过了起伏跌宕百折千回的艰难创业路。

为此,我们走访了几位参与其中的创业者。他们既是第二采气厂诞生的见证者,也是燃烧激情奉献青春的奋斗者。

一个企业凝聚力如何,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是否和谐。从建厂开始,第二采气厂干部员工不分彼此打成一片,所有员工都认识历任厂领导,历任厂领导无一例外地夙夜在公、以人为本。新员工入职培训,大家聊起第二采气厂就有说不完的话题,说起能到这里工作就有止不住的激动和兴奋。

在第二采气厂20年的发展历程中,老员工都认为,2004年是个重要节点。当时,第二采气厂员工只有240人,一下吸收了马岭、马家滩炼油厂两个单位的转岗员工282人,转岗员工人数超过老员工。虽然对新的工作岗位感到生疏,但是这些转岗来的员工把当年炼油厂的优良传统、好的经验和老长庆精神带了进来,很快进入状态,全身心投入气田大开发,充分发挥了生产主力军作用。

在这个新家庭里,新老员工亲如一家,很快融为一体。

2008年,长庆建工公司的一批员工也转岗到第二采气厂,新来的员工很快被这里温馨、和谐、快乐的家文化氛围所吸引,并迅速融入进来。

在长庆油田第二采气厂这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里,历经艰苦环境的磨练,历经工作的磨砺,一批批人才脱颖而出,一批批模范先进闪亮登场。

我们和企业一起成长

顾继明,企管法规(内控管理)科科长。第二采气厂成立时,他只有21岁。加入到第二采气厂这个大家庭后,他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被作业区任命为班站长。

顾继明告诉我们,当时在天然气井上干活时,电话没有信号,投产联络只能拿对讲机呼叫。有时候连对讲机都没有信号,只能爬到高处的避雷针上用对讲机使劲吼,甚至把嗓子都吼哑了。

从地层构造上来说,第二采气厂生产区块属于上古生界,而第一采气厂属于下古生界。想借鉴现成的开发开采经验,但因地质构造不同,只能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积累经验,一遍遍试验,创新出适合上古气田生产实际的以低温分离工艺为主的榆林模式。

创业初期,物资匮乏,生活设施不配套,经常吃的是馒头加青椒。除了生活物资保障困难,最大的困难是站上使用的几乎都是进口设备,由于国内生产厂家少,安装时只能凭记忆和说明书自己组装。顾继明和同事们一有空就抓紧学习,熟悉设备性能、工艺流程、操作参数,期望早点掌握。

投产过程中天然气井压力很高,气流把压裂砂带到管线中,经常把弯头刺穿,强大的气流瞬间就把地面刺出一个大坑。顾继明说,那时候安全意识不强,也不知道害怕。每次见弯头刺穿,就会第一个冲上去关阀门,靠的就是一股拼劲和经验,现在回想起来还挺后怕的。

当时第二采气厂人员紧张,全厂到处都缺人,一个人都要当成几个人使,一个萝卜要填好几个坑,往往在站上一待就是两三个月,有时忙得连过年也不回家。

2002年国庆节顾继明的姐姐结婚,远在银川老家的父母亲打来电话:“明娃,你姐要成亲。咱这里的风俗,姐姐出嫁弟弟送亲。”

“爸妈,接近年底,正是上产关键时刻。站上人手又少,我又是站长,实在走不开。”

“从小是你姐把你带大的,你不回来我以后不认你这个娃子。”老父亲生气了。

“我姐最疼我,她会理解的。”顾继明有点底气不足。最终,顾继明也没能回去给姐姐送亲,气得老父亲很长时间不理他。为此他也愧疚了很长时间。

除夕,顾继明在站上值班。远离基地的小站特别偏僻,距离最近的村庄也在5里之外的沟沟峁峁里。一个人的小站,只有自己准备年夜饭。剁完肉,切好菜,他才发现盐袋里没盐了。推开房门,扑面而来的寒风夹杂着冰雪粒,瞬间将他撞了个趔趄。他踉踉跄跄来到5里外的村子,敲开代销店的门买了两袋盐,顺脚拐到了平时来井站打扫卫生的村民家里。一家人热情地拉他一起吃年夜饭。“不行不行,离开井站时间长了我不放心。走,跟兄弟到站上去,我請你吃羊肉饺子。”不由分说把人家拉到了井站上。

年后,顾继明想想有些不对劲,趁着正月十五歇班,他买了一大堆礼物上门既感谢又道歉。

随着生产逐步走上正轨,基层一线上班改成上一个月,休息15天,每次上班都要带一个月的粮食和蔬菜。很多次到月底最后一个星期没有菜了,只能到附近村民家里去买。有一次好不容易买到半袋苹果,那一个星期就天天吃炒苹果丝,吃得直反胃,也只能强迫自己往下咽。还有一次翻箱倒柜,从村民家里买到了一些红辣椒,每顿只能就着干辣椒吃米饭。说起那滋味,到现在顾继明还觉得胃里火烧火燎的难受。

2004年,顾继明转岗到人事科从事党建、纪检兼培训工作,2006年被提拔为副科长。顾继明的学历是马家滩技校毕业,只有技校毕业初始学历的他能够被破格提拔为科级干部,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干,努力工作才会被认可。

顾继明认为,第二采气厂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有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而想让员工成长有动力、有活力,冲劲足、士气高,首先得有一套好的激励机制,有一个好的发展愿景,让企业和员工一起成长。而他自己的成长历程,正是第二采气厂快速发展经验的一个缩影和见证。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快人快语,一位40来岁的陕北汉子快步如风来到我面前。他就是人称“李大侠”的建厂老人李波,剑眉虎目,棱角分明的脸庞上散发着一股侠气。

李波作为驾驶员,从建厂至今,20年安全行车50万公里无事故。大家对他的评价是:胆大心细技术高,安全快捷服务好。

李波自我介绍:“我16岁就参加了工作,先在第三采油厂,第二采气厂成立时就调了过来。第二采气厂是在第一采气厂作业四区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刚建厂时在榆林南郊,70多个人13台设备,还有十几孔窑洞,条件艰苦,很多人不想来,组织上开动员会。我去!第一个报名。”

“大家住在窑洞里,两个人还不到10平方米,也没有任何休闲娱乐设施。当时,驾驶员少,生产任务重。每天要出车十几趟,来来回回全是坑洼不平的土路,晴天一尺灰,雨天一尺泥。我总是抢最难最重的任务。后来,大伙遇见急难险重的任务都和我抢。还别说,那几年我的驾驶技术突飞猛进。”

“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冬天,我和两个技术人员到井上解堵。那天特别冷,零下30多摄氏度,好不容易解完堵,又冷又饿,开车跑了五六公里才能找到一户农家,最后花20块钱,买了9个鸡蛋让村民煮熟,我们3个人分吃了。那是我吃得最香的一回。还有一次到井上加药,开的是老式解放牌军用卡车,路上还有好多直径1米多的暗坑,一不小心轮子掉进去了,当时就把胳膊打脱臼了。车开不了,紧赶慢赶花了2个多小时才走出山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公用电话亭,赶紧向厂里汇报,厂里又派车带着修理工赶来把卡车拖出来,回到厂里已经是凌晨3点了。”

打开了回忆当年的话匣子,“李大侠”侃侃而谈。

“那个时候采气工们只要一出去干活就不知道在哪儿了,说不清位置,所以出去干活干脆就不吃饭,啥时候干完活再找地方想办法填饱肚子。”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后来搞集气站标准化建设,工作量特别大,但没有一个外雇员工,全部自己干,加班加点,虽然艰苦,但听不到一句抱怨和牢骚。”

三、劳模是这样炼成的

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千古轩辕昂首柏,青筋傲骨立苍莽。

建厂20年来,第二采气厂培养选树了一大批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典型。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成为第二采气厂发展史上最耀眼、最灿烂的名片。

从天府之国到毛乌素沙漠

在第二采气厂,陈思杨这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陈思杨荣誉等身:他是2020年度全国劳动模范,曾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石油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石油青年岗位能手,同时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职工技能大赛金牌,长庆油田劳动模范、十大标兵等荣誉获得者。

经过多次预约,9月的一天晚上,我们通过电话采访了这个年轻人。

“听说你很喜欢踢足球?”我们首先从他的爱好切入。

“没错,足球是我工作之余的挚爱。我和心中的偶像罗纳尔多一样是足球场上的前锋,攻城拔寨的那种角色。”陈思杨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陈思杨把他在足球场上的角色带进了工作中:参加工作14年,研发技术成果22项,承担“中心站+无人值守站”的试点工作,为信息化、智能化油田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班组长21名,其中11人走上了管理岗位,为长庆油田连续8年高效稳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陈思杨说:“从22岁走进毛乌素沙漠,只干了一件事——守护好每一方天然气。”他和同事脚下的这片气区,已经是中国陆上天然气管网交汇中心,也是向北京等40多个大中城市供气的重要枢纽。

“第二采气厂榆12集气站离厂部约40公里。天然气生产出来以后,先汇聚到这里,经过技术处理进入净化厂,然后顺着管线输送到千家万户。在荒凉的毛乌素沙漠,散落着成百上千座这样的集气站,而我就是这其中一个集气站的站长。”

“我父亲是西南油气田公司石油机械厂的员工,也是中国石油的员工。我从小在四川南充长大,南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那里冬天都长着嫩绿的豌豆苗,房前屋后挂着红灯笼一样的薄皮柑。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四川西华师范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当时想的是在家乡当一名语文老师。后来长庆油田到西南油气田招工,我在父亲的劝说下报了名。从家乡一路北上,感觉越走越荒凉,刚来到榆林,走进毛乌素沙漠,简直就是到了另一个星球。大漠上除了石油人就是一蓬蓬的沙蒿,连个活物都难得一见。拿这里和家乡天府之国一比,心里的落差特别大。”

“很快,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一场大雪。刚开始几个四川老乡在雪地里大喊大叫地玩雪,特别兴奋。短暂的兴奋过后,伴随着大雪而来的,是一年中采气人最忙碌的时刻,是寒风劲吹的巡检夜里冻得僵硬、不听使唤的手指,更是大雪过后的解堵战,一场场的战风雪斗严寒,一次次的通宵鏖战。一线石油人的艰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好在我坚持下来了,没有当逃兵。我自认为是比较好学爱钻研的那种人。刚参加工作不久,厂里举行技术比武,看到那些操作大拿和技术标兵在赛场上动作标准,技术规范,完成比赛项目又快又好,当时我就暗下决心:既然来了,就要干出点样子来。别人能做到的,我不仅一样能做到,而且还要做得更好。”

“我大学学的专业和石油天然气完全不沾边,很多人都怀疑我能否干好这份工作,我用成绩给出了答案:工作第二年,我参加了3场技能大赛。在作业区拿了三等奖,在厂里拿了二等奖,在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中又捧回了第一名的奖杯。接着我被单位选聘为站长,好几项管理成果和技术创新获得了成功,2018年又被厂劳模创新工作室吸纳为成员。”

“2019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我当选中国石油第十届十大杰出青年。2020年,我又当选全国劳模。全國总工会和集团公司之所以给我这么高的荣誉,绝不仅仅是给我个人的,而是因为我代表了长庆油田第二采气厂这个光荣的团队。我为能置身于第二采气厂的和谐环境,在这么优秀的企业里工作而无比自豪!”

“2011年,我第一次到北京,在鸟巢看了一场足球赛。看到那高大的奥运主火炬,那片澄净瓦蓝的天空,我就想,我们第二采气厂天然气的管线连着祖国的心脏,连着碧水蓝天。我们采的每一方天然气都是有价值的,我在沙漠里的意义是非凡的。”

采气人的辛苦,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无法体会。采气工人总结了工作的两大难:夏检修,冬保供。

每年的夏季下游用气量减少,设备开始检修。陈思杨管理的集气站,下属两个无人集气站44口井,所有工作,都要在40摄氏度的大太阳底下完成。

一场暴雨后,天然气管线被冲出地面,车又没办法靠近,只能徒步巡线,一个人在沙漠里一走就是四五个小时。粗略算一下,每天巡护和作业,来回80公里车程,14年来,陈思杨在这条沙漠路上跑了20万公里。

从每年10月份开始就进入了用气高峰,民生保供成为采气人的一场“世界杯决赛”。榆12集气站管辖的气井中,产量最高的每天可以产20万立方米天然气。停井1小时,就损失8300立方米天然气。这意味着在寒冬里,1.6万户家庭一天时间吃不到热乎饭,1000多辆出租车没办法上路载客。

不损失每一方天然气的承诺,考验着采气人的技术,更考验着以陈思杨为代表的采气人的意志品质。

冬天解堵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了。夜里零下30多摄氏度,含水的天然气很容易堵住管线,即便白天忙活了一整天,到了夜里,井堵了,即使一千个不情愿,也要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放空解堵,浇热水除冰。

为了尽快把冻住的气井解开,站上是锅碗瓢盆、电磁炉、电水壶齐上阵。站在寒风里浇2个小时管线,溅出来的水滴能把人直接冻在原地,棉裤外能结一层厚厚的冰铠甲。几个干完活的大男人围着暖气片,抬腿使劲踢,才能脱掉工衣。

这些年,每隔一年陈思杨都要在站上过一个春节。除夕夜,这个沙漠深处的小站看不到萬家灯火,听不到鞭炮声声,只有监控屏幕闪烁,天然气在管道中平静奔涌。也许不会有人知道,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一群人为了一方气,为了一份温暖,如何深藏思念,如何直面严寒又拼尽全力。

工作的14年里,陈思杨和他的小站连续14年实现安全环保零事故,累计生产天然气65亿立方米,可供36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生活燃气。数据听起来很闪亮,但陈思杨说,我从没想把自己说得那么伟大,只是担子刚好落在身上,我们刚好没有倒下罢了。

采气人就意味着奉献

结束了对神木天然气处理厂的采访,正准备离开的时候,综合办的杨水莲女士告诉我们,处理厂厂长马国华回来了。这几天他一直在生产现场,带着工人们进行设备检修。

1980年出生的马国华,2003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现任第二采气厂神木天然气处理厂厂长,在第二采气厂工作已经整整17年。

初次见面,看到他黢黑的面孔,给我的感觉不像是一个管理者,而像是长期在野外生产一线工作的采气工人。

从加入第二采气厂开始,17年里,他先后担任作业区项目组技术员、计划科工程项目管理室科员、计划科副科长、作业区经理、天然气处理厂厂长等职务,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集团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陕西省创新创业优秀个人、油田公司十佳青年、“感动长庆”管理能手等荣誉称号。

刚上班时,马国华在榆林天然气总站实习,正赶上过春节,大家都回家过年了,剩下3个女师傅带着他们3个男徒弟。白天,马国华他们正常值班。晚上,6个人拿着巡检仪和手电筒,冒着凛冽的西北风去巡检,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手脚都生了冻疮。

2004年实习完,马国华和同事一起验收10千伏电路。施工单位说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数电线杆就知道线路长度了,但他们坚持用绳尺丈量。从早上9点开始一直走到下午6点,一共丈量了17.6公里线路。沙漠里骄阳似火,不见一个人影,带的水喝完了,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一直坚持丈量到终点。在走出沙漠后,他们冲到附近村民家,每人抱起一个水桶就痛饮,胸前的衣服打湿了一大块却全然不顾。

2005年,马国华开始负责全厂气田维护工程,主要包括井场围墙、泥浆池治理、防洪防汛、防风固沙等工作。从签合同、搞预算、到过程监护、验收结算都是一个人干,师傅姜卫在各方面手把手指导帮助,使他对工程建设有了全面的了解。那一年,他自己跑了很多现场,业务能力提升非常大,由于表现突出,当年被评为厂优秀员工。

2006年,他来到作业二区,一待就是11个年头;2017年,又调到神木天然气处理厂,带领员工完成了神木天然气处理厂的检修和生产运行。十几年间,他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不断充实,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升。在生产组织过程中,他修订完善《作业区数字化值守管理考核细则》,优化“七表一单”为主的PDCA闭环管理模式,形成了生产指令下达—执行—反馈—总结的长效机制,创立了“3I1C”自主安全管理法和“3M1R”气井管理法,保障生产运行全过程分层次受控。

2014年,作业二区率先在全厂实施了数字化监控管理模式,全面走进了数字化新时代。为加快适应数字化新要求,马国华带领大家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了以动态监控—技术支撑—风险管控—安全维护为主的一体化生产运行机制。运行3年来,作业区员工从原来的123人减少到现在的65人,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减员增效成效明显。

“登高而招,比非加长也,而见者元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马国华常用《劝学篇》里的话来鼓励大家学技术、钻业务。在业务培训课堂上,他给大家开玩笑:“有句成语叫长袖善舞,就是要想办法把自己的袖子加长,那样才能舞得好、舞得妙,舞出精气神。咱们的长袖就是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他在厂里推行“培训—评估—考核—评估”的两级评估体系,通过“分散培训、集中管理”的方式,提高员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安全意识;率先建立了HSE培训需求矩阵、学分制培训、结构化研讨等培训方法,形成了“学专业、钻技能、比能力、共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员工技能有了极大提高。在油田公司职业技能竞赛中,作业二区员工共获得个人奖牌5枚、团体第一名2次、第三名1次。

2015年在油田公司“精细管理、降本增效”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马国华率先在全厂搭建了技师创新工作室。经过两年多发展,员工自主研发创新成果19项,获得国家专利9项,解决生产难题90多个,部分成果获得了中国第二十二届发明博览会创业项目铜奖、油田公司“五小”发明二等奖等荣誉。2017年5月,他的工作室被油田公司命名为“马国华劳模创新工作室”。

我以青春写芳华

汽车驶出榆林城,在向城外行驶了约半个小时后一头扎进山里,沿着逼仄的山路来回盘旋、上升,再盘旋、上升……

终于,在高山之巅,我来到了第二采气厂自然条件最恶劣、产气量最多、管理最先进的作业七区。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是一群不畏艰险、敢闯敢干的年轻人。油田公司劳动模范张昆,就是这群年轻人的领头羊。

敬源于爱,爱之愈深敬之弥恭。工作也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的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展现自己的才华,人才开创事业、事业成就人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爱岗敬业必然功成名就。

张昆,就是一个爱岗敬业的典范。他硕士研究生学历,是第二采气厂作业七区经理、党支部副书记。参加工作11年来,他参与了多项重大工程建设,始终坚持“标准化施工、样板化管理”,带领作业七区的全体员工圆满完成各项建设和生产任务。他个人也因此多次被评为第二采气厂优秀员工、HSE先进个人、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先进个人,先后获得省部级、厂处级成果、论文奖励25项,公开发表技术论文12篇。

他的同事们说,张昆在作业七区10多年,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迈进办公楼的大门,最后一个离开。他很少过休息日,工作到午夜12点以后更是家常便饭。

2010年7月,因工作需要,张昆走入大漠深处的榆林气田。

面对工作任务繁重、技術人员紧缺的实际,他主动放弃倒休机会,连续5个月不休假,经常加班到深夜,认真完成着手中的工作。他先后参与了榆林第一末站改扩建、第二末站建设投产、1#甲醇再生装置整体更换等多项工程施工组织工作,见证了榆林天然气处理厂建设成为综合性天然气处理厂,转输能力提升至340亿立方米/年,采出水处理能力提升至300立方米/天,成为长庆输气管网中不可替代的枢纽与咽喉。

2016年,他加入国家石油天然气大流量计量榆林检定点的建设中,按照建设“国际领先、国内一流”计量检定站点的定位,在精度控制、检定能力、流量范围等方面形成了具有长庆特色的计量技术体系。其中次级的检定能力国内最大,工作级的检定精度国内领先。榆林检定点的施工建设仅用了1年时间,与国内同等规模检定站点2至3年的建设周期相比,工期大幅缩短。

2018年,他又投入到神木气田的开发建设中。面对建设工期紧、任务重、外部环境复杂、临时生活条件艰苦等诸多不利因素,他想尽各种办法,快速打开局面,创造了123天建成神木第二天然气处理厂的新长庆速度。

要成就一番事业,仅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是绝对不行的,必须要有一个素质过硬、凝聚力超强的团队。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军人,张昆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他在员工技能培训、团队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2019年面临作业区刚成立、员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他抓住厂“管理年”这一有利机遇,先后3次对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和现场实操培训,培训135人次。培训不仅突出安全操作技能,更注重对员工进行气田开发知识和各项制度的培训,使员工较好地熟悉和掌握了各项管理制度,极大地拓宽了员工的知识面,提高了员工的实际应急能力。

作业七区是长庆油田推行劳动生产组织架构改革的一个试点单位。在生产组织管理上,张昆在第二采气厂领导的支持下,将过去独立运行的管理单位——采气作业区和天然气处理厂整合为一体,仅设“两室一中心”,即综合管理室、生产技术室和生产调度中心。

而按照常规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管理运行667口气井、6座集气站、1座1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处理厂、2座清管站,需要设2个作业区和1个处理厂共3个科级单位,至少要配260名管理和操作员工,而现在员工只有142名。现在推行一体化运行、扁平化管理,作业七区人均管理气井由过去的2.2口提升到现在的5.6口,员工基本都能身兼两个以上的岗位。

目前,作业七区所有井站都实现了远程智能管控、电子巡检、无人值守。让数据多干活,让采气工少跑路,不仅使员工的劳动强度大幅降低,还让生产组织和劳动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单井、集气站和处理厂实现一体化运行管理。这项管理变革也被誉为长庆油田油气生产现场管理变革的新突破。

四、大漠伉俪比翼飞

鸳鸯成对蝶双飞。这种生活状态对献身石油的年轻人无疑是一种奢望。

这个行业里曾经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嫁人莫嫁石油郎,一年四季守空房。”很多石油人常年两地分居,即便在一个单位上班,因作业区点多面广,很多夫妻十天半月也见不上一次面。

第二采气厂就有数百对这样的夫妻。他们有的从事生产管理,有的驻扎在沙漠一线小站,相距动辄几十、上百甚至数百公里,只能将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浪漫化作长相思。石油人的爱情给大漠增添了无数温馨亮丽的风景。

夫妻、师徒、同事,和对手

“我们两口子的故事很多。”陕西省劳动模范、第二采气厂生产运行科调度员杨斌如是说。

“其实,我和妻子的结合源于一场打赌。”腼腆的杨斌一说起这件事脸就红了。“2006年7月,一批新员工到榆林天然气处理厂来实习。段明霞和我分到了一个班,签师徒协议当了我的徒弟。她是西峰中西医学校毕业的,对采气一窍不通。但她特别好学上进,凡是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她一遍一遍地问,我就一遍一遍地讲。如果我俩都不明白,就共同查资料、找书籍。我们经常一起吃饭,一起上班,她的技术提高很快。我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爱上她了。我开始明里暗里,拐弯抹角地向她表达,她却总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搞得我心里七上八下,摸不着头脑。”杨斌一脸无奈地说,“实习结束,明霞分配到了第三采气厂。那个地方特别偏僻,我们俩的距离一下子拉开了几十公里。这下我彻底慌了,必须加强攻势。每次轮休,我都带着好吃的点心、水果去看她。她东西照吃,就是不表态,我急得抓耳挠腮也无计可施。”

“机会终于来了。”杨斌眉飞色舞地接着说,“有一次我去看她,正遇上他们车间的甲醇回收装置出现问题,大家忙乎半天找不出原因,车间技术人员刚好出差,一帮人束手无策。我毛遂自荐。明霞怀疑,工友们也投过来疑惑的目光。我盯着她说,如果找到问题所在并修好它,咋办?明霞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我就和明霞打赌,我做到了,她要当场答应做我女朋友。我若是做不到,今后再不来找她。在大家热切的目光注视下,她只好点头。结果,想必你也猜到了。我赢了!”杨斌满满的幸福溢于言表,仿佛刚刚才抱得美人归。

打那以后,他俩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在她鼓励下,他开始在职攻读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学历,更加努力钻研专业技术。

杨斌是 “油二代”。他父亲杨自勇是一位有40多年工龄,马上就要退休的老石油,也是参加过第二采气厂建厂的老人,一开始就当了探井作业区巡井班班长。杨自勇也是一名多年的老先進,获得过很多荣誉。他的足迹踏遍了陕北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一出去就是一个多月,来回跋涉上千公里。

受父亲的熏陶,杨斌考入长庆石油学校,后来到榆林天然气处理厂当了一名采气工人,之后又当了中国最大的天然气配气站——榆林配气站末站的站长。

杨斌说:“作为一名站长,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急活累活抢着干,关键时刻冲在前。只有活干好了,以身作则的榜样树起来了,人家才会服气。要不你说的话没人听。”

站里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夏天检修甲醇装置的精馏塔,要到塔里面卸塔盘。

精馏塔里作业空间小,塔盘、降压槽里面都是厚厚一层泥和灰,光线昏暗,空气浑浊,甲醇气味难闻,整个卸下来需要一天时间,一般情况下都是三四个人轮班干。这是处理厂最苦最累的活。每次检修,杨斌总是率先钻进塔里,坚持时间最长,进塔次数最多。

杨斌说:“虽然进塔检修又苦又累,但是进去多了,好处也多,塔里结构熟悉了,设备原理清楚了,技能比别人也提高得更快。”

没过多久,杨斌参加油田的技术比武就拿到了天然气净化工种的铜牌,后来几乎每年都参加技术比武,当过标兵、能手、状元,又被评为油田公司劳模、陕西省劳动模范。

“要说我个人在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我想除了自身的努力,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我的妻子段明霞一半。一年后,明霞调到第二采气厂榆林天然气处理厂,我俩成了一个队里同事。我俩聊得最多的就是生产装置上的细节问题,她不懂就问,拜技术员、队干部为师,一个月就锻炼出来了。当年她参加厂里的星级员工考试,就由初级工晋级到中级工,第二年考试又由中级工晋级到高级工。”

说起他们夫妻上演对手赛的事,也有点意思。

杨斌话锋一转,又开始了一段甜蜜的回忆:“2008年第二采气厂员工技术比武,我俩双双参赛,最后决赛成了我们夫妻两个的对决。我们都憋着一股劲,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成了胜负难分的对手。比到最后,她实践分比我高,我理论分比她强;我获得技术状元,她当了技术能手。”

这件事在第二采气厂乃至整个长庆油田已传为一段佳话。

第二年,段明霞担任了处理厂的培训师。她开设流动课堂,把培训内容放在现场,为员工讲解工艺流程、设备原理和操作,并督促运行队长组织班组员工学习。当年,她带领处理厂员工参加全厂技术比武,获得净化组团体项目第一,全厂技术能手前5名处理厂就拿下3个,她自己获得了技术状元。

“我和明霞生活中是夫妻,工作上是伙伴。她刻苦钻研,不仅拿到了油田公司技术比武的天然气净化工种银牌,而且参加了在重庆举行的集团公司技术比武。因为理论和操作水平双高,她被选拔到了位于高陵的实训基地,担任讲解员和培训师,专职从事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她现在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首席培训师,也是第二采气厂和油田公司唯一一名操作类培训师。”

见不了面的夫妻

她叫都毅,小巧玲珑,皮肤白皙,看上去文静内敛,像一个正在上学的大学生,在榆林天然气处理厂中控岗当调度员。

“你可别看她平时弱不禁风的样子,我可见识过,她关键时刻比一个大老爷们都厉害。”

都毅的一位同事告诉我们:“2018年深秋的一天,为了清除天然气输气管线里的杂物,从上游输气站发一个清污球。到我们这里收球时,因为杂物太多,造成排污管线堵塞,仪表显示压力急剧升高,很快压力超过警戒线,所有的数值瞬间全部变红、报警,情况万分危急。当时,我和她一起在中控室值班。我们俩通过对讲机通知室外操作工调整调控阀开度,但不巧的是,调控阀失灵了。”

“立即启动应急措施!”都毅旋即起身又对我说:“你在这里盯着。”话音未落,她一个箭步冲出了中控室,飞速冲到操作现场,一边指挥操作工,一边熟练地进行操作。短短几分钟,应急措施起效,调控阀恢复正常,事故隐患消除。

“事后,都毅瘫坐在地上,浑身的工衣湿透,不知道是紧张出的汗还是累出的汗,反正我是紧张出了一身冷汗。”都毅的同事现在说起这件事依然心有余悸。

听了都毅同事的讲述,我们不由地对眼前这个文气恬静的姑娘肃然起敬。

采访中,她莺声燕语、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榆林天然气处理厂设计天然气处理能力20亿立方米/年,转输能力340亿立方米/年,是长庆气区向陕京一、二、三线供气的枢纽和咽喉,肩负着榆林气田南区、子洲气田、神木气田、苏里格气田、靖边气田五大气田天然气转输任务,最高日输气量5800万立方米,每年近200亿立方米天然气从这里源源不断输出,是保障北京及华北地区天然气供应的主力气源地。”

“我所在的中控岗最考验责任心,从下午3点到第二天早上10点,必须紧盯视频监控,一旦发现异常,立即第一时间上传下达,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上班10年了,家在西安,丈夫也是第二采气厂的,在神木第二处理厂工作。因工作忙,他平时就住在处理厂。妈妈和婆婆身体都不好,孩子只好自己带。为了工作,有一年多时间我们就像牛郎织女一样,成了见不了面的夫妻。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父母、丈夫、我和孩子分居三地,两个多月无法见面,牵挂、担心、思念,急得整晚睡不着觉。”

中控岗对业务能力要求高,除了要熟悉工艺流程、操作参数和温度压力外,还要掌握日常监护、数据统计和周界报警等,相当于综合的指挥中心,上班期间不能有任何疏忽,发现问题,下达指令,要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和快速应变能力。

和很多石油院校毕业的同龄人不一样,都毅毕业于南京炮兵学院,是一个“油三代”。

“记得刚来到第二采气厂时,是在子洲气田一个特别偏远的集气站,那里特别荒凉,生活条件差,见不到人不说,站里大型设备多,生产压力高,什么都不敢碰,心里特别紧张。慢慢地,我凭着自己的努力,从采气工、外操工一路走到中控岗,我还发挥自己在文体活动方面的特长,积极参加厂里的文体活动,多次被评为厂里的文体活动积极分子。我们组织的文艺演出小分队,每年都到生产一线慰问演出,给员工们送去了很多的欢乐,自己也特别有成就感。”

说来也巧,采访完都毅没两天,在神木天然气处理厂,我见到了她的丈夫——刘杰,主管设备的副经理。

刘杰个子不高,相貌英俊,如果和都毅脱下红色工装,走在西安市的繁华大街上,会是一对很引人注目的俊男靓女。

37岁的刘杰已经在基层一线工作了13年,如果要用最简明扼要的词语给他做注释的话,“敬业+善思”应该恰如其分。钻研生产难题,做科研搞创新,刘杰先后申报了10多项发明成果,解决了一批数字化系统应用难题。13年间,他带领团队共取得国家级技术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2项……个人获得“长庆工人发明家”称号,并参加北京2016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获得“优秀员工双创奖”。

“神木天然气处理厂和别的处理厂最大的不同,就是进口设备多,1台丙烷压缩机、3台天然气压缩机,都是大型关键设备,刚开始就遇到难题,核心技术不掌握,容易受制于人。”刘杰谈起设备来滔滔不绝,“最重要的就三条:安全、适用、不维修或少维修。安全是基础,适用是核心,不维修或少维修是原则。”

从进口设备引进开始,刘杰和设备管理人员就不分白天黑夜,如饥似渴地学习、消化,一点点地吸收,逐渐做到心中有数。2020年,他们为适应神木天然气处理厂按区域定岗,减少约30%人力的实际,实行大工种管理,针对设备管理重点难点和岗位员工容易忽视的问题,前前后后用了一个半月,查阅了大量资料,按照设备管理5M标准,编写了《天然气压缩机培训手册》,对岗位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这在第二采气厂是第一家。

问刘杰,疫情期间他们一家分居三地,夫妻无法相聚,见不到老人,照顾不了孩子时,刘杰神色中露出深深的愧疚:“实在没办法。因为疫情休假的员工全部返不了岗,人手少、事情多。处理厂班子商量过,即使有休假的机会也要让给一线员工。值班干部白天黑夜连轴转,虽然离榆林就几十公里也回不去,真是让爱人受累了。”

最开心的事

见到榆林天然氣处理厂维修班班长李峰,他开口就说:“我今年太高兴了。孩子参加高考,是2020年榆林市的文科第一名,已经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一旁的同事们也替他感到高兴。

接近天命之年的李峰,开心的时候,会留下一串爽朗的笑声。

在他所在的班组和单位采访,班组的员工都夸他是好班长,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名副其实的领头羊。单位领导则说,李峰是个实干家,任务交给他我们放一百个心。

1997年12月,李峰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武警总队固原市武警中队转业,来到长庆油田甲醇厂项目组维修班当了一名钳工。随后工作调整,他来到第二采气厂已经整整10年。

维修班8个人,负责整个榆林天然气处理厂的动静设备、电气仪表、视频监控以及信息化硬件维护等维修工作。同事们说:“设备24小时运转,维修班的工作时间就无法固定,哪里有问题就马上出现在哪里,啥时间需要就啥时间到。我们班长总是冲在最前面干得最多干得最好,我们个个都服气。”

对采气厂来说,产量是命根子,时间就是效益。每年七八月份的检修计划一下来,维修班就成了最忙碌的人,多抢出一个小时,天然气生产就多一分主动。

李峰带领的维修班平均年龄46岁,最大的56岁。作为班长,他常说:“咱没别的,就是一个字,干!” 他不仅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带好头,还关心班里员工8小时以外的生活,聊一聊家常,放松心情,消除疲惫,没事了请大家在一起聚一聚,让大家感受到集体温暖。

聊起孩子李闫淳宇的学习与成长,李峰高兴得像个孩子。与丈夫同在第二采气厂生产保障大队担任电工的妻子闫雪斐言语中更带着满满的自豪:“2001年孩子出生,因为我和李峰工作都忙,他跟着爷爷奶奶长到6岁。快上小学了,我俩才把孩子接到身边。这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欢读书,喜欢钻研。”

李峰说:“我早上上班,儿子上学了,等我加完班回来,孩子不是在聚精会神地写作业,就是已经睡着,除了照顾他的日常生活,我确实没有做太多,连儿子的兴趣爱好也不知道。”

李峰和妻子闫雪斐对工作的尽职负责和日常的勤学苦练,不知不觉中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作用。

李峰的手机里,藏着一份应儿子要求购置的书籍清单,从现代文学、名人传记,到自然科学、历史名著,包罗万象,贯穿古今。自律自觉的学习习惯,强大缜密的逻辑思维,独立内敛的性格,让逐渐成年的儿子变得更加睿智和理性。而父母也在对孩子的支持和陪伴中,得到了理想的答案。

对这个幸福的三口之家而言,今年夏天可谓双喜临门:儿子拿到全国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默默相伴的李峰和闫雪斐,也几乎同时取得了技师资格证书。

五、大漠深处的铿锵玫瑰

在石油行业里一直少不了石油女工的存在。

上世纪70、80年代,大庆、胜利等油田就曾出现过闻名遐迩的女子钻井队,抡大钳、打地锚、挥铁锹、搅泥浆,男人能干的活女工们一样不在话下。即使后来社会发展时代变化,岗位上也都闪动着女工的身影。

在第二采气厂,同样有着为数众多,在岗位上辛勤耕耘,把青春和智慧献给采气事业的“巾帼英豪”。

不管在哪里,红霞都一样美

1994年,20岁的张红霞读完技校,带上行囊,踏着父辈的足迹,成了一名石油工人。瓦斯、机油、棉纱、压缩机、F钳,配电柜、电流表、电压表、指示灯,成了她的新伙伴。

夏季,她和男员工一样拿起工具维修设备、加注机油、整改漏点,厚重的红工衣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渐渐褪了颜色。

冬季,排污管线经常发生冻堵。为了保障生产,不影响液化气外输,她和壮小伙一样抱着蒸汽皮带,一截截扫通管线。管线上返回来的蒸汽、嘴和鼻孔里呼出的热气在睫毛、眉毛以及工衣、棉帽上结成一层霜花,整个人就像是一颗白里透红的霜柿子。解冻过程不能停滞,因此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疲惫不堪的张红霞往往在疏通管线的那一刻,就倒在值班室的长椅上呼呼大睡了。

2004年底,30岁的张红霞随第二助剂厂转岗分流的大部队来到第二采气厂作业二区榆11集气站,成为一名采气工。都说榆11站是“魔鬼站”,张红霞恰好分在了榆11站。此时此地,她的心情已经降至冰点,脑海里一片空白。

30岁的她上有老下有小,要面对家庭与工作的两难选择——不会电脑、不懂流程、不会操作设备。看着一起来的伙伴一天天在进步,自己却还在原地踏步,张红霞焦急万分,甚至有了放弃的想法。好在家人的支持与鼓励让她暗下决心,不仅要继续工作,还要干出成绩。

面对全然不同的管理模式与技术操作,要学习这些新领域的新知识不是易事。张红霞凭着一股子钻劲,像蚂蚁搬家一样学理论、做笔记,白天参加厂里培训,晚上继续学习采气知识。凌晨2点,宿舍的同事揉着睡眼起夜,看到还在挑灯苦读的她吃惊地问:“你怎么还不睡?”她笑笑回答:“还有几页书我再看看。”

连续3个月,天天如此,书越看越薄,笔記却越做越厚。半年后,无论是理论考试还是实际操作能力,张红霞都成为转岗队伍当中的佼佼者。

2007年,第二采气厂需要大批的先行者去更艰苦的子洲气田工作,刚刚适应荒漠生活的张红霞再次意外转岗。

从“魔鬼站”到子洲气田最大的洲4集气站,骨子里不服输的性格促使着张红霞在洲4站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她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她的认真踏实领导都看在眼里,想着她年龄大身体不好,出于照顾,将她调至小站洲5站。从大站来到小站,张红霞干的得心应手,但始终没有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正是这股实干劲,作业区经理任命她为第二采气厂唯一的女子站——洲5集气站站长。

每天6点,张红霞就洗漱完毕、穿戴整齐,拿着笔记本和笔在洲5站站内例行巡检。她仔细地把发现的所有问题都记录在笔记本上,8点召集大家开晨会,把自己检查发现的问题一件一件指出来。

值班员工一脸诧异,不知这些问题张站长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开完晨会,她就组织大家去现场整改问题、打扫卫生。很快,洲5站员工的工作能动性明显提高,站内工作环境焕然一新。

洲5集气站从此深深拓上了张红霞的烙印。这个站虽然是清一色的女员工,但在区部考核中屡居前列,无论是采气工理论还是实际操作,这个站的员工都名列前茅。女子站先后获得“优秀五型班组”和“巾帼建功示范岗”。 2014年,张红霞被评为长庆油田劳动模范。

之后,张红霞多次转岗。2015年,张红霞第六次转岗到作业区视频监控组担任调度员。

调度员不仅要负责全区生产运输任务车辆调配,还要跟踪甲醇污水车辆拉运情况,更要熟悉掌握全区生产运行情况,负责上传下达所有调度指令的反馈和落实,是厂调度室及作业区调度室三级监控的重要一环,被称为生产调度的“眼睛”。与各集气站一样,需要24小时值守,故而称得上是作业四区的“长明灯”。

张红霞很快完成了角色转变。2016年,张红霞挑起了视频监控组组长的大梁。担任组长后,即便不在岗位,她的手机也是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视频监控室的灯总是亮着,放眼一瞧,也总能看见她的身影。视频监控组被她管理得井井有条,每天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展开。

采访中张红霞先后两次眼角含泪。

第一次是她担任作业四区女子站站长以后,一次正忙着工作,突然接到银川市一个医院的电话,作为老石油的父亲突发胃出血,正在急救室抢救。张红霞所在的榆林米脂县距离银川近500公里,而且交通不便,虽心急如焚,但束手无策。她忍住泪,赶紧给在第五采油厂工作的弟弟打电话,让他立即回家照顾父亲。放下电话,张红霞禁不住嚎啕大哭。

第二次是谈到婚姻和孩子的教育问题。因为她总是将天平向工作倾斜,而忽略了照顾家庭。几年来,因为工作太忙,她放弃了多次与家人团圆的机会。久而久之,丈夫的埋怨和不理解越来越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最终 20年的婚姻灰飞烟灭。当她从民政局走出来,手拿着离婚证书时泪如雨下,收拾行囊带着儿子只身来到了单位,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儿子。

2016年8月,儿子去了部队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后来又作为劳模子女进入了长庆油田工作,张红霞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我要做智能化英雄

今年35岁、青春靓丽的孟丽,柔弱中不乏男孩子的气质,从懂事开始就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读大学时,她把秋瑾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作为座右铭。

2010年12月,踏出校门来到了第二采气厂,孟丽很快度过了初期的迷茫。在师傅的帮助下,她一点一滴地钻研,慢慢熟悉站内的操作规程。

2012年7月,孟丽参加作业区举办的首届员工数字化技能竞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被推荐参加油田公司数字化班站长技能比赛,不负众望,一举夺得银牌。

2018年,孟丽被推选为视频监控组组长,负责统筹安排视频组内的所有人员和工作。同年,作业区开始实行“中心站+无人值守”模式,在跌跌撞撞的一年里,作业区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员工各方面技能,与此同时,视频监控各项工作也在摸索中前进。

这年7月的一个周末,孟丽正常接班后,第一件事便是查看每个站的监控记录。细心的她发现洲6站洲32-17井虽处于关井状态,但油压持续缓慢下降,经初步分析预判,该气井管线存在泄漏现象。她及时向值班技术员和经理反馈这一情况,随后作业区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立即对该气井开展管线巡护排查,发现注醇管线有泄漏现象,随即组织整改,彻底消除安全环保隐患。

冬季保供是检验党支部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子洲气田山大沟深,地形复杂,部分气井产水量大,冬季气井冻堵频发,作业五区党支部发挥党员的作用,分片承包,出现问题及时处理,气井的冻堵率明显下降。

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党支部在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单兵作战与系统联动”、方法和目标、系统和内容、载体和平台五种关系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党建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党建与生产经营工作深度融合。

危难时刻显本色

2017年7月26日,一场罕见的大雨侵袭了子洲、绥德地区,山洪暴发,道路冲毁,电力中断,通讯中断。

第二采气厂被迫紧急关停了子洲气田242口气井,停运了18个集气站和一座年处理能力22.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处理厂,并停供子洲、米脂、绥德、清涧等县城的民用和工业用气。

灾情面前,第二采气厂党员干部特别是两级班子成员率先垂范,采取各种办法深入生产一线,查看灾情,恢复生产。

紧邻大理河的洲15集气站被暴涨的河水严重威胁,驻站党员奋不顾身,冒着倾盆大雨切断了给子洲供气的天然气管线,冒雨巡查水位上涨情况,随时准备处理出现的险情,保障了集气站的安全。

在灾后恢复生产中,第二采气厂机关党员干部主动请缨,帮助基层巡查管线,帮助基层修复被洪水冲毁的道路。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徒步行进,爬坡过坎,肩扛手提,为坚守在生产一线的员工送水送菜。

灾情就是命令,一千多名党员干部和员工众志成城,从27日起昼夜不分、分秒必争、连续抢险。在70多个小时里,共出动各类抢险车辆220多台次,动用装载机、挖掘机等重型机械70多台次,回填土方10多万立方米,排查管线 750多公里,掩埋裸露悬空管线540多处,回填场站塌陷1100多平方米,保障了子洲气田的复工复产。

2020年的春节前夕,正当全厂干部员工即将迎来节日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生产任务和安全压力突增。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牛天军第一时间向全厂党员干部发出了行动号令:党员干部关键时刻必须冲锋在前,关键时刻就要看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号令一出,已经休息的党员干部自驾车第一时间赶回岗位,现场坚守的党员日夜奋战。

口罩不够、消毒液不够、测温枪不够,不少党员干部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多方询问多渠道采购。

道路封堵,甲醇、气田采出水拉不出来,生活物资拉不到生产岗位,面临停井停站的风险,党员干部纷纷出面协调。

人员情况不清,在岗党员连续奋战,摸清了全厂员工的分布情况,并随时通报疫情发展情况,提醒员工做好防范。

居家隔离人员生活困难,党员志愿者马上行动,为他们送去了生活必需品。有的党员3个多月没有休假,有的党员隔河相望不能回家,有的党员居家办公处理业务。疫情期间,党员干部的心更齐了,拼劲更足了,效率更高了,危难时刻更显党员本色。

党建品牌树形象

2020年9月16日,牛天军带着全厂基层党支部书记来到作业七区,现场参观该区的“井、站、处理厂”一体化运行管理,感受基层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魅力。

作业七区党支部书记高君微,这个从事过多年地质研究工作的科技人才,对基层党建工作也像对待科技工作一样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正是他,带领作业七区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精心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基层党建品牌形象。

他介绍的具有作业七区特色的“七力”工作法,引起了在场人员的关注。这“七力”是:信仰感召力、团队凝聚力、生产组织力、领导影响力、人文关怀力、耐心疏导力、廉洁底线力。

在工作实践中,七区班子成员在各项工作中带头冲锋,带头解決难题,消除安全隐患,做到了干部员工同甘共苦。

2019年冬季,神15集气站投产初期,因紧急截断阀未安装调试完成,不具备无人值守条件。为确保集气站生产运行安全、平稳受控,作业区副经理杜葳蕾、技术员周少丹轮流带领操作员工驻守在集气站。干部员工住在冰凉的铁皮房里,取暖只能靠电暖器,饿了只能靠面包、火腿肠、方便面充饥,晚上睡的是硬邦邦的架子床。

气井生产不正常,所有人一起去井口调试阀门、设备。凌晨三四点钟才返回神15站的铁皮房休息,对于他们来说,已习以为常。这样艰苦的生活和寒冷的日子,他们一共坚持了近3个月,一直等到紧急切断装置投用正常后才撤下来。

员工张豹一度患有严重的过敏性哮喘,因作业区远离城市,一旦发病,作业区和附近缺乏抢救条件。为了对员工负责、对家属负责、对企业负责,在人员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作业区及时将张豹的困难和情况向厂里汇报,厂领导第一时间将张豹调到距离县城2公里的米脂天然气处理厂工作。这件事情让张豹深受感动。

作业七区成立之初,一名员工患有间歇性哮喘和严重抑郁症,思想极为消沉、情绪极为低落,已无法正常工作。作业区领导本着不让一个员工掉队的原则,耐心和他反复沟通,了解他的困难、诉求和真实想法,采取唠家常、“一对一零距离”等方式进行谈心谈话。现在这名员工思想上有了较大转变,重新拾起了生活信心,工作积极主动,能够自觉上井上站值守、排查问题、整改隐患,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七力”工作法的实施,确保了作业区生产运行平稳,员工队伍稳定,高效、圆满完成了各项艰巨的工作任务;实现了员工的自身价值,让每名干部员工都成为企业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党员干部带头干、员工跟着干、大家比着干、人人争着干,实现了全体干部员工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的友谊情结;全面落实了“围绕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生产、党建与生产深度融合”工作宗旨,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得到有力彰显,党的先进性得到充分发挥。

七、我的团长我的团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陕北境内的黄河却以别样的姿态和神韵盘桓在沟崖山谷间,她似乎承载着一种神圣的使命和初心。她像是一条接天贯地、欲跃欲驰的龙,曲折但不折衷,迂回而不屈尊,奔腾却有方向,升华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性和物性。

历史需要英雄,民族需要伟人。具体到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实现大跨越、大突破、大发展,同样必须有一个具备战略眼光、具有远见卓识的领路人。

非常巧合的是,在合适的时间,在长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二采气厂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三军统帅”。

朱浩平,就出生于黄河支流泾河流域的陇原大地。自参加工作以来,从技术员,作业区副经理、经理,事业部副经理,采油厂副厂长,到采气厂厂长,一路走来,用才华描绘出鄂尔多斯东部气田天然气大发展的宏伟蓝图,用拼搏书写了一曲为油而生、为气而战的壮丽人生,用行动践行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

深谋远虑擘画蓝图

2017年,长庆油田公司党委任命朱浩平为第二采气厂厂长、党委副书记。

面对历史上曾经有过年产气量突破80亿立方米的辉煌过往,初担大任的朱浩平面临的是另外一番景象。

当年的年产气量只有43.5亿立方米,优势区块被划走,产量下滑态势明显,员工士气严重受挫。毫无疑问,第二采气厂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四平八稳、不紧不慢的发展行不通了,今后怎么办?朱浩平思索着,是按部就班往前走,慢慢等着油田公司给政策,犹豫观望徘徊不前,还是跳起来摘桃子,自我加压拼一场,二次创业再续年产80亿的辉煌?

朱浩平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发展才是硬道理,只能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把天然气产量提上去。为国增气,责无旁贷!企业发展,刻不容缓!员工利益,必须维护!多产气是新时代第二采气厂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神圣历史使命,在低谷中要涅槃重生。

基于第二采气厂的现实和未来,朱浩平率先提出“567”发展规划。

他在全厂干部大会上斩钉截铁地说,成功只青睐勇于拼搏的勇者,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指示精神,就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敢于打破常规,敢于阵前亮剑!实施“567”发展规划是第二采气厂的发展之路和必然选择,等待观望只会错失良机,要像当年的王铁人一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要像当年长庆油田的第一代开拓者那样,坚守长庆石油人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磨刀石”精神内核,发扬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好汉坡”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苏里格”精神,忠诚敬业、坚韧奉献的“山丹丹”精神,杀出一条血路来。

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少熟悉第二采气厂情况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盆地东部探明资源的储量不足,有利接替区不明显,气田发展区域与煤炭开采区域重叠,气井单井产量低。当时已经打好的井由于没有铺设外输管线,产能发挥不出来,“三步走”的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说话千般易,干事难上难,我们拿什么实现70亿立方米?

一系列难题和诸多质疑摆在了朱浩平的面前,要实现“567”发展规划难上加难,一些人劝朱浩平稳妥一点好,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摔跤。但是,他一旦认定的事,会义无反顾地闯下去。

为此,他带领技术人员跑遍了第二采气厂管辖的每一座井站,与有经验的专家促膝相谈,与一线员工交流,与机关干部交谈,关系第二采气厂前途命运的“567”發展蓝图越来越清晰。

凝聚共识谋发展

朱浩平深知“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他在全厂范围内掀起了一场“70亿,我们准备好了吗?”“70亿,我们该怎么做?”的大讨论。一次次座谈、一场场务虚、一组组数据、一桩桩事例,在思辨中碰撞出火花,在讨论中把全员思想统一到“如何发展、怎么发展、加快发展”上来,围绕“567”发展规划实施,我们要怎么做,做哪些,做到什么程度?

答案如同剥茧抽丝一样渐渐凸显。慢慢地,干部员工面对“567”发展规划实施的思想障碍清除了,干部员工的信心更足了,思想统一了,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了,建设大气田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共识凝聚起来了。

正如很多人担心的那样,伴随“567”发展规划实施的是各种各样意料之外的困难。

因为气田发展区域与煤矿开采区域高度重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集输管线如何铺下去,让已有气井能发挥能力。

为此,朱浩平带领相关人员一次次跑政府主管部门,一次次跑煤矿沟通协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诚心终于感动了政府工作人员、煤矿管理人员,在互相避让的情况下达成协议,成功地把第一条管线铺下去了。

这一做法在全厂的干部员工中引起很大震动。多年不能解决的矛盾被他攻克了,一个死扣解开了,一潭死水流动了。

朱浩平从顶层设计入手,创造性地提出“生产建设一体化、厂部项目一盘棋、支撑服务一条龙”的“三个一”工作思路和“十抓”工作措施,落实气田资源储量,配套地面集输工艺管网,形成可复制、可执行、可推广的管理举措,为实现“567”发展规划找到了精准的突破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针对低渗、低压、低丰度的“三低”气田,“567”发展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地下和地面,管网、场站、集输缺一不可,技术突破是消除发展瓶颈的“金钥匙”。

朱浩平系统安排并实施了提高单井产量、提高采收率、提高开发效益、降递减、降成本的“三提两降”系列工作部署,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

在老气田创新应用柱塞气举、速度管柱、同步回转压缩机等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了单井产量,延长了气井全生命周期。针对神木气田与煤炭资源重叠的实际,主导形成了“多层系、多井型、大井组、立体式、工厂化”的开发模式,实现了气煤互让同采,土地使用同比降低50%以上,投资成本下降20%,且便于后期集中管理维护,成为中国石油气田开发的典范。

朱浩平反复强调,产能建设就是“反复抓、抓反复”,不断提升节点管理、统筹计划。

产建项目组原来以15天为一个周期,朱浩平认为节奏太慢,他要求项目组推行“1315”工作法:每天开一次晨会,3天进行一次小结,15天开总结推进会,动态掌握产能建设进度,及时调整工作策略。他强调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按照“模块化、撬装化、集约化”的原则,在米38区块建成国内首座橇装化天然气处理站(佳县天然气处理站),占地面积和建设周期均降低50%,节省投资616万元;在长庆气区首次创新推行“井、站、处理厂”一体化运行模式,减少了用工,提高了生产效率。

辛勤耕耘完美收官

“567”发展规划实施以后,提速、上产成为主旋律,产能建设规模在长庆油田单个采气厂开发建设史上前所未有,超过采气厂建厂17年以来投产气井总和,3年来每年新增天然气产量10亿立方米以上,占到长庆油田天然气增量的50%以上。“一年一个新台阶,三年三次换字头”圆满实现。

在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朱浩平提出了“六个不动摇”:增储上产战略重心不动摇,科技创新关键支撑不动摇,安全环保头等大事不动摇,管理提升核心动能不动摇,加强党建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共建共享根本追求不动摇。

他始终把安全工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入推进风险分级防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持续改进QHSE体系管理,严格承包商安全监管,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治理消除隐患,气田连续20年保持安全平稳生产态势。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朱浩平带领干部员工扎实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推广应用泥浆不落地、压裂液回收再利用等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每年在当地开展绿化造林800亩以上,在沙漠中建起了花园式井站和园林式生活小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67”发展规划即将实现,朱浩平的目光又望向更加遥远的前方,开始谋划未来:乘着长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和冲刺6000万吨的战略机遇,厂领导班子要着眼高质量发展,超前预判,顶层设计,层层推进,“十四五”期间要实现“8910”发展目标,即跨越80亿立方米、90亿立方米,到“十四五”末天然气产量实现100亿立方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写在结尾

汉代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于是关令尹喜盛情款待、百般挽留,老子遂盘桓数日。“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后世有人考证,老子出函谷关后被三秦大地的人物风貌所吸引,终老于此。若果真如此,蕴藏在这片土地下的天然气,莫非就是升腾于空中的氤氲紫气?

这次采访,让我们深深感到,在第二采气厂的奋斗者面前,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面对这些普通的石油儿女,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崇高,什么是担当,什么是责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就是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石油人,这就是舍家为国、可亲可敬的石油人。

最令人期待的是,按照长庆油田“十四五”规划,随着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加快发展,以第二采气厂为主,2025年长庆天然气产量要达到450亿立方米。

第二采气厂资源基础牢固,米脂—绥德新区是“十四五”规划的主力上产区,三大气田整体采出程度仅为7.5%,资源潜力巨大,天然气上产势头强劲,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第二采气厂的数字化气田全面普及,国内第一座撬裝集气站、国内首座天然气撬装处理厂璀璨耀世,还拥有世界级的低渗透气田开发技术,这些都是第二采气厂乘胜前进的神兵利器。

20年只是第二采气厂发展历程中的一小段,“567”发展规划只是第二采气厂宏伟蓝图中的前进序曲。第二采气厂干部员工将在鄂尔多斯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在沧海桑田的毛乌素沙漠,继续朝着100亿大气田的目标奋力前行,为伟大的中国梦增添更多的蓝色动力。

猜你喜欢
天然气
我国首个五年期天然气中长期资源购销协议签署
浴室天然气中毒案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开通
天然气中硫含量的检测及天然气的发展前景研究
我国天然气真的供大于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