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苍霞
【摘要】造化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程,设计规模10000m3/d,包括二次污水提升泵房,加药间及深度处理车间,巴士计量槽三座建构筑物及总图设计。改造后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提升至一级A标准。介绍了该工程的工艺流程、设计特点和运行情况。
【关键词】提标改造;深度处理;整体无缝式设计;预应力双“T”板结构;无柱大空间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改造项目,规模10000m3/d,变化系数1.6,包括二次污水提升泵房,加药间及深度处理车间,巴士计量槽及总图。
改造后水厂出水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提升至一级A标准。
2、工程现状
污水处理厂二次沉淀池以前处理单元(包括粗细格栅、提升泵房、生化池、二次沉淀池等)及生活区已建成并投入运行,深度处理部分全部为新建,占地为厂区预留用地。
3、工艺流程
二沉池出水→二次提升泵房→混凝沉淀池→纤维转盘滤池→紫外线消毒渠→巴氏计量槽→排河
3.1二次提升泵房
设计规模0.2m3/s,设3台潜污泵,每台Q=0.1m3/s,H=7m,N=15kw。
3.2混合、絮凝、沉淀
混凝沉淀池分2组,每组设计规模5000m3/d。
⒈混合
混合池采用薄壁矩形堰配水,分2座,折浆式搅拌器机械搅拌混合,混合时间0.5min,单格尺寸1.1m×1.1m,水深2.3m。
⒉絮凝
絮凝池通过穿孔花墙与混合池相连,为水平轴机械搅拌絮凝池,池数n=2,絮凝时间20min,机械搅拌器设2排,布水采用穿孔花墙,单池尺寸5.9m×7.0m,水深2.8m。
⒊斜板沉淀池
采用异向流斜板沉淀池,斜板斜长1.0m,板距100mm,采用缝隙隔条整流使水流均匀地由絮凝池进入斜板下部配水区,池底设泥斗及非金属链条刮泥机,设计DN200排泥管,利用静压排泥至排泥渠,通过潜污泵把污泥排至污泥储池,排泥周期0.5d,排泥时间约3.75min,单池尺寸8.8m×7.0m,水深4.9m。
3.3纤维转盘滤池
池数2座,每座规模5000m3/d,每池设纤维转盘1套,盘数3片,滤盘直径3.0m,滤速<15m3/h.m2,过滤介质平均网孔直径<10微米,有效过滤深度>2mm,滤布寿命≥3年,滤池内部水头损失<0.3m,单盘有效过滤面积≥12.6m2,瞬时反洗面积0.252m2,占有效过滤面积1%,反洗转速1转/2min,反洗水泵Q=50m3/h,H=7m,N=2.2Kw,旋转驱动电机0.75KW,进水水质SS≤20mg/L,出水水质SS≤10mg/L,单池尺寸4.0m×3.2m,正常工作水深3.54m。
4、紫外线消毒渠
对经过深度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消毒。
消毒渠1条,尺寸8000×610×1220mm,峰值流量16000m3/d,平均流量10000m3/d,紫外透光率≥65%,结构为钢筋砼结构,8个紫外灯模块,灯管共64支,峰值功率5.6KW。
5、工艺运行工况
设计规模10000m3/d,除消毒系统外其余构筑物均分为2格(座),当水量≤8000m3/d时,除消毒外可以只运行1格(座),当水量达到设计规模后2格(座)正常运行。
6、设计特点
6.1工艺特点
集成化程度高,所有构筑物集成在一个房间内,构筑物之间采用结构构造连接,实现了构筑物间零管道连接。
雖为水厂的一个处理单元,但为今后水厂工艺设计提供了新思路,①水处理构筑物通过结构构造连接,提高水处理构筑物集成化程度,减少占地;②实现构筑物间零管道连接,防止构筑物不均匀沉降产生漏水,污染地下水。
6.2建筑结构特点
深度处理建筑为大空间大跨度建筑,顶板采用预应力双“T”板结构,①自重轻、刚度大、耐久性好;②安装方便、造价较低,降低屋顶本身荷载,缩短施工周期,降低了工程造价;③为工艺提供了一个无柱大空间。
地下构筑物采用整体无缝式设计,既解决了水池施工中容易造成渗漏的薄弱环节,又缩短工期解决工期紧张的难题。
7、提标改造运行结果调查
该水厂自提标改造投入运行三年多以来,运行状况良好,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
参考文献:
[1]张自杰.排水工程.第5版.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 城市排水〕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年版)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