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峻清
摘 要:21世纪开始,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形势,第二代支付系统也在逐渐适应经济发展速度,形成多元化、更快捷的支付手段,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支付体系是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基础。安全、高效的支付体系不仅有利于密切各金融市场有机联系,改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支付服务需求,而且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坚定社会公众对货币及其转移机制的信心,但伴随而来的是日益扩大的支付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与绿色金融发展相配套的支付系统,系统分析绿色支付系统的潜在风险,提出应对策略,对于我国绿色金融安全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绿色金融;支付系统;发展
一、绿色金融的概念
绿色金融的内容与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金融的发展有关。绿色金融可以实现金融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探索相关的融资方式。绿色金融也被称为环境金融和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主要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真正需要。加强金融与环境的统一,可以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在金融活动中实现节能和绿色投资,进而加强一些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和绿色化。
Salazar(1998)首先提出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是金融模式的首次创新,把金融和环境保护相结合,探索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目的是寻求金融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环境平衡。我国学者沈兴耕(2013)展开了对绿色金融的研究,认为绿色金融指的是,在评价金融行为中,要把环境指标纳入考核评估中。
综上所述,虽然绿色金融的定义不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绿色金融一直被认为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活动。基于以上观点和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绿色金融融合了经济和环境效益,环境保护和节能金融服务。
二、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及风险问题分析
1.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就现阶段的发展而言,人们对“绿色金融”的关注仍然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尤其是银行的金融业务,即“绿色金融”。从这个角度来看,“绿色金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早在1974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政策友好型环保银行,名为“生态银行”,负责为一般银行不愿接受的环境项目提供优惠贷款。2002年,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提出了公司贷款指南。这是国际银行业著名的“赤道原则”。该标准要求金融机构在投资项目时对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并利用财务杠杆促进项目在环境保护和周边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绿色支付系统的风险分析
(1)操作风险
绿色支付系统中的操作风险主要指人员、系统和业务流程环节的损失,涉及欺诈风险、系统安全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具体有,支付系统的操作人员如果不熟悉业务的操作流程以及相关规定,容易违规操作并产生风险,甚至虚假操作,给企业造成财务危机。另外操作风险,也包含操作系统本身由于障碍或者技术问题,产生的信息安全风险或者信息遗失风险。
操作中的备付金风险指绿色金融下支付机构挪用、占用或借用客户备付金可能引发损失的风险,是绿色金融下支付行业存在的主要内部风险。
2013年6月颁布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要求客户对绿色金融支付机构的预留支付必须全额支付给相应的储备金特别账户,不得挪用、占用或者未经授权借用。储备基金管理是行业监管政策的红线,也是绿色金融支付机构业务运营的底线。
绿色金融是创新金融,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设备等都尚未成熟,对于绿色支付系统的直接参与者容易形成:(1)在安排操作人员上,没有注意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操作人员自身道德素质,以及对内外部作业流程不熟悉所引发的风险。(2)技术设备引发风险。支付系统硬件设备种类众多,包括系统接口、主备服务器、终端机、防火墙、加密机等。一旦支付系统出现障碍,将会直接影响支付行为。
(2)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是绿色金融支付机构面临的主要外部风险。由于绿色金融支付依赖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因此犯罪分子更容易在虚拟环境中伪装自己的身份进行交易和欺骗消费者。犯罪分子通过木马病毒和其他手段侵入消费者的客户窃取相关信息,从而实现资金盗窃并产生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的存在本身不是绿色金融下支付机構违规行为导致的,但欺诈风险的蔓延会打击消费者的信心,严重危及绿色金融下支付行业的市场形象。
在这个阶段,国内绿色金融支付机构对此类事件的发生有相关的免责条款。但是,基于电子商务的虚拟性和复杂性,绿色金融支付机构有责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包括风险识别,安全认证、建立和完善预付款和恢复系统等,以防止和解决欺诈风险,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障绿色金融支付机构的信誉和安全。
(3)信用风险
支付交易涉及敏感信息,如身份证、银行卡、密码等。一旦此类信息泄露,非发行人将使用该信息并给用户造成损失。另外,用户和商家的支付金额、特定企业的类型等是用于确定用户的信用状态的各种组织的数据。一旦被不法分子掌握,造成的伤害就不容小觑。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债务清偿或者在结算阶段拒绝支付欠款而可能失去收款人或支付清算机构的损失风险。在转移支付过程中,支付订单信息的传递和资金转移的时间不能有效同步。当付款订单交付且状态生效时,如果资金无法及时转移,则很有可能触发潜在的信贷风险。由于环境资源的宣传和外部性,绿色金融产品同时涉及多个机构,需要由多边组织进行谈判和完成。
从绿色金融支付的参与者的角度来看,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交易双方。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信用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尚不完善,商家和个人用户违约、欺诈成本低。在绿色金融下,支付机构具有买方和卖方的交易数据和基本信息,并有义务保密。一旦绿色金融下的支付机构出现问题,可能难以履行正常的保密义务,从而导致买方和卖方的利益受损。如果绿色金融支付机构的资金管理不到位或资金被挪用,卖方将无法及时还款,从而导致信贷危机。
(4)洗钱风险
洗钱风险是指将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是其在形式上合法化带来的风险。绿色金融下支付提供了资金划拨的功能,由于部分绿色金融下网上支付工具不需进行实名认证便可完成交易,不法分子便利用绿色金融下支付的中介性质隐匿资金来源,使资金在形式上合法化。
洗钱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黑客通过虚拟交易将被盗的其他人的账户资金转入他的账户;另一种是将虚拟卡交易转移到虚拟账户并转移到金融系统外的现金,隐藏资金的来源。随着跨境支付的快速发展,非法外资可能通过绿色金融支付渠道进入境内,从而增加了跨境洗钱的风险。
3.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绿色金融发展还缺乏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中国的环保政策和法律体系仍然不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也处于酝酿和探索阶段。地方保护主义和政策执行不力在环境保护领域仍然很普遍,环境信息也不透明。自2008年以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开展的四项环境评估,依靠行政手段,如直接停止污染较为严重的大型项目,则有可能会对区域的经济造成一定的限制,从而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可能会造成较为长期的影响。
绿色金融实践主体和形式相对单一,目前还是银行比较多。过于依赖信贷推动绿色金融效果是有限的。另外,绿色金融覆盖范围窄,例如现在企业贷款,特别是大银行,还是贷给国有企业,但是有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需要环境改造资金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创新能力很强的企业,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支持。
(2)金融主管部门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比较欠缺
金融部门的绿色金融政策目标也主要是限制“两高一资”企业信贷供给的实施和促进节能减排的短期目标。绿色金融没有完整的战略安排和政策支持。金融当局尚未充分承担传播和指导绿色金融概念的责任。在国际合作领域,金融当局没有看到任何积极行动。金融机构缺乏对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和环境风险管理经验的最新趋势的理解和学习渠道。
尽管近年来有许多改进,但与绿色金融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相对滞后。总的来说,从2008年到现在,关于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公布,但相对全面性还是不够的。例如,在发展绿色保险的过程中,很难引入强制性金融保险。
(3)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准备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
绿色金融尚未完全升级到中国金融机构的战略层面,战略准备工作尚未完全发展。一些已进入实际勘探阶段的金融机构,实际上其大部分绿色金融发展仍停留在一定的具体运营水平,尚未制定具体的绿色金融战略目标和发展计划。中国的金融机构尚未有效地进行组织安全、企业文化(包括信用文化)、人才和政策的战略准备。中国的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学习如何将环境因素纳入商业决策过程,如何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如何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
信息不对称及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虽然环境保护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年发布了共享环境保护信息的文件,但环境保护信息应纳入绿色企业数据库。目前,仍有隐瞒真实情况和提供虚假信息的案例。此外,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信息不是针对性的。一些贷款违约现在做得很好,但这些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表现不佳。
四、绿色金融下支付系统风险管控的对策
上文对绿色金融的特征以及绿色支付系统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绿色支付系统当前主要存在以下3点问题:(1)如何在提供绿色金融资金运行效率的同时,有效防范隔夜透支行为?(2)如何应对绿色金融公共性和外部性下的跨行支付系统产生的风险管控问题,包括多边人员、机构带来的信用风险?(3)如何应对绿色金融创新、法律法规创新、业务流程创新等所带来的操作风险、法律风险?
1.美联储支付系统风险政策对隔夜透支有效规避的相关启迪
正如上文所述,支付系统的日间透支可以转化为隔夜透支并导致资金敞口风险,禁止隔夜透支又会引发流动性风险。绿色支付系统需要在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的同时,避免日间透支转化为隔夜透支,在应对资金敞口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出现矛盾,但我国目前却没有较好的应对手段。
美联储的支付系统风险政策(PSR)是美联储对相关支付系统和系统成员的一个重要的流动性管理文件,1985年发布后已经多次修订。
根据资料显示,美联储对日间透支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中,部分目的同样是防止日间透支转化为隔夜透支。本文将其总结为以下八项内容:(1)日间透支记载,使用事后机制来计算机构在美联储账户的日间透支情况;(2)抵押品,提供有抵押的日间透支方式,向健康的金融机构提供日間透支额度,这避免了部门资金敞口风险;(3)收费计算,以分钟为单位的计算方式处理无抵押日间透支的总费用;(4)净借记额,净借额的大小取决于金融结构的额度类别和资本规模;(5)最高日间透支限额,对于在上述4条管理措施下仍具有流动性压力的金融机构,允许美联储辖区行批准一定的有抵押的日间透支额;(6)特殊情况,不受准备金要求约束而没有贴现窗口常规使用权的金融机构不得发生隔夜透支;(7)监控,包括事后监控、实时监控和多机构监控;(8)债券的转账规模限制。
通过上文对PSR的分析和解读,本文认识,在绿色金融大规模发展的背景下,对于我国绿色支付系统在避免资金敞口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之间的权衡应注重:(1)设立准入门槛,对绿色金融产品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审核,确定其能够使用日间透支便利;(2)对绿色金融产品相关金融机构日间透支额设置限制;(3)鼓励提供有抵押的日间透支服务;(4)对隔夜透支账户进行严格的处罚。
2.做好人力资源保障,应对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首先,高质量的运营维护团队是支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保证。直接参与者应当一步一步地纠正对故障处理机制的依赖。改变工作的基础是要有一个强大的技术团队和专业技能。直接参与者应在硬件、软件、网络等支付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上,加强对维修人员的专业培训,培训自己的技术队伍,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临时问题处理能力。支付系统一些简单的临时故障,前台操作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进行处理,保证支付行为的顺利进行。针对日常操作中常见的支付系统故障,企业可以建立故障集锦,加上处理技巧,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在支付系统的第一线操作人员掌握基本的诊断方法,能够准确地定位故障,并且以最快的时间处理故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