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敏
【摘 要】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需立足于内控基础重调预算绩效管理方案,以此提高管理水平。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联性、管理现状,并通过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流程、明确预算绩效考核指标、加强预算绩效信息化建设、增强全员预算绩效管理意识等路径,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促进作用。
【关键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考核指标
在我国18类事业单位中,预算绩效管理是决定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若能充分结合内控要求制定可行性预算绩效管理方案,可为事业单位管理改革事项的落实提供新指引,故而应予以重视。同时,还应根据事业单位性质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与内控体系的联系,便于推动事业单位的规范化发展。
一、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联性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两者间有着重要关联,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目标一致。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均以提高事业单位综合效益为管理目标。同时,预算绩效管理还可以通过控制内部资源的方式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从而为事业单位节省一定的成本开支。
二是覆盖范围一致。预算绩效管理主要是利用设定预算额度以及评估考核标准等方法,对事业单位各项业务进行全过程管理,而内部控制则集中在事业单位的每项决策中,由此两者均能达到全过程管控效果。
三是全员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都能在全员共同参与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的绩效管理成果。比如,在预算绩效管理中需要得到全员支持实施预算编制、预算评估,而内部控制同样地离不开事业单位全员的重要协助。因此,加强两者联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现今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管理流程混乱。新内控规范中明确指出,内控应渗透到预算绩效各个环节中。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事业单位所实施的预算绩效管理措施并未融入内控理念,造成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未能获得预期成效;而在具体管理流程中,因工作量较大,造成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所制定的预算编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甚至所采用的方法也较为单一。因此,应从内控视角方面针对原有管理流程予以规范。
评价指标不明。事业单位所制定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未能涵盖风险评估、流程管理等内容,造成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无法根据业务需求给出可靠的预算方案,从而引发预算超标等问题,长此以往,势必降低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增加其财务风险。因此,应依靠内控理念设立明确的评价指标,便于优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陈昕,2019)。
信息化水平不高。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若能引进信息化技术,将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并强化内控效果。然而,实际上当前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未能设置专属现代化管理系统,由此造成管理人员面对繁杂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常出现压力过大等状况,不利于获得可靠的预算成果。
人员素质不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由于缺乏高水平的职业素养,由此造成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未能有效融入内控理念,又或者在引进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后,因管理人员未能掌握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导致在系统操作期间无法表现出真正的优势,以此削弱了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實效性。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内控意识较为薄弱,进而不利于事业单位获得良好的预算绩效管理成果。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创新路径
(一)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流程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主要是以管理目标为主导,参照项目成本与评估结果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同时它也是事业单位实现内控目标的重要步骤。因此,应充分结合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流程,以便事业单位能在良好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下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并在社会上彰显出突出价值。一方面,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在预算编制环节注重历史数据与现实条件的密切联系,并避免过于依赖历史资料造成预算编制缺乏可行性;另一方面,还应对原有预算绩效管理流程予以细化处理,将每一项管理职责下发到个人身上,防止出现管理不到位或责任推搡等状况。
比如,提出具体的预算绩效管理方法,包含“滚动预算法”、“零基预算法”等,以此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人员提供明确的工作方向。如某教育事业单位在采用滚动预算法时,应参考上一次预算绩效指标的达成率对此次预算绩效管理方案予以优化,包括全面了解招生数量、课时安排、教学设施投入量等,之后可按照滚动预算法的步骤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具有规范的管理流程。
(二)明确预算绩效考核指标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人员需在加大内控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明确考核指标。以往所设立的考核指标较为片面且覆盖面较为广泛,造成预算绩效管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今,需从风险评估指标以及流程管理指标方面重新制定预算绩效考核机制,以便对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进行合理化分配。同时,还可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营利型与非营利型事业单位,之后再分别根据事业单位特性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与评价系统。
例如,针对非营利型事业单位,可参照其文化背景、服务宗旨、职能定位等方面设立财务目标与内控目标等,在财务绩效目标中可从政府拨款、业务成本、负债率等部分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而从风险评估部分出发,事业单位可采用设立“评估小组”的方式,对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的业务活动存在的风险给出预判,以免在资金使用期间造成事业单位蒙受损失。如张家口事业单位在内控阶段,专门从预算绩效报告与绩效目标的匹配度与完成度上展开评估,最终发现预算绩效的不合理地方,为事业单位的高效发展提供保障(娄佳佳,2019)。
(三)加强预算绩效信息化建设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针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予以创新,还需适当加强信息化建设,既能提高管理效率,又能增加预算绩效管理成果的准确性。事业单位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购进信息化设备、引进高新技术,以免受资金影响延缓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速度。
为了尽快完成绩效管理信息化改革任务,已有一部分事业单位针对原有内控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并结合实务对系统功能予以完善,由此避免花费过多资金用于开发新系统,也能从根本上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控制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成本。同时,相关人员还就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制定了可行性整改方案,由此为原有管理人员重新了解改造后的系统性能提供了参考依据,进而提高管理人员对升级后内控信息管理系统的认知水平。相比以往引进新系统,无论从管理理念还是操作步骤上,其难度偏低,无需重新锻炼管理人员的应用技巧,只需在现有基础上转换应用思路即可。
(四)增强全员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想获得较大的成效,具备较高的内控水平,还应确保内部成员均具备良好的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以此为基础实现事业单位的创新发展。尽管在部分事业单位中已然引进现代化管理系统,但因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造成开展预算编制工作时,依旧无法达到良性控制效果。据此,应通过定期培训或外出学习等方式,确保管理人员及时掌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应用技巧,并且在培训中注重内控意识的培养(李想,2018)。
比如,某事业单位从绩效评估、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评价报告编制、信息系统实训等课程予以培训,经过培训后,管理人员有能力掌握新系统的操作方法,包括在数据采集、项目审批、资金核对等部分,都能依靠新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还应根据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目标设立责任约束制,督促相关人员严格遵照事业单位内控要求与预算绩效管理内容明确自身职责,并号召事业单位全体员工都能积极参与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以此为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内部控制视角针对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当前事业单位整改的重要步骤。所以,相关單位应从预算绩效管理流程、预算绩效考核指标、预算绩效信息化建设、全员预算绩效管理意识等方面着手,由此为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重要保障,便于事业单位在完善的内控机制运行下获得更高效益。
(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山东济南 250021)
参考文献:
[1]陈昕.关于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全国流通经济,2019(22).
[2]娄佳佳.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思考[J].财会学习,2019(09)
[3]李想.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