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分析报告

2020-12-28 06:54刘兴国
中国经济报告 2020年6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十四五规划

【提  要】总体上看,过去一年,在党和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资产规模稳步扩大,资产负债率持续向好,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由于受到中美贸易摩擦、企业运行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整体营业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净利润增速出现大幅下滑。从长期来看,由于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加速深度融合、国内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中国制造业向好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

【关键词】  制造业500强;规模特征;创新驱动;产业优化;“十四五”规划

一、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规模特征分析

(一)营业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

1.营业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十三五”以来,中国制造业500强营业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总营业收入由2016年(指发布500强年份,下同)的26.52万亿元扩大至2020年的37.42万亿元,总增幅为41.1%。自2017年增速由负转正后,2018年增速创新高,达到了12.71%。2019年由于制造业内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2019年中国制造业500强营业收入增速出现了下滑,2019年增速下降到9.67%,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增速进一步下滑,下降到了7.16%,较2019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分析两年增速连续下滑的原因,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十三五”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着力推进去除过剩产能,短期内使得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速放缓;二是中美贸易战使得制造业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出海、产品出口等都受到了一定影响,详见图1。

2.入围门槛再创新高。“十三五”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入围门槛持续上涨。入围门槛由2016年的65.4亿元,快速提升到2020年的100.7亿元,入围门槛比2016年提高35.3亿元,提升幅度达到54%。2020年入圍门槛比2019年提高12.15亿元,提升幅度为13.72%。中国制造业500强入围门槛连年持续提升,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制造业500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3.人均营业收入波动增长。“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是增速方面波动较为频繁。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增速在2017年由负转正之后,实现了连续两年快速提升,201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增速达到了17.61%,创历史新新高。2019中国制造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增速出现大幅下滑,均仅为2.47%,较2018年下降了15.14个百分点。2020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增速又回升到9.16%,人均营业收入达到286万元,详见图2。

(二)资产负债率有所反弹

1.资产规模稳步扩大,增速基本保持平稳。“十三五”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总资产规模在绝对数量方面保持了持续扩大态势,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资产规模由2016年的29.07万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39.19万亿元,提升幅度达到34.81%。在资产增速方面,伴随中国制造业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注重“增速加快”转向注重“质效提升”,“十三五”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资产规模增速虽然出现了小幅波动,但增速整体保持在7%-9%合理区间,增速略快于GDP增速。

2. 资产负债率有所反弹。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资产负债率为65.4%,较上年上升了2.66个百分点,创造了“十三五”以来新高。从2017年开始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资产负债情况连续两年呈现较为明显的持续好转态势,但2020年资产负债率又明显上升,与2017年63.52%的资产负债率高点相比,又上升了1.8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创造了历史新高。

(三)企业并购重组积极性显著回落

参与并购重组企业数量基本保持平稳,并购重组次数持续下滑。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在2019年参与了并购重组的企业共有122家,较上年减少了19家。“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业500强参与并购重组企业数量占比基本保持在约24%-28%的期间。在并购重组次数方面,“十三五”期间,随着证监会在企业并购重组方面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对“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等打击力度的加大,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并购重组次数由2017年的878次迅速跌落至2018年的407次,2019年虽有小幅回升,但是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并购重组次数再次跌落,仅为362次,较上年减少90次,与2017年878次高点相比,减少了516次,下降了58.77%。详见图3。

二、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利税状况分析

(一)净利润增速出现大幅下滑

1.净利润规模基本保持不变,但增速大幅下滑。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共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9751.16亿元,利润较上年500强下降0.16%,增速下降了19.6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自201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增速由负转正后,在连续三年一直保持在18%以上后,首次出现大幅下滑,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行业平均工资增长、国家社保制度的完善,制造企业总体支出成本在不断上升。

2.企业亏损面有所缩小,亏损深度有所增加,亏损企业主要分布在产能过剩行业。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有28家企业亏损,亏损面为5.6%,较上年500强6.8%的亏损面下降了1.2个百分点;但在亏损深度(亏损额/净利润总额)方面,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亏损深度为6.78%,较2019年500强的3.85%上升2.93个百分点,企业亏损深度有所增长。亏损企业行业分布方面,28家亏损企业中,数量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6家企业,占亏损企业的21.43%)、黑色冶金(5家企业,占比17.86%)、一般有色(3家企业,占比10.71%),该三类行业均为落后产能相对过剩行业,出现14家亏损企业,占亏损企业总数的50%。详见图4。

(二)企业经营绩效有所下降

1.净资产利润率出现大幅下滑,营业收入利润率基本保持平稳。在净资产利润率方面,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净资产利润率为2.49%,较2019年降低7.99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净资产利润率在2016年触底后有了明显回升,在2017-2019年实现了“三连涨”,从2017年7.59%的阶段性低点上涨到至2019年的10.48%,随后2020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净资产利润率出现了大幅下滑。2020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净资产利润率出现了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2020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利润增速仅为0.33%,但资产增速在8%以上。在营业收入利润率方面,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61%,较2019年降低0.19个百分点,为2016年营业收入利润率触底后的连续第四年上涨后首先出现小幅下滑,但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详见图5。

2.资产周转率均呈现波动态势。资产周转率方面,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资产周转率为0.95次/年,较上年降低0.01次/年。“十三五”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资产周转率呈现出波动态势,于2017年跌至0.90次/年的阶段性低点,而后于2018年开始逐步回升,2019年制造业企业500强资产周转率达到了历史新高0.96,2020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资产周转率较上一年又出现了小幅下滑。

(三)企业综合税负持续下降

企业纳税总额有所波动,纳税与营业收入比值稳步下降。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在2019年全年共纳税1.69万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十三五”期间,企业纳税总额与营业收入比值呈现稳步下滑态势,2020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纳税总额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为4.52%,较2019年下降0.33个百分点,为2017年以来的连续第四年下降,2020年比2016年下降了2.16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十三五”以来国家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在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纳税上正在逐渐显现。

三、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创新投入与产出分析

(一)企业研发投入持续上升

企业研发投入持续上升,但研发费用增速和研发强度有所波动。“十三五”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研发费用规模不断扩大。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共有479家企业提供了完整研发费用数据,其研发费用总规模达到7677.17亿元,较上年同比高出7.96%。研发费用增速方面,“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研发费用出现了剧烈波动,2017年从2016年的11.73%大幅下降到了2%,随后在2018年又回升到了19.3%,2019年又出现了大幅下滑,下降到了8.63%。研发强度方面,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05%,较2019年下降了0.09个百分点,是2017年以来研发强度“两连涨”后的首次下降。从研发强度自身发展趋势看,“十三五”期间,由2016年的2.1%下降至2020年的2.05%,出现小幅下滑。详见图6。

(二)企业创新产出水平快速提升

1.企业拥有的专利及发明专利数快速增加。2020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共有专利952423件,较上年高出3.81%。“十三五”期间,企业全部专利数增速明显加快,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专利数由2016年的497457个提升到2020年的952423个,增幅高达91.5%。发明专利方面,2020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共有发明专利406008件,较2019年提升了49.73%。“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发明专利数虽然在2019年出现了明显下滑,但总的来看,五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发明专利数从2016年的154009件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406008件,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7.4%。

2.企业专利质量波动提升。“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发明专利数占全部专利数的比重呈现波动上涨态势,除2019年出现明显下滑之外,其余年份发明专利数所占比重不断提升。2020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发明专利数占全部专利数的比重再创新高,达到42.6%,反映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专利质量在近年来得到持续提升。

3.制造业龙头企业成为创新主体。2020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全部专利数前10位企业共拥有专利数412855件,占到当年500强全部专利总数的43.35%,基本与去年持平。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发明专利数前10位企业共拥有发明专利数240382件,占到当年500强发明专利总数的59.21%,较2019年提高了8.83个百分点,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制造业企业龙头企业在创新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凸显。

四、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企业所有制比较分析

(一)民营企业在制造业500强中影响力显著增强

1.民营企业数量比重持续上升。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共有民营企业354家,较上年多出14家;“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数量持续保持增加,占比从2016年的63.4%持续增长至2020年70.8%,提升了7.4个百分点。详见图7。民企数量与国企数量之比从1.73:1持续扩大至2.42:1。在千亿元级企业方面,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共有89家千亿元级企业,其中37家为民营企业,占比为41.57%,较2017年和2019年分别高出14.15和1.81个百分点,占比呈现出连年增长态势,显示出民营企业向龙头位置不断发力的态势。

2.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及资产占比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在营业收入、净利润及资产方面的占比,分别从2016年的39.79%、54.6%和30.6%持續上升至2019年的48.39%、67.13%和40.46%,反映出民营企业力量逐步壮大,民营企业在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详见图8。

(二)民营企业盈利状况相对较好

民营企业利润率指标稳步上涨,且相较于国有企业优势凸显。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3.61%和4.13%,比2019年分别下降0.16和0.33个百分点。同时,民营企业在营业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方面均显著领先于国有企业。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及资产利润率分别高于国有企业1.95和2.76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有所扩大,资产利润率有所收窄。

五、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行业指标比较分析

(一)化工行业对制造业营业收入及利润的贡献率正在逐步下降

1.行业营业收入方面,重化工行業依然占据了最主要位置。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在行业营业收入方面,黑色冶金、汽车及零配件制造、石化及炼焦、一般有色、综合制造业包揽了前5强,重化工行业依然占据了最主要位置,所涉及的38个行业类型中,营业收入规模最大的5个行业中有3个均为重化工行业,较2019年行业营业收入全5强全部为重化工企业来看,重化工行业对制造业营业收入及利润的贡献率正在逐步下降。详见表1。5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加总占到500强整体营业收入的49.03%。其中营业收入最多的为黑色冶金行业,贡献了全部13.42%的营业收入,较上年下降1.34个百分点;汽车及零配件制造紧随其后,以12.32%的营业收入占比位居行业第二位,较上年下降0.81百分点。

2.行业利润方面,通信设备制造业表现亮眼。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行业利润规模最大的5个行业中,在2019年创造的利润占到500强整体利润的44.89%,比重较2019年下降5.41%。重化工行业占据2席,分别是黑色冶金、石化及炼焦;其中利润规模最大的同样是黑色冶金行业,创造了全部500强12.94%的利润,较2019年下降了3.06个百分点。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利润规模进入到了前5名行列,位居第3位,利润规模占比达8.32%,较上一年上升0.77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制造业紧随其后,利润规模占比为7.2%,较上一年上升0.58个百分点。

(二)部分先进制造业行业表现突出

部分先进制造业在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平均利润及平均研发投入方面占据领先位置。在行业平均营业收入指标方面,兵器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配件制造、汽车及零配件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分列前五;在行业平均利润指标方面,航空航天、通信设备制造、兵器制造、酒类、家用电器制造分列前五;在行业平均研发费用指标方面,通信设备制造、兵器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配件制造、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位列前五。可以发现,上述行业绝大部分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先进制造业行业。在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利润率和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两项指标方面,医疗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也分别进入前5名行列。但也应注意到,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高利润率行业仍以酒类、饮料等一般制造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占比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在整体营业收入、利润及资产规模方面占据优势的重化工行业,在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利润率及平均资产利润率方面表现平平,说明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区域分布特征分析

(一)东部地区企业持续占据主要位置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企业数量差距进一步扩大。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分布情况为:东部地区占据361席,占到500强总数的72.2%,可见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仍是制造业500强中的绝对主力军,且地位进一步增强。剩余139席的分布情况分别为:中部地区66家企业入围,占比为13.2%,较上年500强上升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57家企业入围,占比11.4%,较上年500强下滑0.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16家企业入围,占比3.2%,较上年500强上升0.4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贡献了500强企业绝大部分营业收入和利润,利润占比显著上升。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总营业收入及利润分别占到500强的78.75%和81.28%,营业收入占比较上年500强高出0.43个百分点,利润占比大幅上升降4.03个百分点。需要注意的是,西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占比较2019年进一步下滑了5.26个百分点,反映出西部地区制造业企业在化解落后产能、推动制造业质量效益提升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企业分布省市排名相对固化

浙鲁苏粤牢牢占据前列位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任重道远,福建省企业数量上升明显。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拥有企业数最多的为浙江省,企业数量达79家,继续保持第一。山东省则继续第2位,企业数量为76家,数量与上年相比减少了7家。江苏省和广东省紧随其后,分居第3和第4位,入围企业数量分别为55家和41家,两省入围企业数量都有小幅下降。从入围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来看,浙江、山东、江苏、广东四省领先优势巨大,与除北京和上海之外的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形成了明显优势。此外,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入围企业数量最少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扣除没有企业入围的海南省和西藏自治区),只有1家企业。入围企业数量比上年增加最多的省份为福建省,2020年共有16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较上年增加8家。

七、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国际化经营分析

(一)海外市场持续较快扩张

海外营业收入稳步扩大,且增速快于总营业收入增速。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十三五”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海外市场营业收入规模呈现出持续扩大态势,由2.94万亿稳步扩大至2020年的5.38万亿元。且自2017年以后,海外营业收入增速明显高于总营业收入增速,2019和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海外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11.94%和27.49%,分别高出同年总营业收入增速2.27和20.33个百分点,详见图9。可见随着中国制造业技术和产品水平的不断提升,海外市场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重要增长点,海外市场营业收入的快速扩大也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国内经济下行趋势给制造业企业发展带来的压力。

(二)海外资产布局遭遇瓶颈

海外资产规模和增速频繁波动。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海外资产规模为3.81万亿元,较上年有小幅上升。“十三五”,海外资产增速保持了频繁波动,2017年从2016年的27.08%下降到了5.57%,2018年又回升到了20.81%,2019年又下降到了-5.66%,2020年又出现了小幅为正。详见图10。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近年来,许多国家加强了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海外资产购置的监管和限制,如部分西方国家提高战略性行业投资的准入门槛,加强对外资的国家安全审查,加大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海外投资难度。同时,中国也出台了系列文件,加大对外海投资的监管力度等,制造企业在海外资产布局遭遇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

八、现阶段中國制造业企业发展面临形势分析

2019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全球看,国际局势日趋复杂多变,尤其是贸易摩擦的深入、全球新冠疫情不断蔓延等因素,影响制造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从国内看,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阶段,对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总的来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制造业处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阶段。

技术和产业革命引发制造业形态变革。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深刻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正催生制造业革命性和生产力的飞跃。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指导意见》的出台将为中国制造业融合发展指明方向。

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冠疫情发生使得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一场大考,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影响了人员流动与活动,也影响了物流,使得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因原材料供应、劳动力不足等原因受到冲击。疫情的发展对中国制造业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大量劳工无法按期返岗和原材料供应不足。从长期来看,中国制造企业将更加主动地拥抱数字化转型,制造企业对远程协作的任务管理、项目管理、工作流管理等软件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势必会更加重视智能制造,推进少人化和柔性生产,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和智能供应链建设,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劳动力供给的波动。此外,通过此次疫情,很多企业也会重新反思“零库存”,同时也迫使企业不得不考虑采用或改进国内的原材料和产品。

贸易摩擦加剧增加了制造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强化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相交织,中国面临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新挑战。中国部分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在一定程度上还需依赖进口。随着贸易摩擦的持续深入,尤其是美方对一大批制造企业开展全面制裁,增加了这些制造企业发展的难度,不仅增加了原材料价格,也增加了出海难度,这种冲击正在从对企业自身冲击向产业链上下游传递,进一步增加了整体制造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根据中金公司的统计,受此次中美贸易争端影响比较大的行业有:钢铁、塑料和橡胶、3C产品、汽车和零部件、电机和电气、家电、五金产品、木工和玻璃、医疗设备等,这些行业的国内生产商和贸易商对美国的出口业务将面临价格和成本大幅度上升、业务量大幅度降低的风险。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调查,由于美国方面对电子零部件实行技术封锁,大幅降低了向中国出口电子零部件的数量,导致液晶面板、芯片、电容电感等核心零部件价格持续升高。

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中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等。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

国内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促进制造业新增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加以扶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收入分配、要素市场配置、竞争政策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完善,近14亿人口提供了广阔消费市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一带一路”深入推进,都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良好平台。

九、新形势下促进制造业大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产业布局的深度调整,中国制造业已进入到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优化产业供给结构,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在创新能力、结构优化、技术应用、业态创新、质量品牌、营商环境上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全面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国制造业在核心技术、关键产品、重大技术装备等方面存在较多瓶颈短板,必须持续加大制造业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任务。完善创新政策,在全球范围盘活用好高校、研究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资源,推动分担风险和成本、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健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以融合创新提升制造业全面竞争能力。采取“揭榜挂帅”的新机制,加快重点领域攻关突破。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

(二)加快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基础,制造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既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又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改进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全产业链整体提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丰富政策工具,激励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开展技术装备升级改造,形成“良币淘汰劣币”的机制,增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础研究,加大资金、人才等投入,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快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企业业务重心由传统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生产、服务等全链条价值链延伸拓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升大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支持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成长壮大。引导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产品集聚,不断做强长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制造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部署,对于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加速中国制造强国与网络强国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专业分工和产业融合并行共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出现根本性变革,全球经济正加速向以融合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智能经济转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充分释放中国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构建形成以数据为核心驱动要素的新型工业体系。要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不断发展壮大智能经济,形成线上线下一体联动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从低端走向中高端。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把智能制造作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主攻方向,鼓励重点行业对关键核心装备进行升级换代。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推动工业设备和核心业务“上云上平台”,推动工业软件和工业APP研发创新和产业化推广,高质量打造多层次、系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通用技术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创新应用,培育基于平台的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大力发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在线监测、远程维护、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等第三方信息服务,更好提升传统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技术发展支撑能力。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广应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发展壮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完整的智能装备体系。

(四)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和重要趋势,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要打通创意设计、技术研发、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构建制造业全链条融合发展新生态,加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技术改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深化合作,提高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协同效能。应鼓励企业结合业务特点发展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延伸在线设计、数据分析、智能物流、远程运维等增值服务。引导制造业企业采用智能化理念和生产模式,发展壮大共享制造、工业电子商务、现代供应链、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鼓励企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为互联网行业发展营造公平、健康的发展环境。围绕核心业务和产品共建信息、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工业云等平台,形成融合共生生态圈。

(五)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突出表现是制造业品牌建设大大落后于制造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品牌已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信誉和形象。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形象,离不开中国品牌在关键领域的崛起。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品牌建设依然相对滞后,存在品牌数量多、市场认可度较低的矛盾,品牌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必须加强企业自主品牌建设,让更多制造企业从贴牌生产转向创建自主品牌,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品牌。增强企业品牌意识,推动更多企业将品牌建设纳入总体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中,加大企业品牌管理投入力度,优化品牌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积极采用先进的品牌管理技术提高企业品牌管理运营能力。引导更多制造企业制定品牌国际化战略,通过优质产品与服务“走出去”带动中国品牌“走出去”,向全球消费者传递中国品牌价值,提高中国品牌的国际认可度和知名度。有效利用主流媒体平台助力品牌建设,积极采用具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传扬中国品牌的优势与价值,塑造中国品牌榜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严厉打击商标恶意抢注、假冒伪劣等侵权违法行为。

(六)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当前,中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在总量和结构上都难以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总量上看,新兴产业领域、跨学科前沿领域人才缺口大;从结构上看,创新型、高技能等高素质人才占比明显偏低,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主动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发展需求,推动人才需求缺口较大領域的“新工科”和新型交叉学科建设,重点培养先进设计、关键制造工艺、材料、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工业控制及自动化、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运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改变“重论文、轻实践”的倾向,完善工科学生实习制度,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推广现代学徒制,强化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扩大办学规模,完善办学制度,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支持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完善技能认证体系,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等。

(七)营造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落实好减税降负各项政策部署,持续降低各种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投资项目审批,加快改革工业产品许可证制度,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制造业领域的民间投资活力,着力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各种障碍,形成有利于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民间投资增长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船舶、飞机、汽车等行业开放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来中国发展。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促进正向激励,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活力,促进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加快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

(* 刘兴国,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研究处处长、研究员。责任编辑:王艺璇)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十四五规划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