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服务背景下专业出版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28 02:32谢海龙陈志敏
出版参考 2020年10期
关键词:知识服务

谢海龙 陈志敏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兴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专业出版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读者需求,本文结合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通社”)的理论探索和工作实践,分析了专业出版转型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专业出版转型的总体思路,介绍了交通社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知识服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供出版同行参考。

关键词:知识传播 知识服务 专业出版 出版转型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步入成熟期,[1]“互联网+”助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与发展,出版行业也不例外,以纸媒为代表的知识传播方式,受到用户需求改变和竞争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而日渐式微,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成为必然。与此同时,在专业出版领域,基于专业内容开发的数据库产品模式也遇到了发展瓶颈,总体规模偏小,支撑作用有限,传统出版+新型出版的转型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一、专业出版转型的优势与不足

互联网让知识传播的门槛变得很低,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使知识获取由被动到主动,信息由闭塞到交互开放,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然而,面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用户仍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进行检索筛查,尤其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更是缺乏权威性,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知识服务的本质就是为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因此也催生了知识服务业务的快速发展,这也成为专业出版转型的内在动力。

(一)传统专业出版转型的优势

专业出版与生俱来的特质就是具有行业属性,围绕某一专业领域,与政府机关、行业协会/学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专家团队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资源是作者也是用户,是知识的提供者也是知识的需求者。相比大众领域知识服务竞争的日益升级,专业领域的知识传播与服务则有着相对稳定的用户群体和更高的专业门槛。

专业出版赖以生存的资本就是积累的内容资源,通过受权获得知识产权的资源是一种无形资产,该类资源一般覆盖了行业所需的标准规范、技术专著、成果总结、教材教辅、手册工具书等各类知识资源,这些传统资源通过二次加工和处理,即可生成专业的数据库/知识库资源,进而成为开展知识服务的基础。

(二)传统专业出版转型的不足

传统出版具有一整套业务流程,“编、印、发”是三个重要环节,与之对应,知识传播与服务定位下的新型出版同样需要三个要素,即“内容、平台、运营”,传统出版需要业务流程再造以及产业链上的配套升级。

传统的编辑生产仍然以低效率的纸稿加工、排版、校对为主,这种业务模式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同时纸书的数字化也不能满足知识服务的需求,对于知识资源需要进行二次加工和处理。知识服务需要开发相应的平台来实现,其适配的内容资源建设和技术开发的成本投入是巨大的,并且需要持续的迭代升级,短期内难有收益,对于传统出版而言,容错空间小,投入产出比高。知识服务平台的特点是要建立自己的运营团队,技术的“壳”可以复制,但是服务的“芯”需要在运营中不断优化。用户资源作为一笔重要财富,需要从服务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对于传统出版而言,平台运营的准备不足。

二、专业出版的转型思路

知识是创新型企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和分配要素,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等知识型员工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创造能力、共享水平以及各类型智力成果、科技成果成为创新型企业核心能力的标志。知识管理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

围绕知识管理模式的创新,专业出版机构应顺应互联网时代出版业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契合知识经济时代行业(企业)知识管理、知识需求的大背景,适应当前读者需求—知识供给模式的变化,全面构建包括知识成果获取、全媒体传播、多样化知识服务在内的全业务链,建立包括但不限于科技成果总结与出版、企业知识管理与服务、技术培训、专家咨询、在线知识产品开发与提供、数字化教育教学产品开发、出版咨询、软课题研究在内的新型业务架构,打造出版机构全媒体、多业务、综合性运营的新型业务模式和业务生态,向知识传播与服务转型,专业出版要在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上进行探索和实践。

三、基于用户需求的知识服务业务的探索与实践

在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正从工程技术大国向工程技术强国迈进,企业正从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以技术引领发展,塑造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强软实力建设,正在成为共识。作为交通土建领域的权威出版机构,交通社积极筹划,针对工程建设领域机构和人员的不同需求特点,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手段,开展了一系列知识服务业务。

(一)面向企业的知识管理与服务(B2B模式)

为契合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交通社提出了面向企业开展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六项重点工作:一是协助企业开展知识萃取和知识挖掘,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个人知识组织化,即科技成果的总结与出版;二是以有效的制度化手段全面开展基于项目的企业核心技术资料、技术成果的采集、总结与归口管理,构建“企业工程技术资料库”,建设企业工程技术(资料)集输用体系,實现有效的知识综合管理和运用;三是充分集聚外部公共知识资源,作为企业知识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开展企业专家咨询团队建设,助力一线工程项目建设;五是高度重视并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培养专家型核心骨干人才,通过线上线下、课堂现场多方式相结合,谋求最好的培训效率和效果;六是建立有效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建设高水平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推进知识创新,提供知识来源,促进知识交流,构建企业技术发展运用平台,提升企业整体技术运用水平,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基于上述工作重点,交通社致力于协助企业构建“5+3”平台,即包括5个基础性知识管理平台:企业科技成果总结与出版平台、企业工程技术资料集输用平台、全媒体公共知识资源提供平台、企业一线工程师教育培训平台、专家资源运用及咨询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打造3个企业级知识管理平台:企业级知识管理与共享平台、企业工程师学习与成长平台、企业层级技术发展运用平台。

(二)面向行业用户的知识服务(B2C模式)

1.隧道大讲堂公众号

针对行业用户呈现出年轻化、知识渠道多元化的特点,交通社提出了构建读者知识服务生态圈的设想,旨在精准定位服务对象,推动信息交互,实现知识的高效传播与服务。依托“隧道及地下工程大讲堂”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专题知识分享、电子书阅读、专家视频课程、配套动画资源等,面向用户提供全媒体的知识服务,截至目前本号累计关注用户3万余人,涵盖了行业专家、高校师生、一线工程师等不同层次的用户人群,以此可进一步构建用户生态圈,不断提高知识服务的水平和深度。

2.注考系列微课程公众号

针对注册考试类人群,交通社依托多年以来积累的口碑,策划了注考系列微课程,通过提供优质、权威的培训课程,专业的备考服务,实现“纸书+培训”的交互共赢。同时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延展产品形式,如提供满足考生在线/离线学习,分科/打包购买微课程,在线模拟/征服题库等,全方位助力考生备考,赢得了用户的认可。

(三)专家智库建设(O2O模式)

为推进专家(作者)资源建设与管理的平台化、制度化、信息化,加强专家(作者)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有效运用,打造高水平、高标准、规范化的知识服务体系,交通社启动了“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库”建设。通过征集专家入库,建立专家档案,分级管理,逐步形成专家智库平台。依托该平台,一方面可以提高知识服务的内容质量,确保知识输出的专业性、权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专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打造行业内的交流共享平台,更加精准高效地输出知识服务,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智力支持。

四、专业出版转型的几点体会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交通社更加明确了知识传播与服务的发展定位,出版转型从项目式向业务式转变,就需要在树立全局意识、运用用户思维、构建知识本体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成本,由此建立起新型业务的发展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树立全局意识

随着服务深度和广度的延展,知识服务业务范畴一定是全方位、立体化的,需要建立起全媒体、多业务、综合性运营的知识服务框架,如图1所示。

(二)运用用户思维

知识服务产品的策劃需要研究用户的需求、动机、使用场景等,从而形成一个服务闭环,才能够被市场所接受,成为一个可持续的知识服务产品,如图2所示。

(三)构建知识本体

知识服务产品的基础是知识库,而知识本体则是一个知识库的骨架和基础,构建知识本体需要深刻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逻辑关系,进而绘制知识图谱,才能为知识库实现人机交流[3],如图3所示。

五、发展展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成为商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4],并将颠覆传统企业,如出版领域、教育领域。同时,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只有知识服务企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才能不断壮大和提升知识服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譬如爱思唯尔、中国知网等已经成长为行业里的寡头企业。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将为知识服务发挥重要作用。比起人类,人工智能具有跨学科、跨语言、信息处理能力强、处理速度快、定制化能力强等优势[5]。可以预想未来的知识服务将主要由人工智能实现。媒介融合趋势在知识服务进程中已经成为了必然,多种媒体的融合步伐将会加快。知识服务企业需要将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一体化,注重新技术的运用,同时还需将业态、思维、体制机制、产品、技术与用户融合起来,构建全媒体生态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云计算、人工智能(AI)、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开启新一轮产业革命,传统出版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助推知识服务的转型升级,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胡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J].网信军民融合,2018(6).

[2]王洪涛.媒介融合背景下专业出版社用户资源开发研究——以中国工商出版社为例[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9.

[3]白宁超.本体:一文读懂领域本体构建[EB/OL].(2019-02-27).http://www.dataguru.cn/article-14561-1.html.

[4]唐伶俐.知识服务产业化路径发展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7(11):135-136+139.

[5]佚名.知识服务的本质和未来方向是什么?[EB/OL].(2017-01-19).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324842/answer/141690478.

(作者单位系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知识服务
基于远程教育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研究
学术出版知识服务研究
从西方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政策看用户信息消费的安全管理
浅析南疆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