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左思诗歌研究的综述

2020-12-28 02:23门学坤
文学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左思综述

门学坤

内容摘要:笔者以搜集的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关于左思诗歌研究的论文为依据,将这些论文按左思诗歌类型分为六类,分别是关于左思《咏史诗》的研究现状、关于左思《招隐诗》的研究现状、关于左思《娇女诗》的研究现状、关于左思《杂诗》的研究现状、关于左思《悼离赠妹诗》的研究现状,以及关于左思诗歌残句辑佚现状。

关键词:左思 诗歌研究 综述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杰出的诗人,钟嵘在《诗品》中将其诗列为上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他“左思奇才,业深覃思”,萧统的《文选》更是在“咏史”类诗中,选了其诗八首之多。尽管同时期的人给了左思的评价如此之高,但左思的诗歌流传下来的数量仍然不多。其现存的诗歌仅十四首,其中《咏史诗》(8首)、《招隐诗》(2首)、《杂诗》(1首)收录于梁·萧统编《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娇女诗》(1首)收录于南朝·徐陵编,傅承州注译的《玉台新咏》(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悼离赠妹诗》(2首)收录于唐·许敬宗编《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正》(中华书局2001年版)。

由于历代文人对左思诗歌的评价和鉴赏都是零散的、琐碎的,没有一本关于左思诗歌的研究专著,对于左思诗歌的认识,也基本上是散见于其他文献史料的只言词组中。时至今日,此处境依然没有很大的改观。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左思诗歌研究的论文日趋繁荣起来。

一.关于左思《咏史诗》的研究现状

《咏史诗》是左思诗歌的集大成者,历代关于左思《咏史诗》的研究层出不穷。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左思《咏史诗》的论文更是多达120篇,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较大的收获。

1.左思《咏史诗》成诗时间考

左思《咏史诗》的成诗时间历来是非常具有争议的话题,关于这一话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两篇论文中均指出了四种不同的看法,即一主灭完成于吴之前;一主第一首完成于灭吴之前,另七首为西晋统一后陆续写成;一主公元290到300年或稍后这十多年的某个时候写的;一主八首皆左思晚年回忆之作。但在牟世金、徐传武《左思文学业绩新纶》(《文化遗产》1988年第二期)中认为《咏史诗》应是左思晚年总结一生之作。而穆克宏在《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四期)肯定了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这组诗诗写于泰始八年(272)以后,咸宁五年(279)之前”之说。二十一世纪以来,就这一话题的讨论更多了起来,主要的相关论文约7篇,但是范围仍没有逃出上述四种观点的窠臼。但是有些突破的是在钟志强的《左思<咏史诗>创作时间略考》(《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四期)、李捷鹏《左思咏史诗创作年代考》(《邢台学院学报》2014年第十期)、文擒鹰《左思<咏史诗>写作年代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三期)不但均认为成于不同年代,且更细化得将不同的时间段列了出来:《咏史诗》八首之一,之三,之六成于太康三年(282)至太康六年(285)作者壮年时期;之二,之四,之七是元康六年(296)至元康八年(298)的中晚期之作;之八作于永康元年(300),之五作于永康二年(301)。但是这一小小的突破至今仍是学者们的推测,关于左思《咏史诗》的成诗时间有待于学者们作进一步的考究。

2.对左思《咏史诗》艺术风格的探究

由于左思把“咏怀”的艺术手法加入“咏史”诗中,开创了“咏史”诗的新的写作局面,因此历代对左思《咏史诗》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很多探究。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相关学术论文也有40多篇。其中大致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在历代评论的基础上对左思《咏史诗》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总结整理;另一个方向是针对钟嵘《诗品》条记中对左思诗歌艺术风格的评价进行再解读。

对左思《咏史诗》艺术风格进行总结整理的这一部分论文,把左思《咏史诗》的艺术风格大致分成了以下几个方面:<1>名为咏史,实为咏怀;<2>善于用典;<3>多种修辞手法的联合运用;<4>题材广泛,匠心独运;<5>诗多独创,不避俚俗;<6>一线贯穿,具有整体性;<7>左思风力。代表论文韦春喜的《咏史诗成熟的标志之作》(《戏剧文学》2006年第七期)、朱洪玉的《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六期)、王良永《左思<咏史>詩艺论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四期)、郭晓慧《浅析左思咏史诗八首的艺术特色》(《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六月下旬刊)等。其中对“左思风力”这一话题有9篇进行了探究。探究结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左思风力”形成的原因是当时西晋动荡社会、左思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其个人经历共同影响的结果,代表论文姜明的《论左思风力及其背景》(《楚雄师专学报》1998年第二期)<2>“左思风力”的内涵:豪迈高洁的情思,劲拔矫健的笔调,深厚的风格和高远的境界。代表作徐声扬的《试论陶诗的风力》(《九江师专学报》1988年第一期)<3>“左思风力”的渊源,在这个话题中产生很多争议:一部分论文主张“左思风力”直接承袭“建安风骨”,代表作霍海娇的《魏晋南北朝咏史诗研究》(山东大学学士论文);一部分论文认为左思风力主要是受曹植、刘祯的影响,但是曹植的“风骨”带有浓烈的贵族气,而左思的“风力”比较平民化,代表作顾农的《说左思风力及其背景》(《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第三期);还有一部分论文的观点认为左思诗歌是有“风骨”的,但与“建安风骨”有一定的差距,代表作毛庆的《西晋文学:陆机、潘岳、左思三“疑案”实议》(《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二期)。

针对钟嵘《诗品》条记进行再解读这一方向的论文大都是对“其源出于公干。文以典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这一句话的阐释。代表作有高小慧的《<诗品>晋记室左思条疏》(《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四期)。

3.对左思《咏史诗》思想情感的探究

在对左思思想情感探究的过程中,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左思的《咏史诗》入手的,所以在这里笔者将左思思想与其《咏史诗》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放在一起进行探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左思思想情感进行探究的论文共有6篇。其中陈仲年在《不假雕饰,逸气干云-左思诗歌概述》(《语文学习》,1987年第五期)中笼统地说《咏史诗》是左思对门阀制度的抨击。在史有为的《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语文学习》,1987年第五期)和谢季祥的《左思诗简评》(《福建论坛》1993年第二期)中都提到《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借古讽今来批判现实,抒发自己的苦闷情怀。穆克宏《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四期)一文中指出《咏史诗》是从雄心壮志,但受到门阀制度的限制,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郁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该文写出了左思的思想情感变化的历程。蒋方在《论左思<咏史诗>的变体》(《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四期)中讨论到“《咏史诗》不是诗人针对某一具体事件,或某一个别人物而作,而是为寒士这一类人而作;不止于以历史作道德裁判,更通过历史事件来探讨寒士的可能出路”,这一观点在当时无疑具有创新性。

二十一世纪对左思思想研究的论文共20篇,均是在二十世纪研究的成果上做了进一步探讨。大致分成两个方向:左思思想变化历程和左思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达观之情。对左思思想的变化的探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起初志向远大、抱负不凡的理想世界。后来怀才不遇、批判门阀制度,蔑视权贵。学界对这两个阶段左思情感的分析没有什么分歧,但是在对左思人生第三个阶段的情感探讨中,出现了很大的争议:一种认为该阶段左思的思想是对人生、对社会绝望了。代表文章有陈智秀的《“涧底松”的悲情舞蹈》(《文学评论》2015年11月)、张春丽的《从左思<咏史诗>看思想变化的轨迹》(《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一期)、房伊宁的《何世无奇才,遗弃在草泽》(《鸡西大学学报》2013年11月)、马素婷的《简论左思一生的思想嬗变轨迹》等。而另一派认为这一阶段中左思是安贫乐道,旷达为怀的情感。代表文章有高佳敏的《从<咏史>八首中的历史人物浅析左思的精神世界》(《大众评论》2016年第十二期)、施仲贞的《左思<咏史诗>情感特征与艺术手法之浅谈》(《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6月)、孙睿迪的《“椒房之矜”与“涧底之松”的矛盾——浅析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涵》(《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十七期)等。

这一时期另一大研究方向便是对道家思想对左思影响的探讨,代表性的文章有姜明的《论左思<咏史诗>及其诗歌成就》(《楚雄师专学报》1998年第二期)、朱小利的《浅析左思<咏史>的儒道互补》(《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三期)。但是在这些论文中却没有提及当时盛行的“玄学”对左思思想产生的影响。

此外在王良永的《左思<咏史>诗艺论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四期)和张春丽的《从<咏史>八首中的历史人物浅析左思的精神世界》(《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一期)中还提到了左思“反思历史,肯定自我”的情感。

4.对左思《咏史诗》的渊源、影响的探究

这一部分的论文也比较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共有30多篇。

在对左思的《咏史诗》的渊源探究中大致分为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借史咏怀的这一传统源于屈原《天问》,借咏历史人物以抒发无限的哀怨,代表论文有潘江艳的《“咏史”诗体传统的开拓与嬗变》(《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8年第一期)、叶幼明的《咏史始于辞赋说》(《阳邵师专学报》1994年第一期);一种认为“源出于公干”,代表文章有丁丁的《钟嵘<诗品>左思诗“源出于公干”辨析》(《青年文学家·文学评论》2013年第23期);一种认为“题实因班,创格新特”,代表文章有潘江艳的《左思<咏史>八首的通变性论略》(《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5月)。

对左思《咏史诗》的影响的探究中,学界的观点大致还是一直的,只是每篇文章的侧重点都不太一样。例如王毅的《龚自珍咏史新解》(《中学语文》1985年第四期)一文中主要是在谈左思对龚自珍“借史讽今”的继承;在陈守业的《试论陶诗风力》(《阜阳师院学报》1984年第四期)一文中,则偏重于探讨左思在“由积极入世和放弃仕途的思想变化”、“寒士的不平之鸣”、“语言的质朴”方面来讨论左思《咏史诗》对陶渊明诗歌的影响。

5.对左思《咏史诗》不足之处的探讨

自魏晋以来,左思的《咏史诗》一直受到历代文人的好评,很少对其进行批判的文章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宋毅的《左思<咏史>得失谈》(《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二期)一文中对左思的《咏史诗》提出了三个不足之处:其一名为咏史,但无一篇是为了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尽管个人怀抱抒发的慷慨激越,但却令人感觉不到厚重的历史意识,体现不出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其三语言太直露,缺乏诗歌的意境美。这篇文章虽然立意新奇,但是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

二.关于左思《招隐诗》的研究现状

虽然左思的两篇《招隐诗》也被收录于《昭明文选》,但其历史地位远远没有《咏史诗》高,其受关注程度也不是很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相关论文仅有10几篇,且对其讨论的方面比较狭窄。对左思《招隐诗》总结的地比较全面的文章是羅荷芳的《左思、陆机之<招隐诗>研究》(《文学艺术》2009年五月)一文,从左思《招隐诗》的创作背景、艺术手法、结构句式、思想方面进行了讨论,认为左思《招隐诗》的思想比起陆机来说,体现了真阴的决心。孟凯的《魏晋玄学与<招隐诗>》(《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一期)中指出左思《招隐诗》的思想深受正始玄学和竹林玄学的影响。在黄雅卓的《论西晋诗人的隐逸心态及隐逸诗创作的独特性》(《东方丛刊》2001年2月)中指出了左思《招隐诗》的“写实性特点”和“与道家隐逸思想一致”的观点。

三.关于左思《娇女诗》的研究现状

《娇女诗》是左思在诗歌史上又一有着重要地位的诗歌类型。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于左思的《娇女诗》的研究论文仅有20多篇,且大部分论文都是将视角放在其对“茶”文化的影响上。当然也有几篇针对《娇女诗》的文学价值进行整理研究的优秀论文。例如徐传武在《左思<娇女诗>散论》(《集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一期)一文中不但对“二女”的身份进行了讨论,还对该诗的艺术手法进行了探讨,讨论了左思对封建礼教反抗的思想,讨论了该诗对陶渊明的《责子诗》、对李白杜甫诗歌的影响,此外还对《昭明文选》未收录而《玉台新咏》收录该诗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在陈晓婉的《从<娇女诗>看左思精神世界》(《时代文学》2014年四月下半刊)一文中,指出了该诗的思想内容:对亲情的重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对自身的自卑与对美的追求。在王新霞的《向日常生活的纵深开拓》(《名作欣赏》1998年第三期)一文中指出“《娇女诗》打破了西晋叙事诗一味模拟的局面,为西晋叙事艺术的发展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的观点。

四.关于左思《悼离赠妹诗二首》的研究现状

这两首诗历代不被文人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近年来也很少有单篇的论文来对这两首诗进行研究,大部分都是在对左思所有诗歌进行整理研究的时候,附录在后面,且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该诗是与其妹左芬相关,仅此而已。只有一篇唐嘉敏的《“我”的对比-以曹植<美女篇>与左思<悼离赠妹二首>为例》(《文学评论》2014年第十八期)一文中,通过与曹植《美女篇》中“我”是“男作女声”的抒情方式的对比,指出左思《悼离赠妹二首》情感发自肺腑,真实深刻。

五.关于左思《杂诗》的研究现状

左思的《杂诗》受关注的程度,同样也没有那么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也仅有几篇文章有所提及。在王兰的《太康二题》(《湘潭大学学报》语言文学增刊1985年)一文中提到胡刻李善注《文选》题下注“冲于时贾充征为记室不就。因感人年老,故作此诗”一条是错误的。徐传武的《左思<杂诗>小议》(《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一期)同样指出了李善注《文选》题下注的错误,但该文认为是误将“齐王冏”作了“贾充”,此外该文还认为左思此诗确实受了曹植的影响,但指出了绝不是简单地抄袭和摹仿。在范子烨的《钟嵘<诗品>陶诗“又协左思风力”说发覆》(《中国文化》第四十一期)一文指出左思该诗对陶渊明的《和郭主簿》产生深远的影响。

六.对左思诗歌的辑佚情况

徐传武在《“疆场”与“疆场”》(《德州师专学报》1995年第十一卷第三期)一文中认为《咏史诗》的几句残句保留在了近人丁福保编辑的《左太冲集》中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左思诗歌的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对左思《咏史诗》的研究已经非常全面了,但是对其《招隐诗》、《娇女诗》、《杂诗》、《悼离赠妹诗》的研究无论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成诗时间、写作背景、思想情感,还是从对后世的影响方面都还留有很大的空白,不能不说是学界的一大憾事,但是却给后世的学者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文选[M].中华书局,梁·萧统,1977

[2]玉台新咏[M].华夏出版社,南朝·徐陵,1998

[3]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正[M].中华书局,唐·许敬宗编,2001

[5]钟志强.左思<咏史诗>创作时间略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04)

[6]李捷鹏.左思咏史诗创作年代考[J].邢台学院学报,2014(10)

[7]韦春喜.咏史诗成熟的标志之作[J].戏剧文学,2006(07)

[8]朱洪玉.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6)

[9]王良永.左思<咏史>诗艺论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4)

[10]潘江艷.“咏史”诗体传统的开拓与嬗变[J].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8(01)

[11]叶幼明.咏史始于辞赋说[J].阳邵师专学报,1994(01)

[12]丁丁.钟嵘<诗品>左思诗“源出于公干”辨析[J].青年文学家·文学评论,2013(23)

(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

猜你喜欢
左思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洛阳纸贵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洛阳纸贵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