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柯宇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之年,云南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
“人行昆明中心支行将结合云南实际,在脱贫攻坚关键年攻克金融扶贫难点,坚持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精神,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决胜战。” 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行长李波表示,云南省金融系统将凝结成一股力量,积极落实金融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措施,加速完善内部机构设置,下沉金融服务重心,在精准对接脱贫攻坚的同时满足多元化融资需求。
帮扶中小微发展 乡亲告别苦日子
“隔夜不同天,一步跨千年”,形容宁蒗彝族自治县由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短期内发生的巨变。宁蒗地处滇西北小凉山地区,与四川盐源、盐边、木里三县接壤,是云南省尚未脱贫的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该县共有5个贫困乡镇,82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6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826户82464人,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要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产业扶贫是首选之策,金融机构扶持当地农户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成为推动脱贫致富的最好出路。
在宁蒗县,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宁蒗恒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公司的负责人鲁权是一位从宁蒗大山里走出去的彝族大学生,他大学毕业在褚橙公司闯荡了两年,对水果种植技术和水果市场行情都有了一定了解,使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家乡坐拥2700-2900米苹果黄金种植海拔优势,种植出的苹果口味佳、品相好、果香浓郁,具有高原“蜂蜜苹果”之称,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2018年1月,他带着600万元的启动资金加上向县农村商业银行申请贴息50%的200万元劳动密集性贷款,回到家乡创业。从收购、转销苹果开始,并通过技术指导乡亲们科学种植苹果,短短两年时间,仅他的公司就实现年外销苹果5000吨,并很快走上了种、收、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路子,带动乡亲致富的同时脱贫了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宁蒗恒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果园里,記者见到了搭上了这趟产业顺风车的农户王阿达。面前这位身着彝族服装的瘦削汉子,年过五旬,双手满布粗糙茧子,显露着长期在田间地头劳作的痕迹,黝黑的面庞上挂满了被高原凛冽寒风冲刷出的皱褶,深锁的眉头却藏不住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位只会说简单汉话的彝族汉子,在一位年轻同乡的翻译下,乐滋滋地讲述了他种植苹果的酸辣苦甜。
“以前,每当苹果成熟的季节,因为进村的道路山路又窄又烂,外地商人都不敢开车进村收购,我就只好把苹果背到村外的马路边蹲守,请求路过的商人收购苹果,偶尔碰到愿意收购的,也会因路不好、果子容易受损等原因,把价格压得很低。”说起之前的情况,王阿达的眉头拧得更紧了,他告诉记者,那时,他家卖苹果一年仅有3000-4000元的收入,每公斤苹果仅能卖到1.6-2.2元,而这却是他们一家四口全年的收入,日子过得很艰难。幸好在政府和金融单位的扶持下,宁蒗恒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公司员工主动上门收购、销售乡亲们生产的苹果,不但打开了苹果的销路,同时提高了苹果的收购价格。眼看种植苹果是条致富路,王阿达胆子壮了,2017年,他向农村商业银行贷款5万元,用于改造劣质低产苹果树,并扩大了优质苹果种植面积。如今,他家的20亩苹果长势喜人,每年可以给家里带来3-4万元收入,贷款早已还清,生活也大大变了样。如今,这里生产的苹果早已成了外商争抢的“香饽饽”,再也不用低价求人收购了。
宁蒗农村商业银行行长沈成武告诉记者,今年6月13日,县农村商业银行在按期收回恒泰公司原2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的同时,创新采用“公司整体资产抵押+公司设施农用地经营权质押+公司股东个人连带责任保证”的担保模式,又向该公司发放产业扶贫项目贷款900万元,在给予利率优惠的基础上,主动协调县农业农村局,按照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给予三年期产业扶贫贴息支持。类似举措,在宁蒗县一大批中小微企业中得以实施,有效解决了这些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使全县苹果产业大疫之年又有大发展。
截至9月末,农业商业银行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702户,金额7,660万元;现有扶贫小额信贷6,145户,余额25,281万元;历年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3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总额的82%。发放边缘户贷款141户,金额618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发放金额的90.62%。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5户,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570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发放产业扶贫贷款总额的76%。同时,宁蒗农商行将新营盘乡毛菇坪村委会建为全县首个“整村授信”试点,于今年9月28日正式挂牌,该试点采取“一次核定、随贷随用、动态调整、贷款利率优惠”的模式,计划授信3200万元,目前已授信139户计907万元。
搬进新家园 迈向新生活
下午时分,记者从彝家山寨的苹果种植基地返回县城大兴镇。车窗外,街道宽敞,行人如织。沈成武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从前人们都说:“点一支烟,还未抽尽,已走过半个宁蒗县城”,那时的县城就只有一条不像样的街道,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多、土地贫瘠耕地少,加之交通极为不便,导致宁蒗县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缺乏支柱产业支撑导致返贫率高。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通过种植苹果、药材等经济作物,很多贫困的彝家人都已经脱贫,生活逐步富裕起来。如今的宁蒗,一改从前贫瘠的面貌,很多村民在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帮扶下住进了漂亮的现代住宅楼。
沿着宁蒗县穿城而过的小河,记者看到了在农发行宁蒗支行支持下建设起的一栋栋黄色住宅楼。这些楼房的屋檐下都镶嵌着牛头等饰物,墙面上涂有红、黑、黄色彩,这是彝族风格建筑的明显标识,外墙上,还用彝文和中文分别书写着“和谐建设心连心,小区建设手拉手”,鲜红的大字格外醒目。
“你们别光看着,赶快进屋!”59岁彝族妇女李阿干热情地邀请记者走进她的新居,“我们原来住在山上用树枝和茅草搭建的‘杈杈房里,交通不方便,吃水还要靠到几里外去挑,山上又冷又潮,一到冬天简直让人受不了。今年搬进了新居,我们一家7口人能过一个温暖年啦!”今年她家的新居,有100平方米左右面积,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相对独立,电视、沙发、冰箱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完全是一派现代化民居的样子。“现在住在城里,家里出去务工的孩子再也不用担心我们了。”李阿干的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务工,有了温暖的新房,孩子们放心地把孙女交给她照料,再加上新居周边完善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让外出的子女能够安心工作。
作为支持宁蒗易地扶贫搬迁的农发行宁蒗支行,从2016年至今,累计获批扶贫项目贷款25.9亿元,省市县三级农发行共向宁蒗县脱贫攻坚领域投入扶贫信贷资金21.70亿元,对宁蒗县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该造、农村公路、水利建设、城市供排水管网改造、棚户区改造、环境生态保护等项目给予金融支持。贷款余额从2016年的0.48亿元增长到今年9月的12.26亿元,增长了近25倍。截至2020年9月末,宁蒗县支行各项贷款余额122,644万元,其中扶贫贷款115,740万元,占比94.3%,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9,432万元,增幅18.8%。
截至目前,宁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4797户共计20405人,于2019年11月30日前全部完成搬迁入住,搬迁任务完成率100%,搬迁入住率为100%。通过产业扶持、就业帮扶和特殊人群兜底、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等措施,易地扶贫搬遷人口人均年收入稳定超过了国家规定的脱贫标准,易地搬迁人口脱贫率达到100%。
在人民银行宁蒗县支行积极承担金融精准扶贫牵头作用下,截至2020年9月末,宁蒗县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0.45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19.29亿元,增长1666%。其中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9亿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51亿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1.04亿元,为宁蒗县高质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金融“活水”。
金融助力产业化 扶贫扶智脱穷根
“昭明通达”4字为昭通之名由来,也是生活在这里的近600万各族人民的美好期盼。然而,在这块“乌蒙磅礴走泥丸”的乌蒙山腹地里,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条件极为不便,是云南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地方。位于昭通境内有着“鸡鸣三省”之地之称的镇雄县,便是云南贫困人口集中度最高的县。全县山区面积占98.8%,总人口达171万人,人均耕地却不足0.8亩,导致该地贫困户人口超过40万人。在脱贫攻坚关键年里,金融扶贫如何开展工作,是打赢这个云南人口最多、贫困人口最多县脱贫攻坚硬仗的关键。
进入镇雄地界,便听到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云南省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的故事。在镇雄这个靠“一人就业,基本能带动一户脱贫”的地方,那里的女性撑起了脱贫的半边天。走进赤水源镇长合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蔬菜大棚,悦耳的小曲回荡在其间,一旁正在劳作的女工哼唱着小曲,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开心工作就是我的全部,劳动致富才有底气。”看着眼前这位女工开心干活的样子,很难想象只有小学文化的付凤芸,在9年前丈夫猝然病逝,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和经济来源,让她陷入了无尽的悲伤,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直到2018年合作社成立招聘女工,才让她的生活出现了转机。在这里,她每年通过劳作能够有4万元左右的收入,改善了家庭的贫困状态,还供养女儿上了大学。合作社的负责人饶德菊经常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排解她对丈夫病逝的痛苦,给予她外出学习的机会。从此,付凤芸变了一个样,笑容挂脸头,歌曲挂嘴头,明白了幸福生活的真谛就是“勤劳致富”。
类似付凤芸这样的人,在合作社里还有很多。作为合作社的负责人,饶德菊深刻明白“扶贫先扶智”的道理,她经常与员工交心谈心,向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员工伸出援助之手。自2018年成立高山冷凉蔬菜基地以来,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聘用农户等多种方式,带动3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高山冷凉蔬菜共计800亩,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做出了一定贡献。作为金融扶持的产业扶贫企业,前进的每一步都有金融支持的身影。今年合作社先后遭遇暴雨侵袭、新冠疫情冲击造成蔬菜销路不畅等,镇雄县农行主动上门,2019年6月24日为她发放生产经营贷款100万元。尤其在疫情影响期间,镇雄县农行对其贷款采取了调整分期还款计划的风险化解措施,将其应还未还贷款延缓至2021年归还,使企业渡过难关,目前已恢复了生产经营能力,保持向好趋势发展。
得到金融扶持的产业扶贫企业,在镇雄县还有很多。镇雄县盛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郭志胜告诉记者,他的合作社在得到银行一笔贷款后,放心放胆地在芒部镇口袋沟村石灰窑、李子湾、松林坪、海子村等村民组流转土地3800亩,用于种植饲料,发展规模养牛,这一项目,每年可使流转土地的农户收益土地租金10万元,同时项目覆盖了口袋沟、新地方、三滴水、茶园、芒部村等贫困村建档立卡户2579户7800人左右,每年可使这些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左右,合作社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人民银行镇雄县支行紧盯2020年全县101个贫困村出列、122849人脱贫的目标,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努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截至9月末,全县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8.25亿元,较年初增加3.29亿元,增长3.7%;扶贫小额信贷余额为11.28亿元,余额户数27431户,较年初增长23.81%。截至目前,镇雄县扶贫再贷款限额4.61亿元,余额4.61亿元,限额使用率100%,镇雄县扶贫再贷款限额和余额分别居昭通市各县区市第一位。有力地支持了镇雄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和产业发展等脱贫攻坚工作。
深挖百姓需求点 精准扶贫补短板
提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就让人想到傈僳族、怒族村民世代生长的神秘村落亚朵,它在怒江大峡谷深处,绽放着多彩的民族文化。但美好之外,这个集边境、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偏远村庄,因耕地资源稀缺,自然条件恶劣,贫困发生率高,成为怒江州脱贫攻坚战场上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生活在高黎贡山半山腰上的老一辈亚朵村村民,很大一部分从未去过银行,更别说享受现代化便捷的金融支付服务了,他们要么把现金藏在家中,要么请人存到亲戚朋友的银行卡上。为了存钱,村民得花一天的时间翻山越岭来到怒江江边桥头,才能办理小额存取款业务。得知这一情况后,人民银行福贡县支行组织辖内相关金融机构充分调研论证,并给予支持指导,2019年8月,福贡县农行在亚朵村委会附近的小卖部建成最近的惠农支付服务点,实现了亚朵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小额现金存取和转账的现代金融服务。
其实,早在2011年,人行福贡县支行便挂联亚朵村开展脱贫帮扶工作,此后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支行以“一创两建”工作为主线,先后派驻4人到亚朵村开展扶贫工作。期间,挂联帮扶建档立卡户26户98人;组织走访慰问挂联户152次,累计参加人员673人次;投入帮扶资金、发放慰问物品及慰问金共计47万元。在村里先后建立了农民金融夜校、“信用村”、普惠金融服务站,通过采用“政银企”合作模式,为亚朵村茶产业发展注资20万元,有效助力茶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2019年底,全村未脱贫的9户24人已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今年村里贫困发生率降至0%。
人民银行怒江支行积极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央行牵头、各方参与”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下,让怒江州各族人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充分享受怒江州各金融机构的整合力量。截至9月末,全州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1.625亿元,余额2.4亿元,比年初增长66.09%;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5943笔2.69亿元,余额3.76亿元,比年初增加0.86亿元,增长29.66%;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73.83亿元,同比增长32.86%,其中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8.86亿元,同比增长22.74%。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7.34亿元,同比增长37.22%。
“云南金融業在规定的时间内创造性地完成金融精准脱贫攻坚任务,将在云南全省脱贫攻坚战告捷之时,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李波坚定地表示。截至9月末,全省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320亿元,余额达102亿元;88个国定贫困地区各项贷款余额7794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2.7%,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全省累计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5897亿元,其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脱贫户发放贷款1110亿元,126.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109.4万脱贫户获得直接信贷支持。截至9月末,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305.2亿元,余额数居全国第三,同比增长15.8%。
在全省各族人民和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共同发力下,云南的金融系统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独特作用。2020年11月2日,云南省政府向社会公示:全省剩余的9个贫困县、429个贫困村、44.2万贫困人口已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经州市审核、省级核查和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拟退出贫困县序列。“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目标任务总体实现,高质量地打赢了全省脱贫攻坚决胜战。
总把关:刘祖武
栏目主持:陈彦彤
执行编辑:杜 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