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统整视域下地理教学的文化诠释与表达

2020-12-28 02:14傅洋
地理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傅洋

摘 要: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国家的宏观文化建设角度到中观社会的文化传播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不断创新,文化自信日益回归。但在中小学生价值观中仍存在“文化混淆”“文化割裂”“文化稀释”等问题。文章从教师视角剖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学校课程改革、课堂转型的实践中,提出以课程统整为抓手唤醒文化自觉,以地理课堂为阵地加强学生对文化的诠释与表达,从而达到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再出发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统整;文化自信;区域地理教学

一、立德树人教育中,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文化是人们基于所在地的自然条件,运用广泛的知识进行活学活用的创造,它存在于一个区域人类的衣、食、住、行、文、物等各方面生活要素形态之中,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辽阔的中华大地,孕育和留存着灿烂而宝贵的文化财富:四大发明、长城、汉字、诗词歌赋、各地风俗、特产等,这些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宝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举足轻重,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国现行以考试为目标的分科教育体系中,有关“文化”内容的教学主阵地在语文、历史、英语、艺术、劳技这些国家、地方课程,“文化价值”的学习主要存在于“道德与法治”课以及各类校本德育课程实践中,并多以传播讲授传统文化的形式体现。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文化即传统”的概念混淆。偏重于数、理、化的学习更多以分数考核科学知识的习得和现代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鲜少或基本没有对“文化”进行渗透。这样的分科教育设置,使得中学阶段的学生盲目追求分数的同时,忽视了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从而产生了“科学≠文化”这一文化关联割裂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除了经济、军事等“硬核”实力外,还应有文化软实力。习主席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社会媒体层面也推出了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我在故宫修文物”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通过推陈出新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期实现文化唤醒、激发文化自信。但在基础教育层面,如何打通最后一里路,从学校课堂角度去打破“传统无用论”“乡土落后说”这样的认识偏差,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实践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课程统整视角下,有效教学唤醒文化自觉

为了破解“文化混淆、文化割裂、文化稀释”等问题,剖析这些偏差产生的根源,从中国文化体系中的“道法自然,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中可意识到,通过一定的课程设置打破分科教学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统整教学,从深度学習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渗透文化与学科的关联性,可以有效打破“文化即传统”“科学≠文化”的文化混淆及文化割裂现象。“课程是塑造学生心智模式的重要工具,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1]。”我们进行的课程统整包括知识的统整、经验的统整和社会的统整三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要求我们用联系的、整体的眼光看待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在课程统整中,应根据学科差异,以文化链接为目标,找准着力点,注重渗透,激发文化自觉。

1.人文、实践科目重表达

在偏重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科目中,要求教师在学科指南中加强文化理解和文化表达力的培养。在英语学科中以语言文化唤起文化自觉。在听说读写之余,从阅读中激发国际理解,以语言为工具渗透本土文化意识的表达。我们进行了“普通话、英语、苏州话”的三话比赛,以本土文化为故事背景,用英语、吴方言来演绎,传承历史和语言文化。在劳技课的篆刻学习中,以技能习得唤起文化自觉。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渗透古代碑刻技艺文化的学习,通过与苏州碑刻博物馆的馆校联动,去认识世界最早的石刻城市地图“平江图”。让学生在博物馆专家的带领下,领略“天文图、历史图”,了解古代文化与科学历史的融合。学生在参观“禁止染坊排水及禁止开山”的碑文后,对自古传承至今的环保理念赞不绝口,对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人”的认识和理解更丰厚,由内而外建立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课程统整视域下的文化渗透和表达,使学生摒弃了“文化即传统”的观念,明晰了对文化本体以及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的认知态度,了解、认识、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坚定了文化自信。

2.科学、技术科目重诠释

在偏重科学性的学科中,要求教师加强文化链接和文化诠释力的培养,建立“知识—应用—诠释”的深度学习路径(表1)。通过知识的运用,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诠释古代文明,以文化助力学生自身素养的成长,从而激发文化自觉。

课程统整视域下的文化链接和诠释,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知识中认识到科学中孕育着文化的内核,文化中包含着科技的进步。文化混淆和文化割裂问题得以解决,学生树立了以科技进步促进文化进步的观念,文化软实力的理念深入内心,对传统的新认识坚定了文化自信。

三、区域地理教学中,深度学习强调文化诠释与表达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兼具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有更多的文化担当。在课程统整视域下,对初中地理学科进行了知识图谱(图1)的编制。纵观四册课本,可以发现初中地理课堂中单列文化的部分只有七年级上册“发展与合作”“聚落”两个章节。其他文化地理部分的内容,多分布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下册区域地理中,且篇幅较少。这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将时间安排到有一定难度的自然地理部分,文化传递的内容只局限在导入,由于课时关系,有时略讲甚至不讲。鉴于教材编制的特点以及课时分工,初中地理更多呈现出偏科学的理科特质,教师在求学及教学过程中也更多将自身定位于理科教师的角度,忽略对文化的钻研以及专业发展。其实,深究地理内涵,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地理学的中心“人地协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丰厚文化底蕴,深挖知识背后的人文内涵,做好文化链接,促进理解。把握地理学科特质,在自然地理中渗透文化诠释,在区域地理中增进文化表达。

1.构建学习支架,区分自然人文界限

为了明确综合属性,可在课堂教学中推进思维支架教学,从教学板书入手,从最初的条目型板书,规范到支架型板书,以理科的四象限坐标为分区,单列出:位置、范围、自然、社会经济(人文)四个部分,创设“区域地理学习支架”(图2)。教学环节强化人文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构建清晰的人地界线,概念上浮,建立地理文化观。环节中设置“我的家乡”,要求学生辅以学习支架对家乡进行介绍(图3),自主建构激发对区域地理文化的探索。

2.结合文化符号,诠释区域地理知识

文化符号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是一个区域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它可以结合文字、物、图等形式出现。在“农业”一节中,教师以苏州的阳澄湖大闸蟹为文化符号,设置了板书提纲,日常渗透文化符号概念。在“巴西”的教学中,教师运用足球图形作为板书框架,建立文化链接。借助学生去黄土高原外出写生的机会,教师组织了水土流失实地研究性学习。在日常文化符号教学的浸润下,學生的展示环节意蕴深厚(图4),对当地水土流失现象的解说在原有科学报告的基础上,从配色到配图,以剪纸、黄土、历史卷轴等文化符号,展示历史、诠释科学。结合文化表达的区域地理科学知识,让学生的理解更丰满、更具人文情怀。文化融汇下的科学诠释,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播者,从身体力行到责任担当,坚定了文化自信。

3.创新表达载体,增进区域文化输出

历史悠久的苏州是吴文化的核心地带,传统文化精彩纷呈,吴歌、昆曲、评弹等吴语文化软糯清新,古城、园林、盆景等文化遗迹韵味深厚。本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华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外来人口大量迁入,新苏州人和苏州本土人并肩成长中,这些传统吴地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教育薄弱、传播手段单一、与现代发展方式脱节等障碍,文化本土性大幅下降,吴文化稀释严重,制约了苏州本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没有本土文化根基的学生,缺乏文化灵魂,在文化交流上束手束脚。因此,只有创新本土文化的发展模式,才能促其可持续发展,树立学生内在的本土文化自信。

在课程统整理念下,课堂是融会贯通的,文化诠释和文化表达的方式更应是多元的。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字和语言介绍,日常教学中,可增加多元立体化展示的要求。我们创新思维模式,将团扇、丝绸、核雕等非遗形式引入学科教学,带领学生在苏式团扇上绘制地图、认识核雕地动仪、分析苏博特色文创中的地理味。可在内容中创新,了解“平江图”的前世今生,“蟹蟹你”文创课堂,用吴语诵读“水八仙”的饮食文化,不断拓展文化的角度,深度挖掘本土文化与学校教学的契合点,带领学生感受本土文化的沉淀和精髓。另外,可借助AR、VR等新技术手段,大力推动本土文化的发展。

在七年级上册的“地球运动”章节中,可开设“地球运动的文化表达”活动,让学生用绘画、团扇、儿时“东南西北”折纸玩具的形式诠释地理知识的同时,展现特色化的文化表达(图5)。

在课程统整过程中,跨学科的教学思维可帮助学生链接文化,唤醒其文化意识;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中,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建立新文化。学校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场所,更是价值文化传递的载体,只有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符合新时代的文化,才能将其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未来的学生才能引领新时代,才能生发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万伟.课程的力量[M].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