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峥,李红梅,任 玥,亓 丁,郑飞月,方书敏,王硕琪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月经紊乱、潮热汗出、烦躁失眠、心悸头痛等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1]。目前,中老年妇女中更年期综合征患病率约为70%~90%,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工作和生活质量[2]。西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疗法[3],但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有诱发生殖系统病变的风险且存在不良反应[4]。现将针刺为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西医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卵巢功能生理性减退和雌激素水平降低[5],还包括神经递质的变化、自由基的影响、免疫因素、肾上腺皮质因素、细胞凋亡学说、精神及社会因素[6]。围绝经期综合征属中医“经断前后诸证”或“绝经前后诸证”范畴[7]。《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表明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与肾密切相关。梁晓春[8]认为肾虚导致冲任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及脏腑功能紊乱。班秀文[9]认为病因关乎五脏、总责于肾,由于肾气衰退,水不涵木,心肾不交,肾衰天癸竭为发病的基础,肾阴阳失衡为病机关键。
针药结合治疗。江晓婧[10]用针刺结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将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选取滋阴健脾之三阴交,行气活血之太冲,养心通脉之内关、神门,补中益气之足三里、气海等穴进行针刺,同时配以口服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汤剂。对照组口服尼尔雌醇。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6.25%)高于对照组(87.50%)(P<0.05)。冯丽婷[11]将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滋阴清虚方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替勃龙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3%)高于对照组(73.33%)(P<0.05)。丛惠芳等[12]将90例随机分为针药组、中药组、针刺组各30例。结果针药组改良Kupperman评分优于中药组、针刺组,与中药组和针刺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贵锋等[13]研究表明,针药结合治疗可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大鼠卵巢功能,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升高血清E2水平。以上研究表明针药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较单独使用针刺或口服中药好,不仅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还有助于改善血清雌激素水平。
电针治疗。岑蓉等[14]用电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60例,结果E2水平上升,LH、FSH水平下降,临床疗效显著。成晓玲等[15]对457例进行Meta分析,比较电针与激素替代疗法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结论为电针改善临床症状与激素替代疗法相当,但电针安全性优于激素替代疗法。柳向荣等[16]研究发现,针刺子宫、天枢、关元、三阴交穴位,并给予低频率电刺激,能有效调节HPO轴活性。杨春英等[17]查阅分析大量文献,发现在针刺治疗诸多方法中,电针疗法疗效最好。
耳针治疗。孙占玲等[18]将2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38例。治疗组给予耳针针刺双侧内分泌、内生殖器、交感、神门穴位,对照组给予口服更年安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8%,对照组56.3%(P<0.05)。金亚蓓等[19]将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耳针针刺双侧内分泌、卵巢穴位治疗,对照组口服替勃龙治疗。发现耳针疗法与口服替勃龙在改善临床症状作用等同,且耳针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围绝经期女性的生殖内分泌功能。
穴位埋线治疗。芦红等[20]将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于星状神经节、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穴位埋线,对照组针刺五腧穴。总有效率治疗组83.33%,对照组73.33%(P<0.05)。刘荣辉[21]将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于背俞穴埋线、对照组于背俞穴针刺,结果显示穴位埋线能显著改善Kupperman评分。廖玲等[22]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升高血清中E2水平,降低FSH、LH水平,恢复部分卵巢功能。
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无论从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还是预防远期症状均有较好疗效,今后应进一步研究,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