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禹 潘书会 邓彦福
(河南省漯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直属分所,河南漯河 462000)
在生猪饲养过程中,仔猪在断奶后悔进入保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会受到饲养模式与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仔猪会出现自身抗体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可能会使仔猪出现厌食、腹泻、消化不良、生长缓慢等问题。因此,为了促进仔猪在保育阶的正常生长,我们必须重视仔猪保育阶段饲养管理工作,采取针对性的饲养技术与管理措施,保证仔猪身体健康。
在仔猪保育阶段的饲养管理工作中,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饲养技术与管理措施:
在仔猪保育阶段,为了保证仔猪的健康,需要选择以下饲养方式:第一,坚持仔猪全入全出。在仔猪保育圈舍中,需要根据实际的养殖情况,保证同一批断奶的仔猪全部进入,避免出现日龄不同的仔猪在一起饲养的情况。采取这样的饲养方式,能够有效的降低保育猪感染疾病的概率,对于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保证分群的合理性。在断奶后的仔猪进入保育圈舍前,需要根据其性别、日龄以及体重等进行分群。如果有感染疾病的仔猪,需要对其进行隔离饲养,采取针对性的饲养措施。只有保证仔猪分群的合理性,才能有效的避免传染性疾病在仔猪之间传播,使其尽快适应保育圈舍的新环境,环节因更换圈舍产生的紧张情绪。第三,及时淘汰病弱仔猪。在同一批断奶仔猪中,如果一些仔猪感染疾病,并且出现体质不佳的情况,对于这些仔猪,应立即采取淘汰措施,避免对其他仔猪的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需要随时留意仔猪的身体状态,及时淘汰病弱仔猪。第四,采取强化管理措施。在仔猪断奶半个月以内,需要保证其所在的养殖环境与原来一致,避免随意更滑饲料,应对饲养环境与饲料进行逐步的调整,使仔猪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环境。由于仔猪断奶后的营养来源发生变化,消化能力会减弱,因此,在断奶后7~10天内,应继续对其饲喂乳猪饲料,再逐渐增加断奶仔猪饲料。在饲喂的过程中,需要对饲料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并保证饮水清洁,避免断奶仔猪出现不适。
想要在保育阶段为仔猪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必须对圈舍环境进行严格的控制:第一,合理控制温度。在断奶仔猪进入保育圈舍后,应保证圈舍内的温度适宜。一般情况下,保育圈舍的温度应控制在28~30℃之间,并且每隔一周下调1~2℃,最终保持在22~24℃之间。因此,在冬春季节,由于天气寒冷,需要为保育圈舍增加热源,避免因温度过低使断奶仔猪出现应激反应,减少仔猪疾病的发生。第二,严格控制养殖密度。为了保证断奶仔猪的健康生长,必须保持合适的养殖密度。一般情况下,每头断奶仔猪都需要0.3~0.4m2的活动空间。如果活动空间不足,就会影响圈舍的空气质量,同时会出现仔猪打架的现象,增加感染疾病的概率。第三,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由于圈舍时一个密闭的空间,容易引起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以及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的堆积,使致病菌的含量增加,会对仔猪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经常通风换气。在气温较低的冬春季节,通风换气需要在每天温度最高的时间段进行,及时将圈舍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排出。第四,合理控制湿度。为了保证保育圈舍内的湿度适合仔猪生长,需要在做好圈舍清洁工作的同时用清水冲洗圈舍,并合理的控制冲洗次数,将保育圈舍的湿度控制在55~65%之间,如果圈舍的湿度超过70%,需要使用石灰吸收水分。第五,做好清洁与消毒工作。为了保证圈舍的清洁,避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必须定期对圈舍进行全面的清洁与消毒,清除环境中的致病菌。一般情况下,每3~4d对圈舍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消毒前需要对圈舍进行彻底的清理,清除猪粪、食物残渣以及灰尘,再使用高效低毒广谱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并注意定期更换消毒剂的种类,防止致病菌产生耐药性。
由于断奶后的仔猪自身的抵抗力较差,大部分器官的功能还未完全发育,因此其感染疾病的概率较高,需要采取必要的保健与免疫措施。在仔猪保育阶段,腹泻类疾病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免疫接种、改变饲料以及致病原菌侵袭菌等。为了避免仔猪感染这类疾病,必须在饲养管理工作中采取针对性的保健与免疫措施,严格按照当地动物部门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在免疫接种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免疫接种要求,保证免疫接种效果,有效的提高断奶仔猪的身体免疫力。此外,还要做好保育圈舍的预防性驱虫工作,在完成驱虫工作后,需要及时收集粪便,并对其采取堆积发酵的处理措施,防止疾病通过这些途径传播。
综上所述,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对于保育阶段的仔猪,需要对其进行妥善的饲养管理,使保育饲养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在仔猪保育阶段采取科学合理的饲养技术与管理措施,保证保育仔猪的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