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娜姆
(九龙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四川甘孜 626200)
猪回肠炎,也称增生性出血性肠炎、增生性肠炎以及猪肠腺瘤病,主要对3~20周龄的育肥猪、保育猪进行感染,将对猪的生长速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猪场经济效益。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该病症的预防,即需要能够做好该病症的控制治疗工作。
一般来说,该病症急性病例较为少见,主要发生于4~12月龄的后备母猪以及4~5月龄的育肥猪,临床上将表现出贫血以及急性出血。病症发生突然,体温有可能升高,出血样下痢,如果病程较长,将排出黑色如柏油状粪便,之后逐渐转为黄色稀粪,腹部膨大明显,死亡率一般在5%左右。后备母猪、仔猪如果经过长途运输,则将呈现出急性发病情况。在营养不良状态下,猪的病程最短为1h、最长为几天,在粪便当中具有大量的血液以及血丝,皮肤苍白,如果生长育肥猪日常保健较好,其受到该病症影响的几率为20%。部分猪则可能仅仅在皮肤苍白、且没有在粪便上表现异常的情况下即死亡。怀孕猪在症状出现的6d内,则将发生流产,即使没有死亡,也可能会因此丧失繁殖能力。
这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较多发生在6~20周龄的生长育肥猪当中。对于该类型病症来说,在临床中的表现主要由两种,首先即表现出严重的腹泻,其次即猪增重减缓,与同期正常猪相比在体重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严重时在猪群中将具有较高比例的僵猪。在同一猪群中,可以同时见到增重减少、腹泻的猪,但不一定同时发生在同一头猪身上,发病率在50%以内,管理良好的猪群中被感染、出现临床症状的猪比例在10~15%之间。开始阶段,猪将排出棕黄色松软粪便,采食量表现正常,但是在生长方面将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在病程发展后,将表现出食欲废绝以及减退情况,体温在39~40℃之间,消瘦贫血,粪便呈现出水泥样灰色以及煤焦油状黑色,软稀糊状或水样。如发生轻微回肠炎腹泻,症状相对不是很明显,仅仅有少数猪粪变软呈现为糊状,病猪弓背、消瘦,在生长发育方面受阻,增重较轻但不会死亡。大部分猪在患病后不会出现并发性慢性病例,在表现出症状后,在4~10周以内开始恢复,食欲恢复正常,生长恢复到正常水平。
在猪养殖过程当中,要始终坚持自繁自养,尽可能从外地引入种猪,如果确实需要引入,则需要在引入后进行1个月的观察,在隔离中将利高霉素、泰妙霉素等添加在饲料当中,一般按此方式饲喂7~10d即可。要以全进全出的方式饲养,将处于不同阶段的猪在不同单元中饲养,并在猪出栏后彻底进行清扫,在干燥后,使用0.2%烧碱进行浸泡阿消毒处理,在新猪群引入前,需要空舍7d,以此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情况。每周需要使用碘制剂进行消毒,在猪舍门口做好消毒池的设立,对消毒药进行定期更换,做好靴子的消毒清洁处理。要加强粪便管理,在每一批猪转群、出栏后,对角落当中存在的粪便污垢进行细致的清扫,之后进行消毒处理。对于该病症来说,母猪粪便是主要的病症传播来源,在哺乳中,需要对母猪粪便进行及时的清除,积极做好早期隔离断奶工作,通过这部分方式最大程度减少仔猪同母猪粪便间的接触。在饲养股从而航当中,要保证猪舍的干燥、清洁,具有良好的通风性,做好污水同粪便的清除,做好灭鼠工作。要对饲养密度进行合理控制,尽可能减少转群、混群等应激因素,在具有较大应激时,需要将进行脉冲投药处理。要对猪进行全价饲料的饲喂,避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做好饲量结构的把握,如猪场条件允许,可以对青绿饲料进行适量的饲喂,以此对饲料当中的粗纤维含量进行增加,做好饲粮中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含量的控制,这部分方式在应用中,则能够对肠道当中病原体的增殖进行有效的降低,降低回肠炎发生几率。
在现今回肠炎控制当中,使用敏感药物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在现今治疗中发现,林可氨类、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应用具有较好的效果。而在饲料当中使用添加剂,如益生菌以及重金属等,则在病症治疗中不具有作用。该病症较多发生在不同应激情况当中,在转栏、运输、换料当中,可以在饲料中进行利高霉素、金霉素以及泰妙菌素等药物的添加,能够对病症发生起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同时,也能够对细菌感染增加的死亡率、发病率进行有效控制。
对于已经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猪,以及同病猪具有接触的猪,需要及时进行用药治疗。在药量方面要加强控制,避免用量过小无法体现出效果,如果猪发病严重,则需要对其进行隔离治疗处理。敏感类药物,可以在水中、饲料当中加入药物,也可以进行肌肉注射。而无论最终使用的是哪种给药方法,则需要坚持使用14d。而对于少数贫血、机体瘦弱且具有较少采食量的猪,则可以按照2.5~3ml/头的用量注射牲血素,以及按照4-5mL/头的用量注射复合维生素B,这对于猪的恢复健康、食欲增加以及生长发育促进都具有较好的作用。
猪回肠炎是猪养殖过程当中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在病症发生后,将对猪的正常生长产生非常大的危害。在实际养殖中,即需要能够对该病症的特点与危害做好把握,做好日常治疗控制工作,保证养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