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467000)邹巧玲 孙亚丹 肖雪青
近年来,受饮食习惯改变的影响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妊娠期妇女因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导致不同程度的高血糖,不利于母婴结局[1]。许多孕妇对于妊娠期糖尿病了解不深,担心药物影响胎儿,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负担,需要护理配合改善孕妇心理状态,提高其对于治疗及护理的配合度。现就持续关爱式健康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效果进行研究报道。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 0 1 8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乱数表法分组,对照组35例,进行一般护理,试验组35例,进行持续关爱式护理,其中试验组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37岁,平均(30.15±4.34)岁;对照组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38岁,平均(30.19±4.28)岁,两组资料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持续关爱式健康教育:①成立教育小组。由主治医师、护士长带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教育小组,对糖尿病相关事宜作出分析决策,提供专业指导;②入院护理。同患者及家属介绍小组情况,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亲切耐心的同患者交谈,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并完成对患者身心状况评估,并作出饮食指导,制定适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食用的合理膳食;③院中护理。针对患者紧张焦虑心态作出指导,配合放松训练缓解紧绷心态,并引导患者做血糖监测,了解妊娠期糖尿病自我用药及面对低血糖的处理方式;④出院指导。出院前保证患者及家属熟练掌握糖尿病用药用量,并与患者保持联系,随访至产后1周。
1.3 观察指标 针对患者出现的焦虑情绪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记录两组的妊娠结局。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数据做统计学处理分析,以百分比、均数标准差分别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在P<0.05时两组数据有差异。
2.1 两组的SAS评分 护理前,试验组SAS评分(55.36±4.39)分,对照组SAS评分(55.44±4.3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SAS评分(46.47±4.09)分,对照组SAS评分(50.73±4.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的妊娠结局比较 试验组出现剖宫产(9例)、产后出血(4例)及妊娠期高血压(5例),对照组出现剖宫产(14例)、产后出血(11例)及妊娠期高血压(13例),前者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前,临床上针对妊娠期糖尿病主要治疗手段以控制血糖水平为主,通过注射胰岛素、口服降血糖药物降低血糖水平,但是患者及家属担心药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负面情绪严重,不利于妊娠结局[2]。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予以持续关爱性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增加自我护理能力,其作为一种近年来兴起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教育方式,通过成立教育小组,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后,实施整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关爱方案,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积极改善病情,帮助患者顺利生产。将持续关爱式健康教育应用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更明显,患者的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等不良妊娠结局更低(P<0.05)。持续关爱性健康教育注重关注患者的切身感受,尽量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使患者感受到关爱,做情绪调整、血糖控制及饮食管理的护理内容,从患者的内心出发,分阶段做教育工作,使患者掌握自身糖尿病管理技巧,控制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配合度,控制血糖水平,从而促进良好的妊娠结局。
综上所述,持续关爱式健康教育减轻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负面情绪,有利于良好的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