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生,张元广,周葆华,赵 宽,李 明
(安庆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教育部于2019年4月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2021年,建设10 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 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创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高校在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必然选择,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本为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1-2]。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重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本文立足于安庆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梳理相关建设成果,基于“双万计划”实施背景和要求,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具体实际,探索地方性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和举措,以期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明显特色和品牌优势的一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突出应用,服务本地”的原则,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立足点,以环境保护应用性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与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环境科学专业成立于1999年,是安庆师范大学开办的第一个非师范类专业。2008年获批安徽省特色专业,2009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环境化学二级硕士点,2017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获批皖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2019年被省教育厅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围绕皖西南生物多样性、水环境保护、石油化工等领域,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深化教学改革,逐渐形成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近年来,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级重大、重点等教研项目12项,社会服务项目300余项;学生获批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9项,获“挑战杯”竞赛创新金奖和一等奖各1项,教育部节能减排竞赛一等奖2项,联合国绿色未来奖1项。
一流本科教育必须避免同质化的培养模式,重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优化。专业在制定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照《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形成“低年级以通识教育和大类培养为主、高年级以专业培养为主、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修订思路,构建了以“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为目标的环境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版),建立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模块化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将环境科学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代替原有课程实验,避免实验内容交叉重复;新增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和场地调查与评估等应用型课程,既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又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总学分由180压缩至16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分别为30.6%、66.9%和2.5%,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6.25%,各模块有机衔接、比例协调,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积极引导教师不忘初心,回归有温度的教学。坚持“一流课程”目标导向,按照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要求,建立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修订教学大纲,积极开展教学基本资料建设、教材建设。建立课程负责制(核心课程副教授以上教师负责)、课程AB制(1门课2位教师主讲)及小班制授课等制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情景式和项目化的教学方法改革,利用慕课、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资源服务课程教学。近年来,出版教材3本,教辅书籍和实验指导书12本;建设省级精品课程或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获批省级MOOC项目2项,省级教研项目年均超过1项。
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提倡通过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的融通来消除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的分离、科研与教学的分离。专业倡导“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教学,坚持科研育人和教学学术的有机统一。积极建设优秀教师团队,借助学校“天柱学者计划”等,培养和造就区域内有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优秀教师团队(专业现有省级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各1人,安徽省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努力打造高水平本科实验教学平台,抢抓国家“长江大保护”和安徽省“水清岸绿产业优”重大战略机遇,申报省、厅级重点实验室。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结合本科生导师制与实验室开放制度,大力提倡本科生进入科研实验室、科研团队和科研项目,鼓励在校生申请大学生科研课题。近3年获批大学生国家级、省级创新训练项目10余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6篇。
产教融合强调通过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是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目标和路径,是推进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对于一流本科教育极为重要。专业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构建“产学一体、培养联动”的实践教学组织体系和“实践平台共建、教学计划共商、实践过程共管”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3]。深入推进校市合作,与中石化安庆分公司、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院、安庆供水集团等16家单位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基地联盟型发展,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和高度协同管理模式。联合安庆市高新区,探索建立环保新材料产业学院,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推进产教融合,将产业前沿需求融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充分吸收专业技术骨干、优秀管理者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设置,精准对接行业产业等实务部门对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新要求。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高。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必须有与之对应的保障机制,以确保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目标的实现和保持,以及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达到和稳定[4]。专业积极推进“四位一体”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是质量标准体系。确定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志、讲稿、教案等课堂“五有”教学规范,制定专业教学和实践环节质量标准、专业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等。二是质量监控体系。制定教研室听课、教学检查、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师教学评价、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开展学期初、期中、期末“三段式”教风、学风、考风检查,以及同行听课、学风巡查等随机教学检查,实施教师评学、学生评教、专业满意度评价等教学“三评”工作。三是质量评估体系。积极开展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及专业认证,推进评估制度化和常态化。四是质量反馈体系。建立并完善及时向师生反馈问题的教学质量信息公开制度、推荐评先评优的教学激励制度、师德师风一票否决的教学约束制度、教师结对帮扶的持续改进制度。
近年来,安庆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遵循科学育人,以一流本科教育为导向,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构建了地方应用型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鲜明、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培养,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开放式办学力度等,积极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带动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