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艳平,黄 莉,郭锦晨
(1.宿州市萧县石林乡卫生院,安徽宿州235252; 2.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 230038)
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以入睡困难、时常觉醒、睡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睡、晨醒过早、睡眠时间不足为表现的一种病症[1]。中医早在《灵枢·邪客》中已有记载,称为“目不寐”“不得眠”“不得卧”,在《难经·四十六难》中始称“不寐”。在竞争激烈、社会节奏加快的今天,失眠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国内研究资料显示,成年人失眠发病率为5%~45%,老年人失眠率更高,50岁以上失眠者占总失眠人数的40%,60~90岁境遇性失眠或慢性失眠高达90%[2],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西医治疗主要运用苯二氮类及非苯二氮类催眠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常引起共济失调、意识模糊、反常运动、幻觉、呼吸抑制以及肌肉无力等不良反应,且容易造成患者依赖[3]。中医药通过整体调节、辨证论治,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王任之乃新安王氏医学第5代传人,自幼师从伯父王仲奇。王老从医50余载,学识广博、经验丰富,临床治疗各科疑难杂症疗效确切[4]。王老治疗失眠有自己独特的辨治经验,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以肝失疏泄、心失所养为主,善于运用疏肝宁心安神之法治疗失眠,治验颇丰,疗效显著。
历代医家认为失眠以七情内伤为主要病因,其涉及的脏腑包括心、脾、肝、胆、肾,其病机总属营卫失和,阴阳失调,或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5]。正如《灵枢·邪客》所云:“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人的精神情志、意识思维活动,主要是由心统摄,故称为“心神”。睡眠作为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是心神的体现,故正常的睡眠有赖于心神的功能正常,心神宁则人能安寐;若心神不宁则阳不入阴、阴不敛阳、神不守舍而致不寐,由此可见失眠的病位主要在心。故“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灵枢·本神》),“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景岳全书·不寐》)。肝主疏泄与藏血,故肝可以调畅气机与情志,亦可促进脾胃的运化和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肝藏血可以养神安魂,魂乃神之变,魂发于心而受于肝,其活动“随神往来”,并以肝为居,以肝血为依托,故“肝藏血,血舍魂”(《灵枢·本神》)。在五行中,心属火,肝属木,系母子关系;在功能上,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情志、意识思维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不可分。今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疏泄不畅,气滞血瘀,木火相乘,心阴耗伤,血不养心,神志失藏,故失眠作矣。王老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认为失眠与心和肝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多因肝失疏泄、心失所养所致。正如《辨证录·不寐门》说:“气郁既久,则肝气不舒,则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则木中之血,上不润于心,则不寐。”
失眠多因心、肝失调所致,《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皆生于气”,当情志抑郁,气机阻滞,郁于肝胆,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时,则气血失和,神魂飞扬,夜不得寐;母病及子,则肝心同郁,心神不宁,起卧失常。《血证论·卧寐》云:“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若阳浮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其证并不烦躁,清醒而不得寐,宜敛其阳魂,使入于肝。”《圣惠方》认为“胆虚不眠”为“五脏虚邪干淫于心”,强调心疾在失眠中的地位,列出益气宁神之剂。《济生方》阐明“思虑过制,耗伤心血”及“惊忧思虑,气结成痰,留蓄心包”之理,出养心宁神、化痰镇静之法[6]。王老在前人的基础上撷取精华,总结出疏肝宁心安神大法,根据病因病机特点,以潜镇介类、养心安神之品为主,潜镇介类常用龙齿、磁石、牡蛎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龙骨、牡蛎之善于敛戢肝火,肝气者同用,则肝火肝气自不夹心火上炎,以扰乱神经也”。养心安神多用茯神、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等,《别录》谓“茯神平,其气味与性应是茯苓一体,茯苓入脾肾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五味子味酸、性甘温,归肺、心、肾经,药理实验表明,五味子不论是水提取物、醇提取物或醚提取物部分,均有显著的催眠效果[7]。除此之外,王老临床喜用对药酸枣仁、合欢花疏肝宁心以安神,并佐以小麦、大枣补养心气。酸枣仁,性平味甘、酸,归心、肝、胆经,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等功效,酸枣仁可减少小鼠自发活动,起镇静作用,可延长大鼠慢波睡眠深睡时间,增加深睡发作频率,起催眠作用[8]。合欢花,性味甘平,入心、肝经,具有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谓合欢花“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得所欲”。小麦性味甘微寒,入心脾肾三经,功能益肾养心安神。大枣入脾胃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功,《名医别录》谓“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临证时随症加减,若痰热盛者,加石菖蒲、天竺黄、竹茹清热化痰宁心。石菖蒲归心、胃经,善治痰浊蒙蔽心窍,《重庆堂随笔》谓“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解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滋养药用之,借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天竺黄性寒,功擅清热化痰,凉心定惊,《本草汇言》谓“竹黄性缓,清空解热,而更有定惊安神之妙”。心脾两虚者,加茯苓、红枣、甘草健脾养心安神。茯苓性平味甘淡,功可健脾渗湿,尚能宁心安神,《本草衍义》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心神不交者,多用远志交通心肾,本品辛开苦泄,微温通散,入心、肺、肾经,助心阳,益心气,使肾气上交于心而安神益智。营卫失调者,加用桂枝、白芍、麻黄、防风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一谓“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二者合用相辅相成,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案1:周某,女,36岁,夜难安寐6年。刻诊:夜难安寐、多梦,心慌胸闷,时欲太息,神烦善怒,无故欲哭,伴头脑昏痛,全身肢体痛楚,手足发麻,或冷或热,舌苔薄白,脉濡弦。王老认为此乃肝气郁结,耗伤阴血,血不养心,神志失藏所致,遂以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之法。处方:酸枣仁18 g,合欢花15 g,制磁石 18 g,柏子仁 10 g,玉竹 10 g,煅龙齿12 g,北五味子 3 g,茯神 12 g,甘草 9 g,炙远志肉6 g,夜交藤 30 g,小麦 30 g,甘松 6 g,红枣 10 个。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2次服用。二诊诸症仿佛,原方减柏子仁、玉竹、北五味子,加川郁金6 g,石菖蒲3 g,丹参10 g。3剂,水煎分服。三诊惟寐欠安,仍多梦,头痛胸闷好转,仍心慌,舌苔薄白,脉濡弦。守原方加减:酸枣仁18 g,合欢花15 g,制磁石 20 g,丹参 10 g,珍珠母 24 g,炙甘草 9 g,煅龙齿 12 g,生牡蛎 24 g,小麦 30 g,茯神 12 g,佛手柑 3 g,炙远志肉 6 g,夜交藤 30 g,甘草 6 g,红枣10个。10剂,水煎分服。后多次随诊,均在前方基础上随症加减,脾虚者,加茯苓、黄芪;痰热者,加天竺黄、竹茹;营卫失调者,加桂枝、白芍。两月后,夜能入寐,虽仍多梦,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案2:赵某,女,50岁,夜难安寐2月余。刻诊:夜难安寐,头晕心慌,胸闷气短,伴筋惕肉瞤,肢指发麻,舌苔薄白,脉细弦。王老认为此乃血虚肝郁,心神失养所致,遂以疏肝宁心、养血安神为治。方药:酸枣仁18 g,合欢花15 g,制磁石20 g,煅龙齿12 g,玉竹10 g,北五味子 3 g,茯神12 g,炙远志肉 6 g,夜交藤 30 g,小麦 30 g,甘松 6 g,丹参 10 g,佛手柑 3 g,炒知母 6 g。5 剂,水煎服,日 1剂,早晚分 2次服用。二诊夜寐仍不安,筋惕肉瞤,肢指发麻较前好转,近几日于黎明平旦之际,自觉毛孔发热,旋即汗出,口干乏味,全身乏力,腰俞痛楚,舌苔薄白,脉细弦。原方减丹参、佛手柑、小麦,加桂枝4.5 g,炒白芍6 g,麻黄根3 g,浮小麦15 g。5剂,水煎分服。后多次随诊,均在前方基础上随症加减,鼻塞不通者加辛夷,乏力甚者加黄芪,腰痛甚者加杜仲等。数月后夜寐能安,各项症状均明显改善。
新安王氏医学源远流长,学术特点鲜明,理论内涵丰富,注重中医文化传承,秉承心法家风,临床以顾护脾肾、疏肝理气,善用参芪培元固本、善调阴阳气血为主要特色,遣方用药更是以圆机活法、机动轻灵见长。不寐的基本病机是阴阳不能相交,此为总纲,治疗时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使全身阴阳恢复正常。新安医家王任之辨证明理,临证以“辨病为经、辨证为纬、气血为纲”,遣方用药博采众家之长,既效法前人经验,又有别于古代前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辨治体系,在失眠的治疗中多从心、肝入手,重疏肝、宁心,方以潜镇介类、养心安神之品为主,善用对药酸枣仁、合欢花疏肝宁心以安神,并佐以小麦、大枣补养心气,颇具特色,丰富和发展了失眠的诊疗思路,为后世学者临证学习提供了典型的示范作用,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解决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