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阳, 孙敬华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等问题。[1]。文章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建设为例,探讨之。
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大部分依托于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校外实训的开展面临诸多困难,主要原因包括:①学生数量多,校外实训需要协调餐饮、住宿、用车、对接等各项事宜,工作繁琐、复杂,组织起来较为困难;②大批量的学生集体外出实训,安全隐患增加,这也使得高校在实际操作时存在谨慎心理;③从企业角度看,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企业自身生存、安全等压力较大,他们更倾向于聘用正式工人。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数量有限,现有的实训基地工位不足,很多实训基地投入不足,设备和技术落后于实际生产;教学型设备多,生产型设备少,职场环境和企业文化弱。“双师型”教师数量有限,每学期的实训教学课时数量少,学生实训课程的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动手操作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实践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2]
(1) 德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在德国,约有75%的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采用校企共建的方式。在资金方面,学校和企业可按一定比例出资,每年学校会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参加实训,在实训过程中,企业必须予以积极配合。另外,如果学生在实训期间表现良好,企业可以选拔优秀人才加入到企业的建设中。德国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不仅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必须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与此同时,企业也会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经济、税收、声誉等方面的多重收益。通过“双元制”,学生既能够接受专业理论教学,又可以去企业进行锻炼,将知识与技能紧密融合。
(2)美国校办工厂与“合作教育”模式。校办工厂也即生产型实训基地,它是美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通过让学生参与产品的生产或服务,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有机结合。学生可以在企业真实环境下从事生产活动,进而有效提高动手实操能力。该模式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一线的企业生产环境,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
(3)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这种模式对其职业教育的贡献尤为显著。教学工厂的主要办学理念为:将学校的教学环境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并在学校管理中引进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学习各种技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学校不仅可以得到企业的资金资助,也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先进生产设备作为教学的硬件设施,教学工厂模式有效推动了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
对国外经验应认真研究,取其精华,拓宽基地建设的思路,创建新模式。
职业教育兼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于实训课程的有效补充。学校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这一平台,坚持产学研结合,教学做一体的理念,将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的优势,不断完善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针对目前高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经费有限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多元主体共建,资源共享。学校在自筹资金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要综合采用多种方式,多方联动,吸引企业、机构、政府等参与建设,构建多元化的投资建设模式,不断吸引企业注资投入,逐步形成校企多方合作共建的模式,不断推进实训基地的整合,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发展,由验证实验向生产实训发展,建设具有真实或仿真氛围的实训基地。通过引入式、融入式,打造“厂中校”“校中厂”,实现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生产化,管理企业化。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对口企业的需求,建立符合企业标准的生产经营环境,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3]
为尽可能地避免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与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出现“两张皮”的现象,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课程的开设方面,要以企业的岗位技能为目标,坚持能力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在课程设计和实训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要紧跟行业企业需求,围绕工艺流程,生产流程,实务流程,技术模块等方面开展教学与指导,使学生既能够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可以掌握生产一线基本的操作技能。通过以目标为导向,为技能培养为核心,培养出一大批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机制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根据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实训基地在管理方面应结合实际需要不断改革创新,通过校企共建共管共用,使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进而实现实训基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通过实训中心管理通用,分院系(部)管理专用的方式,有效满足校内不同主体的需求,例如实训中心、教学部门,最大程度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与功能,更好地推动实训管理、建设与教学。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为了达成其使命,在管理过程中凝练出来的组织成员行动与价值观核心理念,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文化的宣传与浸染。通过布置具有企业文化或职业氛围的标牌,或体现实训内容要求,或体现职业特点,或体现行业职业精神,或体现现代企业理念。另外,所有实训室都将《实验实训室简介》《实训项目简介》《学生实验(实训)守则》《实验(实训)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员(指导教师)岗位职责》、主要实训项目“操作流程图”上墙,以体现实训基地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实训基地的职业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通过现场实训受到职业熏陶,对日后适应工作岗位及职业道德的形成有着良好的影响。
实践教学是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与提升的落脚点,在实践教学系统化设计中,应做到以下5点,即“一符合,二递进,三衔接,四层次,五保证”。其中,“一符合”是指实训课程的教学应当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二递进”要求实训教学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专项到综合的步骤,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循序渐进来开展;“三衔接”要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衔接、生产实训与专项技能认证衔接,顶岗实习与就业衔接;“四层次”包括:点、线、面、体4个方面,其中,“点”是指基本技能,“线”意为专项技能,“面”指的是职业能力,“体”,指职业综合素质,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以专项技能提升为重点,通过点、线、面、体四个层次的系统化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最后,在实践教学中应做到“五保证”,包括师资条件,师资条件,实践条件,实践项目管理制度,监控评价5个方面的保障。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建设则包括设施设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考核标准建设等方面的统筹推进。
结合国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先进经验,我国的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拓宽建设主体,尝试多元化的实训基地建设投资模式,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训课程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从而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实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