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451100)孙建军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临床极为常见的原发性心脏病,而心律失常是DCM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参松养心胶囊属中成药制剂,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功效,是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但目前关于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DCM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报道尚少,此次研究以112例DCM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12例DCM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两组,各5 6 例,A 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57~78岁,平均年龄(66.59±5.32)岁。B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56~79岁,平均年龄(66.71±5.51)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已获得院伦理委员会许可。
1.2 治疗方法 两组入组后均给予利尿、扩张血管等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上海信宜九福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1021872)治疗:200mg/次,每天2次,两周后调整用量为100mg/次,每天2次。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103032):每次3粒,每天3次。连续用药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心悸、气短、胸闷)改善情况;检测两组治疗前后24h 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值(rMSSD)等心律变异性参数;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分析数据,定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定性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B组患者治疗后心悸发生率7.14%、气短发生率3.57%、胸闷发生率5.35%均低于A组的21.43%、17.86%、21.43%,差异显著(P<0.05)。
2.2 心率变异性参数水平对比 B 组患者治疗后SDNN(118.27±16.54)、rMSSD(95.71±7.85)等心率变异性参数水平均高于A组(96.43±16.29)、(85.98±7.48)(P<0.05)。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A组有1例患者出现口干,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3.57%,B组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1例患者出现失眠多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9,P=0.647)。
心律失常是DCM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会导致DCM患者病情加重,心功能恶化,如不及时控制还可诱发猝死,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因此,积极的抗心率失常治疗是十分必要的。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其同时具备α、β肾上腺素受体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延长心肌组织动作电位,消除折返激动。但仍有研究指出部分DCM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后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传统中医中并无与DCM相关的疾病记载,而现代中医依据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将其归于心胀”、“心痹”、“心水”等范畴,认为该病的发生元气亏虚、元阳不足、邪毒乘虚而入有关,其病位在心,但与其余四脏功能失调也存在密切联系,临床治疗主张以补气温阳、调节脏腑、扶正驱邪为主[1],参松养心胶囊是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之功效[2]。
此次研究探讨了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DCM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联合用药治疗的B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比例明显高于仅接受胺碘酮治疗的A组,且B组患者治疗后SDNN、rMSSD等心率变异性参数水平均高于A组,这表明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改善DCM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抑制心率失常发生,这可能与参松养心胶囊具有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和局部血液微循环的作用有关。
综上,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DCM合并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