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462400)刘红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0月我院早期胆囊癌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4例。对照组女23例,男21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58.46±5.11)岁,临床分期:Ⅰ期18例,Ⅱ期26例。观察组女24例,男20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59.15±4.77)岁,临床分期:Ⅰ期19例,Ⅱ期25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且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①观察组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身麻醉,患者均取仰卧位,主操作孔选择于剑突下方(1cm左右)作一个长度约10mm的切口,将Trocar插入,于腋前线、肋缘下方(1cm左右)作切口(5mm左右),再于锁骨中线、肋缘下方(1cm左右)作切口(5mm左右),均为副操作孔,插入Trocar,组建气腹,充分暴露术野,在腹腔镜辅助下探查胆囊具体情况,若术中发现胆囊粘连腹腔内其他脏器,则应给予钝性分离,将浆肌层采用电凝钩切开,使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充分显露,分离胆囊周围组织,操作时应注意防止胆总管灼伤,采用钛夹钳于距离胆总管大约3~5mm处夹闭胆囊管,探查、明确胆囊动脉位置,并将其切断,提起胆囊颈部,缓慢切开胆囊,处理渗血(电凝),明确腹腔内是否伴有活动性出血现象,若存在,则给予止血处理,于标本袋内放置胆囊,完成手术操作后消除气腹。
②对照组采取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患者体位、麻醉方法同观察组,于右肋缘下方作一个斜状切口,切除胆囊、胆囊床范围内肝脏组织,清扫相关位置淋巴结,确保术后腹膜内不存在瘤化现象。两组均于术后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措施。
1.3 观察指标 手术情况;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5.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情况及住院天数 观察组术中失血量(31.22±7.35)ml较对照组(60.87±8.82)ml少,手术用时(33.49±8.10)min、住院天数(3.48±1.29)d较对照组(58.04±9.36)min、(6.75±1.54)d短(P<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胆瘘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55%,对照组胆瘘、腹腔感染各3例,肺部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062,P=0.044)。
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是临床常用术式,可彻底切除肿瘤病灶,控制病情进展,临床认可度较高。但该术式手术操作区域较大,导致创伤范围明显扩大,极易增加术中失血量,还可能引起术后腹腔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影响术后康复效果。相关研究表明,早期胆囊癌患者应用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治疗,其远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异,预后情况相当[1]。本研究针对早期胆囊癌患者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数据显示,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用时、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可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显著优化手术情况,加快术后康复进程。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临床胆囊系统疾病的主流术式,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观察清晰等特点,术中操作均于腹腔镜辅助下完成,可显著提高手术视野清晰度及操作精准度,有利于准确、彻底切除胆囊,且其切口较小,可明显缩小创伤范围,有助于减少术中失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为术后快速康复提供良好基础[2]。本研究数据还表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需注意的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术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若操作流程不熟练,术中极易穿破胆囊壁,造成胆漏等不良现象,还可能导致肿瘤细胞扩散[3]。因此,临床在实际应用中需保障术者临床经验丰富、操作技能熟练,以进一步保证手术安全性。
综上,早期胆囊癌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可显著优化手术情况,加快术后恢复,还可明显减轻应激反应,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