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527200)黎永华 陈嫦 李光宇 庞福梅 彭锡其
在临床中,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具备较高的病死率,且再出血的几率较高,临床治疗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当前急诊内镜属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效果良好,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急诊内镜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生命体征不稳、资料不全、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以及未签署同意书的患者等。男性患者为45例,女性患者为35例,年龄在33~69岁,病程为2~15年。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但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采用药物与急诊内镜治疗方法,初次出血的患者及时静脉注射生长抑素,输液速度为250g/h,并根据常规标准进行补液、抑酸、药物止血,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不再继续出血时,则表示可以进行硬化治疗与内镜下套。对于并非初次出血的患者,应及时采用急诊内镜套扎以及硬化治疗技术治疗[1]。
在急诊内镜治疗过程中,患者术前应禁食6~8小时,且期间采用黏膜注射针、电子胃镜以及聚桂醇注射液等治疗工具。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利用聚桂醇硬化处理患者胃底静脉曲张,在静脉旁采用多点注射方法,保证角度小于30度,且每个点的硬化剂注射量保持在1~5ml,总体的硬化剂注射量不得超过30ml[2]。在完成手术后,医护人员应及时观察患者的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安装套扎器,再次入镜。二是继续观察患者胃底的静脉活动出血情况,套扎出血部位的胃底静脉。三是当没有观察到患者活动性出血问题时,则应利用套扎器再次套扎出血部位的胃底静脉,保持1~3环。四是完成套扎工作后,应继续保持观察患者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情况,并套扎食管与胃交界处上缘0.5~1.0cm,每根静脉曲张的邻近套扎点应保持为2~3cm,且每条静脉曲张应把持1~3次的套扎频率,每次套扎环数为6~12环,采用螺旋式套扎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套扎过程中,门齿30cm以下的部位不能套扎,当完成所有的套扎程序后,若发现静脉曲张并未出现活动出血问题,则应停止套扎。五是完成手术后应保持禁食禁水,并在手术后3天为患者静脉泵入生长抑素,之后口服泮托拉唑药物[3]。六是在术后1~7天内患者应进食流质食物,7天之后可以进食少量的软食,并避免负重,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后,应观察实际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治疗总有效率、静脉曲张总消失率、并发症发生几率以及早远期在出血率等[4]。其中疗效的判定标准为:无效为患者的静脉曲张情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无法控制活动出血问题;有效是患者静脉曲张呈直线型;显效是患者的静脉曲张问题消失。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利用SPSS21.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采用t检验方法,当P<0.05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早期再出血的几率为3.8%,远期再出血率为6.3%,静脉曲张消失的几率为88.8%,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为12.5%,获得了预期的治疗效果。在不良反应中,2例患者出现低热反应,在常规治疗后得到缓解,3例患者咽部出现不适症状,在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4例患者出现恶心症状以及1例患者出现心悸症状,在治疗后也得到缓解。
当前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方面最为常用的方法是急诊内镜下套扎,操作流程较为简单,且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低,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当前我国医学研究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效果,降低静脉曲张的出血几率,应加大对急诊内镜的研究力度,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5]。
在采用急诊内镜治疗方法时,医护人员应选择合理的时机,内镜属于微侵入式的诊断方法,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方法中属于十分关键的标准。相关调查显示,在诊断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方面,胶囊内镜的敏感度较高,且相较胃镜检查方法,胶囊内镜的耐受性更为良好,但其无法准确评估静脉曲张的大小、红色征以及存在情况。在采用内镜检查基础上,综合采用超声内镜方法,可以保证血液动力学信息与更多解剖信息的准确性,比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量改变以及解剖结构等。但超声内镜操作流程较为复杂,为治疗带来了更大难度,因此在基层医院无法得到全面推广。对此,超声内镜主要用于筛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严重程度等情况,在初期诊断肝硬化患者时可以采用此种方法,患者需要每两年进行一次的胃镜筛查。在检查期间,若发现患者静脉曲张存在出血的风险时,为了提高静脉曲张的消失率,保证治疗的安全性,早期便应采用内镜套扎方法。对于肝硬化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应尽量在12小时内采用内镜检查方法,但当前我国多数医院在开放急诊内镜方面的时间较短,一般建议在出血12~24小时内便应进行胃镜检查,以有效降低肝硬化患者的病死率。
相关研究指出,在初次采用内镜治疗方法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采用氢气凝固与硬化剂治疗方法,随访1、3年静脉曲张的复发率与再出血率较低。对此,在初次采用内镜治疗方法后,在2~4周内还应继续采用组织胶注射治疗、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以及套扎术等方法,直至静脉曲张基本消失。同时,在静脉曲张消失后,患者还应在6~12个月内继续采用内镜检查方法,以便及时观察复发情况[6]。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在采用内镜治疗方法时还应进行综合选择,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无论程度或是否存在出血风险,均可以采用内镜治疗方法。期间应准确判断静脉曲张的出血情况,以便为此后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指导依据。相较内镜硬化方法,胃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在降低静脉曲张再出血率方面效果良好,且病人的预后效果更好。而二级预防患者,应采用非选择性p受体阻滞剂,以获得更为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效果,降低再出血的发生几率。除此之外,急诊内镜在治疗并发症方面也具备十分明显的效果,胸骨后疼痛、食管溃疡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均属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的常见并发症问题,治疗期间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以及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但若出现急性心包炎、食管穿孔以及胸膜炎等严重并发症问题时,可能会导致治疗时间的延长,甚至还会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对此,在采用急诊内镜治疗方法前,医护人员应做好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并综合采用并发症的治疗方法。
除了应做好相关的治疗工作外,还应进行合理护理,在急诊内镜套扎术中应及时做好护理操作,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免因术中剧烈呕吐而导致静脉曲张再出血问题。期间护理人员及时为患者清除咽喉分泌物,且年老的患者还应及时给予心电监护。为了保证内镜的顺利插入,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吞咽动作,并做好心理安慰。术后,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因呕吐问题导致气管堵塞。在术后2周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分休息。期间还应做好术后的饮食护理,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饮食护理的重要性,在术后72小时内禁水、禁食,直至病情稳定。患者在术后应饮食低盐、低脂的流质饮食,一般选择牛奶、米汤等食物,且应放凉之后再食用,以免因过热导致血管扩张问题。还应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以免肝性疾病的加重,饮食速度不得过快,以免因机械摩擦导致创面出血问题。
肝硬化门脉高压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便是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问题,当前临床经常使用内镜治疗方法,效果良好且不易发生并发症问题。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有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早期再出血的几率为3.8%,远期再出血率为6.3%,静脉曲张消失的几率为88.8%,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为12.5%,获得了预期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采用急诊内镜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远期再出血率与早期再出血率,降低了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保证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