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王爱国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急性软组织损伤(以下简写为ASTI),为现代医学概念,在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并没有与之完全相对应的论述。但从ASTI所出现的临床症状体征、损伤表现来看,可归于中医学医籍中记载的“筋伤”名下。ASTI症状多表现为疼痛,《素问·举痛论》曰:“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损伤后多有血益脉外,离经之血而成瘀血,瘀血留滞局部导致血脉不通而产生疼痛;另外《血证论·男女异同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留滞局部日久,新血难以生成,损伤部位得不到精微物质的濡养而出现疼痛。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上有不错的临床疗效。笔者查阅文献,对ASTI的中医治疗进行综述。
治疗ASTI中药含有活血化瘀药或其主要成分,其原因在于活血化瘀药有抗炎镇痛[3],改善微循环[4]的作用,因此能改善损伤部位的疼痛及肿胀状态。
李雪寒等[5]将156例AST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吲哚美辛巴布膏贴敷损伤部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口服跌打七厘片,结果显示总体有效率治疗组(97.44%)较对照组(8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在VAS评分和症状积分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上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可认为跌打七厘片联合吲哚美辛巴布膏在缓解临床症状及改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雷波等[6]通过采用独圣活血片联合双氯芬酸钠的方法治疗74例ASTI患者,总体有效率治疗组为97.3%,对照组为81.08%,另外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及血流变指标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患者比较可以发现治疗组的评分及指标变化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可以认为独圣活血片联合双氯芬酸钠在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变指标,促进损伤部位恢复方面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李瑞龙等[7]分别采用盘龙七片(治疗组)与活血止痛胶囊(对照组)治疗ASTI患者时,发现在缓解ASTI导致的腰背部疼痛时作用相当(P>0.05),但盘龙七片在改善腰椎功能方面较对照组有独特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者认为盘龙七片在缓解ASTI导致的腰背部疼痛的同时能改善腰椎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临床应用范围。
鄢红玉等[8]分别采用阿司匹林肠溶胶囊与活络效灵丹治疗膝关节ASTI患者100例,结果提示常规基础治疗加用活络效灵丹组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加用阿司匹林片肠溶胶囊组(P<0.05),作者认为活络效灵丹组能够明显减轻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助于促进损伤部位功能的恢复。叶宗统[9]将108例AST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安慰剂,观察组采用玄神活血消肿液,其中观察组总体有效率(96.3%)较对照组(79.63%)差异较显著(P<0.05),另外观察组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5),作者认为玄神活血消肿液在恢复损伤部位功能异常和消肿方面作用明显,且用药安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高。
相比于内服药物来说,外用药物直接作用于损伤局部,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影响较小;同时外用药物可以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以减轻不良反应。外用药物治疗ASTI,主要是有效成分透皮吸收,直达损伤部位,以此达到化瘀活血,消肿止痛的功用。
张永创[10]通过对比中药制剂跌打正骨软膏与扶他林治疗ASTI的临床研究中,跌打正骨软膏组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为8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跌打正骨软膏临床效果理想,同时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孙佩宇等[11]为观察定痛膏的安全性及疗效,将120例AST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定痛膏)和对照组(扶他林乳胶)各60例进行1个疗程的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94.6%优于对照组8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治疗后两组评分对比中,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作者认为在进一步克服过敏不良反应的基础上,定痛膏以其简便廉验的优势可以进一步在临床推广。陈淑映等[12]通过对比伤科贴膏和复方山金车花贴片发现两者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差评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两者临床疗效相当;伤科贴膏为新剂型,能很好减轻之前使用不便的情况,并且疗效确切,剂型工艺简单,价格合理,适宜临床推广。丁立[13]等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及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方法评定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的疗效及可靠性。通过对369例患者临床观察发现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较模拟剂疗效更佳(P<0.01),并且本品止痛效果明显(P<0.01),可以认为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疗效可靠,安全性强(不良反应率0.45%),方便使用。
马元胜等[14]在研究筋骨伤喷雾剂治疗ASTI中,共收集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治伤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筋骨伤喷雾剂,治疗一周后总体有效率观察组为98.33%,对照组为80.00%,其中在治疗疼痛肿胀瘀斑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显著(P<0.05),但两组在改善损伤部位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筋骨伤喷雾剂合用治伤胶囊在治疗改善损伤部位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显著,且安全方便,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但在改善功能障碍方面无明显优势,应注意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刘宏鹏[15]采用随机双盲法研究56例ASTI患者,并以治疗前、治疗后3天末及7天末±1天为观察点进行疗效观察,发现两组均能改善损伤后的症状,但实验组(黑骨藤伸筋透骨喷雾剂)的有效率87.8%高于对照组(安慰剂)69.2%(P<0.05);功能改善方面实验组效果较对照组显著(P<0.05),并且症候积分实验组内差异明显(P<0.001);可以认为黑骨藤伸筋透骨喷雾剂疗效显著,尤其对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缓解方面疗效良好,且方便可靠。孙亚宁等[16]通过外涂展筋活血散治疗ASTI患者60例两周后,治疗组(展筋活血散)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布洛芬缓释胶囊)53.3%,两组疼痛、功能障碍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但治疗组的压痛和肿胀评分要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通过MRI影像手段直观说明了治疗组T2值低于对照组(P<0.05),以此说明展筋活血散疗效显著。吴浩峰[17]等通过外用提伤散与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ASTI患者41例,发现治疗组(提伤散+中药熏洗)较对照组(常规治疗)疗效显著(P<0.05),并且治疗组在缓解损伤部位的不适及改善活动受限方面效果更佳,作者认为提伤散联合中药熏洗疗效可靠,在治疗由ASTI导致的局部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有临床借鉴意义。夏明华等[18]观察四黄湿敷液治疗ASTI的临床疗效,把收集的368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四黄湿敷液)和对照组(红花油),观察两组的总体有效率、症状体征及功能障碍情况来评价临床疗效;两组分别进行7天治疗,发现观察组总体有效率(91.3%)要优于对照组(70.11%),并且观察组指标积分较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者认为中药湿敷疗效显著、较少出现不良反应,且价格容易接受、使用便捷,值得临床推广。杨远林等[19]通过收治180例ASTI患者,以对比伤愈水(观察组)与云南白药酊(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有以下结论:两组分别治疗一周后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两组在疼痛、肿胀、瘀斑、肌肉僵硬缓解方面疗效相当(P>0.05),但压痛与功能障碍改善中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伤愈水在治疗ASTI导致的压痛和功能障碍中有独到的临床价值。
针灸推拿等手法操作可以通过外部刺激缓解损伤局部肌肉痉挛,解除肌肉紧张,以缓解局部肿胀疼痛。此种治疗方法较药物治疗来说不良反应较少,且疗效确切,患者接受程度较高,但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疗法的广泛应用。
于潇等[20]为评价尺胫针治疗腰ASTI的效果,对临床收集到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尺胫针)和对照组(腕踝针),治疗后发现研究组有效率为97.14%优于对照组77.14%(P<0.05),并且在疼痛、功能障碍、压痛评分的比较中,研究组要优于对照组(P<0.05),可以认为尺胫针在治疗ASTI中疗效明确,能明显减轻患者不适,适合临床应用。关睿骞等[21]运用膏摩法治疗ASTI中,将60例患者按就诊单双号分为观察组(膏摩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和对照组(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组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64.71%),说明膏摩法治疗ASTI疗效确切。王琼等[22]用手法配合常规理疗治疗运动员肌肉急性损伤中发现,手法配合理疗治疗急性损伤的即刻镇痛效果显著(P<0.01),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手法+常规理疗)PRI量表、VAS量表显著低于对照组(常规理疗)(P<0.01),可以认为,与常规理疗相较,本方法即刻镇痛效果理想,对早期损伤的恢复有一定优势。刘佳[23]将400例ASTI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针刺联合雷火灸)和对照组(单纯针刺),两组均治疗两周,观察组有效率93.00%显著高于对照组85.50%(P<0.05),观察组VAS评分、M-JO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作者认为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ASTI疗效显著,值得深入推广。董泽顺等[24]观察小针刀治疗严重闭合性ASTI的临床疗效,收集432例严重ASTI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230例)和对照组(202例),在基础治疗上治疗组加用小针刀治疗,治疗一周后痊愈率治疗组82.6%高于对照组42.1%(P<0.01),在VAS评分、肿胀度和功能活动3种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P<0.01),作者认为小针刀疗法能使ASTI患者病程大幅缩短并能较大程度恢复肢体功能,降低致残率减轻患者痛苦,且安全有效,是对临床治疗手段的补充。
物理治疗可以认为是理疗的一部分,较少引起身体不适,且效果明显,对ASTI患者在其他治疗基础上有辅助效果;另外物理治疗基本无痛苦,且部分治疗(冷敷、热敷等)能快速减轻患者痛苦。
吴想平等[25]探讨红外线联合冰敷、消炎止痛膏治疗ASTI疗效,临床收集ASTI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冰敷+消炎止痛膏+红外线治疗),对照组(冰敷+双氯芬酸二乙胶剂治疗),两周后治疗组有效率(96.67%)要高于对照组(80.00%)(P<0.05),可见红外线联合冰敷、消炎止痛膏可以缩短病程及减轻症状,并有利于快速恢复肢体功能。黎奇峰[26]将收集到的60例ASTI患者采用电刺激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4周,以VAS评分评价疗效,治疗前后自我感觉疼痛评分、抗阻力试验痛评分降低显著(P<0.01),说明电刺激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急性软组织损伤有显著疗效。余学文等[27]通过对600例ASTI患者的治疗来探讨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技术对ASTI水肿治疗的临床效果,将患者均分为实验组(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和对照组(复元活血汤),实验组第3、5、10天的肿胀程度及面积均有改善,并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作者认为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技术能缓解肿胀程度、缩小肿胀面积。黄烈弥等[28]为研究高频超声波透入治伤软膏疗效,将收集到的100例ASTI患者随机分为5组,A组(扶他林组)、B组(治伤软膏组)、C组(超声波组)、D组(超声波透入扶他林软膏组)、E组(超声波透入治伤软膏组),治疗3天后,各组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评分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中E组评分最低 (P<0.05),且有效率 (85.0%)高于其他组 (P<0.05),高频超声波透入治伤软膏能够又快又好的治疗ASTI。
实验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可以让我们掌握医药的疗效、有效剂量、安全性等诸多方面的资料,有利于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应用于临床。
肖鹏等[29]通过实验研究二黄新伤凝胶膏治疗ASTI的疗效,通过“定量化重力打击法”造模,共分5组,每组各18只大鼠,A组(空白对照,不做处理),B组(模型组),C组(二黄新伤凝胶膏),D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E组(云南白药膏),以大鼠血清及组织中IL-1β和bFGF含量及对应mRNA的表达为评价指标,结果发现C组IL-1β及bFGF及其对应的mRNA较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二黄新伤凝胶膏对大鼠ASTI具有良好治疗效果,能抑制炎性因子、促进损伤组织修复。雷蕾等[30]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分别为模型组、扶他林组、冷疗凝胶基质组、热敷理疗组、冷热交替理疗组及黄芩冷疗凝胶组,结果发现给药后第3天和第5天同期扶他林组、冷疗凝胶基质组、冷热交替理疗组及黄芩冷疗凝胶组与模型组比较,损伤指数低于模型组(P<0.05,P<0.01),其中黄芩冷疗凝胶组最为明显,并且上述4组能够显著提升损伤组织中的SOD活性(P<0.05,P<0.01)、减少损伤组织中的 MDA 生成 (P<0.05或P<0.01),另外冷疗凝胶基质组、冷热交替理疗组及黄芩冷疗凝胶组病理切片可以看出能快速恢复病变肌肉、减轻炎症积损伤。所以黄芩冷凝胶疗效显著,能发挥中药治疗与冷疗凝胶的理疗作用,提示应用前景良好。徐海燕等[31]通过研究伤科黄水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耳肿胀的影响及对大鼠ASTI的治疗效果发现:本品各剂量组均可减轻小鼠耳廓肿胀,但各组均不能减轻热刺激所导致的疼痛,另外69.00 g/kg组和34.50g/kg组可明显缓解化学药品(甲醛、醋酸)所致疼痛;对大鼠损伤部位炎症因子的改善在伤科黄水各剂量组均明显下降,病理及血流变学方面伤科黄水34.50g/kg组和17.25g/kg组较模型组差异显著。因此作者认为伤科黄水对炎性渗出肿胀和疼痛作用明显。陈瑶[32]等讨论千山活血膏对ASTI大鼠的疗效及机制,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扶他林组、千山活血膏组,发现千山活血膏和扶他林疗效良好且对TNF-α和IL-1β抑制作用显著(P<0.01),但上述3组对PGE2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千山活血膏对ASTI疗效良好,机制与TNF-α、IL-1β炎症因子可能相关。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治疗ASTI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内服药、针灸、推拿、外用药等传统医疗手段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针灸推拿及理疗的热度逐年上升可以看出患者对非药物治疗的青睐,另外针刀的兴起也为针灸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此外还有许多疗效可靠的新剂型、新治疗理念投入到临床工作中,极大的方便了临床工作,为医生和患者带来福音。但是,传统医药的研究多限于临床研究,对药物药理、机制等实验研究较少,
还没有达到量化的评价标准,难以得到国际化的认可;再者就是大多数的临床研究样本数量较少,最终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可以采用多中心、多地区、大样本的研究方法来避免人群及偶然误差的影响。近年来实验研究方向已经在向着机制、机理方向推进,临床研究也在逐渐完善评价标准及更多的纳入患者。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医药事业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