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下影视类短视频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影响

2020-12-26 20:23颜新龙李高接
关键词:影视公众思政

颜新龙 李高接

(1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2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011)

一、影视类媒介平台的现状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信息时代,媒介即讯息,讯息的意义在于它给形象带来变化[1]。作为视频媒介垂直领域下的短视频,电影点评与影视内容“二次”快剪,给大学生带来知识获取的新变化。短视频影评呈现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剪辑电影中的片段,配以作者的快速解说。豆瓣、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影评人抓住互联网短视频机遇,从文字、图片的影评方式纷纷转向制作短视频影评,并在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账号发布短视频内容,由二维图片化转为三维可视化,大量吸引“快餐式”阅读者。

早期的影视类微信公众号以推送优质的评价内容吸引用户,微信公众号成为新媒体中的重要价值观输出平台之一,大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关注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微信公众号。影视类微信公众号数量众多,类别多样,风格各异,在西瓜数据中仅以“电影”进行关键词搜索就可搜索到4万6千多个账号,影视类微信公众号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资源类与影评类。影评类的影视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主要是根据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以及电视广告等进行点评与阐述。根据其运营主体的不同,影视类微信公众号,则可以分为机构类与自媒体类。机构类有团队运作和组织,容易积累资源形成的“品牌”,成为其竞争优势。大部分影评内容较为专业,如“豆瓣电影”、“当代电影杂志”、“腾讯视频“、“万达电影”等。自媒体即普通个人利用媒介工具进行内容生产、传播的媒体。例如,在西瓜数据榜上有名的“3号厅检票员工”属于个人自媒体。大部分自媒体影视公众号的内容是娱乐消遣,更容易受到大学生的喜爱。

随着“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利用,网络技术的更新,使得用户对于阅读大量图文信息热情不如以前,微信公众号平均阅读量逐年下降,这使得影视类微信公众号的活跃用户量以及文章的阅读量进入了危机期,影评人由微信平台再次转战抖音、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纯文字微信公众号的总阅读数有所下降,由于公众号出现时间较长,随着用户关注账号越来越多,无暇顾及所有账号,且同质化内容过多,信息过载,导致用户阅读疲劳,从而不愿意主动“费时阅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推送。由于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其兼具传播和社交属性,使得用户参与性、互动性增加,大家阅读的习惯随之发生改变,由读文字到读图片,再到读视频。在校大学生的阅读模式更愿意接受视频与音频的结合,过去的文字、图片模式已然有些阅读疲劳,缺乏互动,用户粘性低,容易被淡忘。

二、影评类短视频的困境

网络影评短视频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亚文化,覆盖到多数的大学生群体。网络短视频原创者主要是对电影、电视剧重新剪辑加工,并在视频中加入戏谑恶搞的吐槽评论,或对影片重要内容进行简单解说,对原电影、电视剧进行了二次创作,重新建构了原有的文本,产生了“新”的有意味的形式。网络影评短视频在内容上与传统的电影评论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传统电影评论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学术化,并没有在网络影评短视频中体现,大多数短视频的内容性质是娱乐化的,它更注重的是吐槽快感带给大学生的短暂狂欢。

(一)传播内容丧失深度,内容同质化

大学生更容易被标题“吸引”,时常出现内容与标题“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标题类短视频在“博眼球”文案的冲击下,大学生时常被好奇心驱使,点击观看,久而久之内耗掉受众者的信任和共鸣,而深耕细作,追求深度的内容,制作周期和成本增加,阅读起来需要耗费脑力和时间,在快速“阅读的时代”,渐渐失去市场。其中,叙事风格的模仿泛滥,一旦一种传播者叙事风格或传播的内容受到受众的追捧,其他的传播者便相继模仿其叙事风格,或对这些火爆的传播内容进行再次“拼贴”创作并传播,出现大量类似的影视点评、解析、精彩剪辑,容易让受众审美疲劳,甚至对影评人失望,造成受众流失的结局。同时,缺乏内容深度,过度娱乐化的影视评论在自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此类现象体现出新兴媒介对批评话语的反控制。影视评论缺乏对电影作品本身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的阐述和评价,对于大学生历史观和价值观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更毋庸说推动影视的“二次”创作,只是简单的拼凑与模仿。这种现象的出现间接影响了自媒体影视评论的发展,文化批评的客观理性被抛弃,冲击了评价体系对其的认可和尊重。

(二)媒介艺术性丧失,形式娱乐化

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短视频的影视解读与点评的火热,由于时间限制,解说方在极短的时间里,讲解完一部上百分钟的电影内容,艺术价值不免会造成误读、错读。最重要的是,必然会忽视了电影的艺术性和人文观。象牙塔生活中的大学生更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看短视频影片,快餐式的短视频比起长时间看完整部电影,更喜欢观看“浓缩”的影视评论或影视故事简述,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达到快速填充知识储存量的社交需求,节省的时间可以看多部影片的故事简介,同时能够增加自己的谈资。但于此同时,很多同学仅仅观看短视频影评,并没有观看电影,没有能够有自己的判断,仅是通过评论对该电影有一部分的了解,出现了“看过短视频影评相当于就看过原作品”的假性观影情况,“灌肠式”的吸收制作者的价值观。除此之外,大学生先看过短视频影评,再去观看影视作品,在潜意识中已经有了“影评人”对该电影的态度,从而受到“影评人”对影视作品的看法的影响,难以再产生自己对影视的新态度与新认知,或受到影视短视频的解析的“提前剧透”,对于电影中精彩的片段已经提前感知,从而使得受众观看影视作品时没有那么强烈的新鲜感,甚至因为短视频将精彩部分剪辑出来一起观看时具有强大的冲击力,而真实影视作品中的各个精彩片段是分散开来的,让受众产生反差,缺失了自己最真实的直观艺术感受。

(三)优质作品创作周期长,团队产业化

微信公众号的原创内容也需要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面临着形式和内容上的创作瓶颈,需要集结团队力量,融入视频、H5、广播、GIF等元素,在公众号传统的图文排版的基础上,为原创内容表达方式不断创新。短视频的创作需要长效发展,最终离不开内容原创,而短视频平台为大家提供了“人人皆可参与”的大众创作时代,但是优质的短视频话语权、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掌握在少数团队中,团队运作需要成本,由于短视频平台的收入来源是要让用户打赏、广告植入等,短视频影评的制作者为了迎合客户喜好,也会偏离客观的评价,资金主导话语权。在生活不断被碎片化的当下,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政治思维意识被弱化,大学生一般能在这几分钟内,迅速获得一部电影的梗概、槽点以及亮点,节省时间、快速获取是这类视频解说最大的优势。校园网络平台团队可以通过历史性、叙事性题材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吸引大学生观看,利用历史时间轴、叙述性的故事视频,以“以故事见历史”的方式传播至大学生,提升大学生的“四史”教育。

三、影视类短视频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影响

人是需要教育的生命,也是教育造就而成的产物,大家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2]。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培养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受到了挑战。大学生参与公共活动积极性不强,政治学习大多流于形式,主动性与深入性被削弱。高校需要借助网络平台进一步挖掘“思政”短视频,深挖文化软实力,把握思政教育规律,激发学生热情,增加学生参与度。优秀的经典影视类短视频的“二次创作”有助于构建大学生“知历史,鉴古今”的历史观,有助于构建大学生“敬英烈,惜和平”的价值观,有助于思想引领、政治素养的养成,激发大学生担当有为。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借助短视频,从高校实际出发,以大学生思想道德需要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开展历史题材类短视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外实践活动之中,促进师生有效联动。

(一)利用新媒介,搭建师生思政交流平台

以思政队伍建设为依托,确保思政工作网络全覆盖。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运转高效的思政宣传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着力加强对班级、学生会、党支部、团支部等学生组织的指导老师的聘用,使学生骨干队伍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表率作用,积极帮助、指导班集体、团支部的建设。同时确保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全覆盖,使用“青小小”、“中国大学生在线”、“共产党员”、“学习强国”等校园媒体平台,思政教师、辅导员大力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观看《复兴之路》《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国外交》等纪录片,参观红色文化基地,积极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3]。

(二)结合社会热点,点燃朋辈思政交流

高校思政教育根据社会热点进行议程设置,由于社会热点的不可预见性,而关注度又高,这就要求高校影视类短视频推文需要极高的时效性,以及对于公众关注点的正确认识和可把握度。校园微信公众号内容可结合社会热点、主旋律电影进行影视分析,或结合家国情怀的价值观对社会热点进行点评,议题贴近大学生生活,使得大学生增进接近感的同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高校可以多领域举办思政线上公开课,助推学术讨论交流,把影视类、故事类短视频以中国优秀文化与现代科技创新相融合,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增加中国优秀文化可视化。高校宣传团队的同学积极吸纳“热点”,推动朋辈互助,打造校媒成长新动能。用党支部与团支部结对子方式,党建带团建,增加党支部、团支部观影活动。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全方位人才。

(四)增加互动频率,定时引导反馈

正能量的影视类短视频对大学生政治素养在“交互”中“润物细无声”,新媒体平台的一个优势在于,能够及时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影视类短视频可从同学的观后感、点赞量以及设置议题中得到反馈,反馈机制的有效建立,有助于增加大学生的参与感,能够让同学有更强的亲切感,增加同学们的“粘性”,更加贴合大学生的兴趣,创新网络育人体系的构建。同时,高校思政融媒体需要团队合作,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用户调研、合理利用评论区“盖楼”,观察大学生的关注点,从而获得良好的用户反馈,得到思政题材创作灵感。

近几年,新媒介转变了文化传播的模式,增加了传播手段。高校宣传工作服务的对象是“人”,是青年族群的聚合,引导的是共同认知的人。[4]个性化、多元化、新鲜感的需求同时出现,更需要一颗匠心。而短视频已然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业余消耗品。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者在创作作品时,要以法律为前提,努力理性发声、加强正面引导、善于设置议题、引导舆论走向,在限定的时间和素材里,减少博取眼球的作品,创造出更多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内容,学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必修课程,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辨意识,加强大学生整体的媒介素养,营造积极的、健康的、有内涵的思政短视频环境,构建思政传播的基石。

猜你喜欢
影视公众思政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