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融入高校财税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结构化教学的视角

2020-12-26 17:57刘玉龙
安顺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减税降费财税实务

刘玉龙

(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 浙江 杭州310018)

减税降费政策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最主要的财税政策取向之一,因此对减税降费政策的学习也已经成为当今高校财税教育课程的新课题。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就亟待理论和经验的支持。由此,高等学校的财税专业课程必定需要与减税降费政策实现紧密衔接,并对传统的高校财税课程教学产生深远影响。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财税课程教学需要在原有授课内容和授课提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及时做好知识更新,以便于培养学生回答“当今时代的问题”之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的财税课程和理论研究需要将传统的西方财税理论与中国新的“减税降费”改革实践相联结,及时做好理论总结,以便于培养学生回答“中国特色的问题”等等方面能力。

然而,当前高校的财税课程教学框架与课程内容似乎并没有伴随国家财税改革的深化而发生实质性调整。就相当部分高校的情况看,大多数财会专业的课程教学中,税法和纳税筹划课程大都是根据法律条文和会计准则的变动直接替换授课内容,由此导致课堂教学只能满足学生的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的培养需求,而未能对该领域的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从而使学生无法就该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在大多数财税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大量的财政学、税收学的专业课强调理论知识的培养,甚至在高阶的《高级公共经济学》这门课程中还融入了大量理论模型推演训练。这就使得大量财税专业的学生过度重视西方经典理论和模型的学习与钻研,而对现实性较强的财税制度背景知识进行梳理与掌握则相对薄弱,从而使得学习内容与社会现实出现脱节。在大多数通识性财税公共课程教学中,过度强调时效性较强的财税改革政策的解读,而缺乏现实发展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甚至出现明显的信息接收误差,这导致了财税普及性教学异化为财税“误导”性教学。由此可见,高校财税课程渗透到了各类专业课程的各个模块,课程受众面广、听众预备知识基础程度不一、课堂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这导致了财税课程与实时政策的衔接工作确实难以开展。

但是,新时代财税改革的推进需要各专业领域的人才协力推动,这就为高校进行高质量的财税课程设计与传授提出了时代要求。那么,在财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改革力度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高校如何突破现有财税课程传授方面的固有局限,并设计出高质量的培养体系呢?

本文分析认为,高校的财税领域课程体系需要用结构化的视角去丰富完善。具体而言,第一,需要构建一个现实制度背景与经典理论基础相结合的结构化课程框架,从而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选课需求并能够准确进行学科定位。第二,需要将研究方法论模块融入财税课堂,从而结构化设计财税方法论教学内容。第三,需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相结合,从而设计出结构化的财税“第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融入新时代“减税降费”政策的课程设计

(一)设计出结构化的课程框架

第一,财税课程必不可少的是经典理论部分的学习。这就要求课程设计需要有完整的预备课、基础课、核心课。在预备课阶段,财税课程教学之前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两方面的知识。现有的税收学、财政学专业在各大高校隶属于经济学一级学科,所以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财税专业课时已经具备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但缺乏企业管理学、财务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等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该专业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企业微观运作流程和政府宏观治理流程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这导致大量学生多能从理论上了解政策效应,而无法分析政策的出台动机和传导机制。

相反,财务会计专业在各大高校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所以该专业必修财税课程的学生大都具备了丰富的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前期宏观经济知识学习有限,该专业的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所学的税法条例和纳税筹划方法的政策效应。这导致大量学生能够胜任与财税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政府审计工作,而无法实质性理解工作内容的现实价值。

第二,财税课程需要大规模引入政策分析方法方面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财税课程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实际政策效果的探讨,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政策敏感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过去典型财税改革政策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分析。比如,分税制改革就可以作为贯穿财政和税务两方面课程的经典事件,分析分税制改革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税收征管体系和地方政府治理体系等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影响。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知识。

第三,减税降费政策学习需要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实处。减税降费政策是我国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并且,现在的本科生多为“零零后”、研究生多为“九五后”,他们对减税降费改革演进的宏观社会现实背景也更容易理解。因此,将减税降费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既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也降低了教师授课的难度。

(二)设计出结构化的课程选择要求

第一,在必修课部分需要包含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和政策探讨三部分的内容。现有的课程体系多将理论课程设定为必修课,分析方法课程设定为选修课,而政策探讨课程作为了课后作业,这无疑在课程设计阶段就埋下了“重理论、轻实务”的种子。毕竟,大多数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如果不是强制要求,几乎没有进一步研究和学习财税知识的动力,这也使得该部分学生无法进阶到政策学习部分,从而无法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所以,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高校财税课程宁可降低理论深度、放弃一部分理论推导部分的课堂时间,也需要将分析方法和政策探讨部分纳入必修课程教学范畴之内,确保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第二,在选修课部分需要注重高阶的政策分析方法工具的学习。现有的学习课程中,考虑到课堂教学的便利性,课堂教学中大多选用案例分析法来辅助知识传授,这无疑加剧了学生对财税政策理解的碎片化。未来避免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问卷调查、实证计量操作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财税政策效应产生的现实性、普遍性,也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后进行财税政策自主分析。

第三,在实习课部分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将财税政策与操作实务相结合。在目前的实习课程中,学生大多接受实习部门老师基于实习岗位工作进行操作层面的指导。这会造成学生实际操作与理论学习之间的脱节,学生也会由此产生“学而无用”的误解。所以,在学生实习阶段,高校授课老师也需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归纳、总结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遇见的实践问题,并能将这些实践问题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升华。

(三)设计出结构化的考核体系

第一,必修课部分需要理论考试与实务考察相结合。当前高校的财税课程考核仍多基于卷面知识考察,但卷面考试的形式使得目前的财税课程考察基本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考察。然而财税课程又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在考核体系的指引下,实务性知识就被学生直接忽略。因此,财税知识考察可以设计出很多创新形式,比如模拟面试、即兴问答、撰写分析报告等形式,将实务考察与理论考察相结合。

第二,选修课部分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实务分析能力的考察。对于选修课部分,学生是在已经具备了财税基础知识的之后再进行高阶阶段的学习。当前,该部分的教学仍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讲解。其实,在该阶段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距离进入社会实务部门已经更近,也就更加需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尤其是学生对减税降费政策的分析能力、企业纳税筹划方法的设计能力、以及税收制度改进方案的设计能力。

第三,实习课部分更加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当前,高校对实习课程的考察主要依据于学生实习报告的撰写和实习部门老师的信息反馈,这导致了课程考核评价流于形式。所以,高校需要丰富财税专业学生实习阶段的课程考核手段。比如,在实习报告撰写过程中,要求学生着重汇报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心得;在实习考核中,可以采用学校面试形式,通过模拟实务处理过程,实地观察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融入新时代“减税降费”政策的研究方法

(一)注重文献分析方法

第一,注重专业文献分类搜集整理。目前高校财税专业的授课老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重实务、轻科研,这部分老师对研究文献的关注度较低;另一部分重科研,轻实务,这部分老师重视理论文献的研究,但相对缺乏实务知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财税课堂要么没有文献教学,要么文献教学脱离实际,课堂效果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财税课堂理应引入文献教学,并且对文献进行结构化的整理与传递,从而将最前沿的知识传递到学生手中。具体而言,需要将财税领域的文献划分为:实务方法介绍、政策文件解读、理论知识分析、实证计量分析和理论模型构建分析五大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引导他们多读前三类文献,以降低学生的专业入门门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引导他们多读后两类文献,以求有能力较为严谨地论证该领域所发现的现实课题。对于专业硕士,引导他们多读前两类文献,以获取经过实践检验的、最前沿的实务处理经验方法;对于学术类硕士,引导他们多读后三类文献,以提高专业领域的学术洞察力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对于本专业的学生,引导他们多读上述所有类别的文献;而对于外专业的学生,大多需要阅读第二和第三类文献,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升生活中财税政策的理解能力。

第二,在文献学习方面,注意精读与泛读相结合。低年级或选修课的学生需要注重对文献的政策分析过程和政策建议方面的精读,而不必过于注重理论模型的数理推导过程和实证模型的检验设计。与之相比,高年级或专业课的学生需要更进一步地注重对研究问题的发现过程、研究观点的论证过程和研究方法的选择过程的精读。

第三,注重对学生文献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地进行文献学习通常会导致知识学习的间断化、碎片化。然而,减税降费的政策演进又具有连续性。因此,文献学习一旦不科学就有可能适得其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主文献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文献分析软件(例如:CiteSpace)。利用该软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输入的关键词来分析自己所关注主题的主要文献,并且利用搜寻结果对文献进行归类,从而找出自己所适用的文献。另外,如果有兴趣对该领域进行更深入地研究,那么学生可以利用该软件按图索骥,分析文献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任意财税研究主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前沿。

(二)注重研究方法的引入

第一,需要将文献综述法引入教学内容。财税领域的文献通常紧跟时事,更新速度快、政策效应强。于是,日常的课堂教学有必要培养学生文献综述的能力。通过文献综合整理、归纳,引导学生一方面了解自己所关注领域的研究现状,另一方面严谨地分析出自己所关注领域的前沿主题。比如,当老师向学生抛出“我国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根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这一研究课题时,就需要切实引导学生从文献入手去进行问题剖析与分解。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文献解析:(1)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与减税降费政策的实际落实之间的关联。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胡东书[1]、周飞舟[2]等有关分税制改革的动机及效应评估方面的文献,从而厘清分税制背景下,地方政府低效落实企业减税降费政策的主观动机、主要环节和操作手段,并寻找到减税降费长效机制构建的主要障碍和难点。(2)人为治税与减税降费政策的实际落实之间的关联。作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张松和张瑞杰[3]、杨灿明[4]等有关“税收法定原则”的落实机制的文献,从而详尽分析人为治税背景下,企业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过程中亟待进一步完善之处,并进一步分析地方政府在税收减免与征费扩张之间的“翘板效应”及替代效应。(3)官员晋升锦标赛制度与企业要素成本高企之间的关联。作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Li and Zhou[5]、周黎安[6]等有关“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的文献,从而详尽分析官员晋升锦标赛制度下,企业各类要素成本的总体负担水平、具体规模结构以及成本高企的制度性成因。

第二,需要将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方法引入教学内容。财税知识的实务性要求学生通过实务部门的历练,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过,实务部门知识汲取的难度更大。所以,教师需要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方面的研究方法引入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将会以研究性的视角看待自己所处的实务部门,以更深刻的洞察力发现实务界的问题,尤其是学会了寻找问题。比如,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沿着典型企业产业链走访调研各类企业的“税感”。老师带领学生将在制造业内选择若干家典型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并以该企业为中心,以增值税发票为链条,沿着典型企业的上下游依次追寻相关企业,直至到达链条顶端和底端,从而刻画出企业增值税流转的全过程。同时,深入调研链条上各类企业的税费负担情况,了解其对“减税降费”的感知程度和受“减税降费”的影响程度差异,在微观层面总结出当前减税降费政策传导机制的亟待改进之处。

第三,需要将实证计量分析的方法引入教学内容。财税信息以数据量化的形式为主,这就要求老师日常对学生进行计量经济学的训练。一方面,老师要更多地传授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产生严谨地实证分析思维;另一方面,老师需要传授学生计量分析软件的操作,比如:SPSS、EVIEWS、STATA、SAS等软件。比如: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分税制、官员政绩观与企业宏观税负水平之间的关系。为此,构建如下OLS回归模型:

FirmBurdenijt=α+βFiscal_decit+Xjtδ+Yitθ+vi+gt+eijt

(1)

FirmBurdenijt=α+γ1tenure/ageit+γ2tenure2/ageit2+Xjtδ+Yitθ+vi+gt+eijt

(2)

FirmBurdenijt=α+λcenterit+Xjtδ+Yitθ+vi+gt+eijt

(3)

Developmentit=α+φFirmBurdenit+Yitθ+vi+gt+eijt

(4)

在模型(1)-(3)中,下标i、j、t分别表示城市、企业和年份。被解释变量FirmBurdenit表示i城市j企业在t年时的税费负担水平,分别用“企业的税收负担/总资产”“企业非税费用负担/总资产”、“企业承担的可度量交易性制度成本/总资产”。

模型(1)检验地方财政分权水平与地区企业各类税费负担之间的关系。解释变量Fiscal_decit表示i城市在t年时的财政分权程度,分别用“企业所在城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企业所在省份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企业所在城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企业所在省份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企业所在城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企业所在城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这三个指标来度量。β为主要关注系数。

模型(2)检验地方官员晋升动机与地区企业各类税费负担之间的关系。解释变量tenureit表示i城市在t年时的官员任期,ageit表示i城市在t年时的官员年龄。γ1和γ2为我们所关注的系数,我们将不仅关注它们的显著性,还将根据它们的系数值来计算官员任期与年龄的拐点。

模型(3)检验地方商事制度改革质量与地区企业各类税费负担之间的关系。解释变量centerit表示i城市在t年时的商事制度改革力度。该力度从两个方面来度量:其一,根据本课题组实地调研的数据给出的给地级市的商事制度改革力度评分;其二,利用各地的行政审批中心设立情况作为代理变量,包括该地区该年是否设立行政审批中心、行政审批中心的窗口数量、处理事项、业务范围等。λ为关注系数。

模型(4)检验地方税费负担程度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下标i、t分别表示城市和年份。被解释变量Developmentit表示i城市j企业在t年时的经济发展质量水平,用课题组构建的一套综合指标来衡量;FirmBurdenit表示i城市t年时的企业总体税费负担水平。φ为关注系数。

Xjt是所有表示企业基本面特征的控制变量集合,Yit是所有表示城市特征的控制变量集合。vi表示城市固定效应,gt表示年份固定效应,eit为随机误差,三个模型的标准误差均聚类在企业层面。

三、融入“减税降费”政策的第二课堂设计

(一)案例分析法用之于本科生的第二课堂

本科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课外活动形式也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期通过案例的形式将各种前沿的税收实务知识和政策解读知识传授于学生。比如,开展财税政策辩论赛、财税案例分析大赛、税务会计信息化大赛等。这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财税知识的积极性,也能够充实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

(二)政策分析法用之于硕士生的第二课堂

硕士生的课余生活更加注重收益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可以在硕士课堂上增加政策分析方法的传授和政策分析任务安排,以期硕士生在自身的实习过程中,将若有所思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并利用课堂所学工具进行有效分析。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实习有效性,也能够充实学生的课后实习时间的“学习性”。

(三)实证研究法用之于博士生的第二课堂

博士生的课余生活以学术研究为主,而较少关注纯娱乐性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可以在课堂上多传授财税领域的实证研究方法,以期学生能够做出财税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比如,老师课堂上可以对PSM-DID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进行详细讲解,然后鼓励学生在日常学术论文选题时尝试使用该方法;学生也就可以利用该方法,以严谨地实证分析 “营改增”政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省直管县改革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等财税领域前沿课题。

猜你喜欢
减税降费财税实务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研究
财税政策助推贵州精准扶贫探讨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
新政策背景下企业财税管理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企业减税降费政策研究
美国减税对中国影响及应对措施
浅议通过税收政策提升企业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