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上海 200040)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几乎成了中国教育界最具感召力的声音。叶澜教授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提出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师生共在的课堂生命质量的关注[1]。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老年大学担任苹果手机与生活的课程教学,通过把生命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让学员在润物无声中感受到生命教育的滋养,激发学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感悟生命真谛,提高生命质量,绽放生命光彩。本文以老年大学课程苹果手机与生活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探索生命教育融于课程教学的教育模式和教学体验,探索创设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思考教师作为学校生命教育重要推进者的意义和责任。
《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老年教育“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为目的”。因此,老年大学应以课程教学为抓手,改变一般老年大学以传输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以满足老年学员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为需求取向的课程教学,以丰富和发展老年学员的生命为起点,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命内涵,强调课程教学的导向性、整体性和过程性,加强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不断促进老年人生命价值的体现和提升。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要求教育回归到人的本质生活,感悟生命,以激发人的生命活力、体认生命的真谛。教育的价值追求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教学的风格、课堂的氛围及师生的关系等,教育投射蕴涵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2]。
当学员们在学期初走进教室,看着他们携带新一代的高端手机,笔者都替他们的新潮时尚感到高兴,替他们优渥生活感到幸福。然而,询问他们的手机操作水平时,获得的基本回答还是停留在手机的简单操作上。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手机是子女买的,平常也只是用手机打打电话、发发微信,其他很多功能都还不会。如果问子女,他们中有的子女在国外,遥不可及;有的即使在身边,也是没时间或者没耐心。通过访谈得知,其实很多老年学员内心都想把手机灵活地操控于手指尖,渴望跟上这个时代,通过手机与亲人拉近距离,让手机带来更便捷、更美好的生活。由此可见,他们的学习需求是强烈的、学习热情是很高的。一般来说,热爱学习新技能的人是不愿自甘落伍的人,是不愿被社会淘汰的人,他们肯定是一群热爱生活、追求美好,让自己充实、让生命丰富、让价值不断发挥的人。
作为一名苹果手机课程的授课老师,职责是开展苹果手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但教学的职责不仅如此。从生命的视角看教育,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任何课堂也不只是教师展示娴熟授课技巧的舞台,而应将课堂看作激发每位老年人生命活力的场所。老年学习者也不只是在接受教育,更是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生命去体验和创造精神世界的个体[3]。
通过书籍、学术资料以及网站收集有关生命教育及在老年大学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 并对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从中获得启示,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员面对面的接触及线上线下的沟通交流,真实地了解学员的学习状态和过程,了解生命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教学中怎样融入生命教育?教学应是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因素辩证统一的过程。因此,融入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应是追求知、情、行和谐统一的教育模式。其中,“知”是从感知的角度入手,从知识的层面融入生命教育;“情”是从情感的视角出发,用情感触动生命教育,用生命教育触动情感;“行”则是从体验的视角出发,引领学员提升并享受获得感。
1.知——探寻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肖川教授指出,生命教育在学校的落实,需要教育者拥有更高的教育智慧和更纯粹的精神境界。因此,教师本身对于生命的信念与态度,以及个人的生命观与人生观非常重要。只有教师全身心投入,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动去激发、唤醒学员,才能产生生命的共鸣。作为一线教师兼老年教育管理者,在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探寻生命的意义、贴近生命的需要,在内容和形式的选编设计上,把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的内容渗透于手机教学的知识点中。例如,在讲解手机存储空间的管理时,渗透了“断舍离”的概念,引导学员卸掉不必要的负累,选择精简、有效、极致的生活方式;在讲解手机“萌拍”功能时,引入了“无龄感”的概念,引导学员抛开自己年龄的约束,保持并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平时教学中会积极捕捉生命教育的契机,当观察到老年学员上课往往比正常开课时间到得早,会充分利用课前5~10分钟的时间,在教室里和学员们进行面对面地交流,适度引导学员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或人生感悟。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激发学员生命的潜能,提升学员生命的品质,同时也让教师从交流与反馈中对所从事的教学价值进行探索和反思。
2.情——感受生命的真实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以生命教育触动情感,鼓舞学员对知识和技能的探寻,激励学员的学习行为,让每一个生命体内蛰伏的力量被自然而然地唤醒,引导学员通过手机的学习探寻更美好的生活,让学员对自身追求的表达焕发出生命的分量。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位学员的特性,积极创设平等、赏识、关爱的课堂氛围,寓情于教,用心去发现每一位学员的内在需求和情感色彩。苹果手机与生活课程属于一门技术性课程,学员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也增加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多向交流与沟通,不仅解答他们的技术问题,更是通过从相遇到相知的真诚交互,使师生间慢慢扩大彼此的生命空间。当教学逐渐成为一种走进心灵的教学的时候,每个灵魂与生命就会开放并舒展。课堂中,当笔者和这些虚心求学的长者们对上眼神的时候,彼此间的思想、情感在课堂上得以分享与激发,总有琴瑟共鸣之感,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所以,每次教学后,很多学员都会道声“谢谢老师,收获很多。”作为教师也会感到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这种感觉不仅来自学员学有所获后传递给教师的一种感染,也是教师在与学员的精神建构中真切感受到的生命的内在真实。
3.行——体验生命的精彩
意大利学者巴蒂斯塔莫迪恩在其《哲学人类学》一书中指出“在人的活动中有一个持续的要求不断超出已经实现的结果的张力,也就是一个超越、向前的冲动,一个指向最高水平的意志。”也就是说,“人是一个向着无限性不断进取和超越的动态的、开放的、未完成的存在。”老年学员走进课堂获取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从生命的角度审视,这是以一种内在追求的方式突破现实的状态、实现个体超越的过程[4]。每学期第一次上课,笔者都会询问学员学习苹果手机与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基本上都是“跟上信息时代的节拍,让生活更时尚、更美好”。“教育即生活”,人的生活过程就是在追求更好的生命存在、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样式。所以,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学员的学习体验和实践,注重学习展示和成果分享:每次课前都会询问学员的实践应用反馈;课堂中会让学员进行练习测试,巩固学习操作技能;学期末让每个学员展示一件手机创作的作品或分享一项手机的成果体验……以行为实践检视所学效果,让学员真正体会到手机带给生活和生命的精彩,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经常听到学员反馈,“学会手机支付,既便捷又省钱”“学了隔空投送,终于解决了之前大视频无法顺利传输的问题”“通过大众点评软件选择到了满意的聚会餐厅,让我们的老同学聚会锦上添花”“iMovie剪辑制作留下了我人生的大片” ……他们分享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美妙体验、展示自己的作品、学习更多的手机操作技能……那都是生命个体突破原有的生活方式实现个体灵动、鲜活的展现,走向更为开放、时尚的社会前沿。
作为老年大学的教师如何通过教学带给老年学员们更美好的生活?一部手机,看起来只是一个电子产品设备,是否应该赋予这个设备一定的“温度”,让手机除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外,还要体现其作用于生活乃至生命的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的价值?在教学中,笔者通过时时渗透、适时引入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生命的、有温度的情感元素,比如亲情、关爱、幸福等,让手机在指尖下流淌出温暖,让课堂教学充满温情,让生命绽放精彩。
1.案例一:别样的亲情号码
亲情,永远是人类生命中无法割舍的情感,每个人都渴望亲情常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际关系逐渐发展为通过手机在虚拟交往。怎样让硬邦邦、冷冰冰的手机变得温存、贴心,不失人间冷暖,有爱与被爱的气息?笔者在教学时总会不经意间赋予手机一定的“温度”。比如,手机通讯录的使用,看似简单,不少老年学员也都会进行号码存储、删除等操作。但是,当询问他们是不是希望亲人的号码在手机通讯录里具有特殊的地位?想不想拨打家人电话时更省时、更便捷?怎么样让家人的号码在来电显示和拨打时更具特色?学员们的眼里闪过了丝丝亮光,那亮光透露着的信息是:手机尽管是个人自己的,但他们渴望通过手机与亲人发生更多的情感上的联系。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就顺势借用了“亲情号码”这个概念,通过手机通讯录中“亲情号码”的个性化设置,让这个号码拥有别具一格的铃声、图片,甚至记录了号码主人的生日和相关备注。同时赋予常用号码的特殊地位,指导学员将亲人的手机号码添加到“个人收藏”以实现快速拨打。学员们纷纷感叹:“以后拨打家人电话就便捷多了!”“来电一响,我那可爱的小孙子、小孙女的头像就显示在手机屏幕上,感觉像是小孩在叫我一样!”“小小的手机通讯录原来暗藏玄机!” ……听着他们快乐的感言,笔者感到很欣慰,手机里藏的不仅是玄机,还有一份感情。
2.案例二:实时的暖心关爱
大城市中老年人的子女在国外或省外生活和工作的比例比较高,很多老年学员们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或是子女工作繁忙等原因疏于联系。作为父母,无论子女身在何处,心里都牵挂着子女,他们很想获得子女各种直接或间接的信息。如何让手机拉近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如何借助手机让老年学员们更多默默地关注自己的亲人?除了讲授电话、微信等常用联系方式的知识外,在教学手机其他App时,笔者会时时渗透亲情的关联。比如,教学时钟App时,讲到世界时钟,引导学员添加子女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内容,可以让他们精准地知道子女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时间;教学天气App时,讲到其他城市的天气,也适时引入添加子女或其他亲人所在城市天气的内容,让老年学员们随时关注亲人当地的天气,关注亲人的生活;教学微医App时,也会建议学员们把家人的身份信息录入在“家庭联系人”中,以在必要时为家人就诊提供预约服务……手机App建立了老年学员与亲人的关联,也慰藉着他们孤单的心灵和脆弱的情感。
3.案例三:幸福的印记时光
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老年学员对拍照、摄像及后续的照片和视频的呈现方式有浓厚的兴趣。学员们很希望把个人、家人及和朋友团聚、旅游,以及给孙辈拍摄的照片和视频通过不同形式留作记忆或分享他人。怎样让照片和视频呈现得更有意义,让照片和视频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教学相机App时,介绍了全景照的拍摄技巧,在亲朋好友聚会时可以利用iPhone的全景拍摄获得横向最大视角,可以把场景拍得更开阔,更能体现现场团聚时一起享受的幸福时光,用相机将这一刻的美好定格。介绍了动态摄像中抓拍静态照片的小技巧,老年学员们异常兴奋,他们经常会给孙辈们摄影,特别是孙辈们表演才艺或嬉戏玩乐时,以前不知道摄影同时还能拍照,会为了拍照中断摄像,现在知道了这一技巧,可以完整拥有摄像的同时抓拍照片了!相机App的各种小技巧,让学员们在拍摄照片或摄像时,更好地记录下生命中的每一个温馨的瞬间,将曾经的点点滴滴定格成一份幸福的印记。美篇App的教学,让学员们将记载下来的照片和录像通过图文、音乐、视频等形式组成一个个篇章,岁月静好,时光永恒。这些美好的印记,不仅成为学员们日后的回忆与留念,也将成为晚辈的思念与追忆。
信息技术架起了与家人、与社会、与时代沟通的桥梁,带来了更时尚、更便捷、更美好的生活。苹果手机与生活的课程教学不仅让学员们获得了技术改变生活的力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引领着学员们用心去感知、印记生命的温情美好和神圣珍贵。
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传播者,也是生命教育的引导者和推进者。肖川教授曾从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教育的存在形态、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三个层次阐释了生命教育的内涵[5],让我们进一步感悟,真正的教育是关注人生命的教育。教师实现生命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生命化课堂的创设,引导老年学习者感知、感悟与体验,从而让他们的老年生活更有意义、更加幸福也更有尊严,这是极有价值的事情。
由于老年人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各异,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开设的课程也因课程性质、学员情况的不同,融入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也是不尽相同。从事老年教育教学的教师应坚持生命教育和老年教育的有机结合,深入思考生命化课堂的创设,不断探索老年生命教育的规律。
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进行生命教育的相关学习,只有不断学习、再学习,才能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和情感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教育理念,掌握生命教育的方法,才能拥有更多的生命自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以生命教育的视角挖掘课程内容中生命教育的元素,把生命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探索、创造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学,使课堂充满情怀与律动,使教育自觉地服务于生命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生命去滋养生命,用生命去碰撞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