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溯源
——以《摆脱贫困》为研究范本

2020-12-26 07:50陈盛兰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宁德总书记精准

陈盛兰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政治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升扶贫开发工作的政治地位,将扶贫开发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频繁考察、调研、“回看”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体,正视扶贫开发中所产生的现实问题,不断破解扶贫政策的“落地难”困局,在此期间集结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内涵深厚、逻辑严谨,为中国贫困治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的历史脉络和科学内涵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丰富的从政履历,扶贫之路从梁家河、正定、宁德、浙江、上海走向全中国。面对“老、少、边、岛、穷”的闽东地区,习近平坚持将扶贫开发作为首要任务,在熟读县志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度调研闽东九县,探索并实践闽东“弱鸟先飞”的现实路径。2015年12月7日,在宁德召开的“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汪洋高度赞赏宁德扶贫开发实践经验,称其为“宁德模式”。汪洋认为“宁德模式”成功践行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策略,成为扶贫开发中国模式的典型案例。专著《摆脱贫困》正是习近平科学探索“宁德模式”过程中形成的立场、观点、理论的集合,包含“扶贫先扶志”“以经济建设为主旋律”“因地制宜”“滴水穿石”“四下基层”“越穷的地方越要办教育”“贫困区注重廉政”等《摆脱贫困》经典论断。这些由基层扶贫实践所总结出的一系列扶贫规律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正式成型于党的十八大之后。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革命老区河北阜平做扶贫调研,提出“两个重中之重”“三个格外”(1)等思想;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概念应运而生;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深刻阐述精准扶贫内涵,提出“四个切实”(2)“六个精准”(3)“四个一批”(4);2015年 10 月,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四个一批”扩充为“五个一批”,首次系统阐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出台;2016年12月,《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全文发布,脱贫攻坚上升为国家战略。至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的理论框架已成型,其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日趋完善。党的十九大以来,围绕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如何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衔接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不断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以人民为中心,以现实为半径,向外延伸扩散,建构出丰富的理论层次。学界关于习近平总书记贫困治理相关论述的系统性理论研究较多,比较典型的包括:黄承伟研究员将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概括为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艰巨任务、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社会扶贫、阳光扶贫、坚持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共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共同体等九个层面[1];龚维斌将习近平总书记贫困治理相关论述归纳为“消除贫困”本质论、“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论、“内外兼修”动力论、“精准扶贫,超常措施”方法论、“党的领导组织”保障论等五个部分[2]。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强调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科学扶贫、内源扶贫、精准扶贫、社会扶贫、阳关扶贫为路径来完成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其中,精准扶贫是新时代中国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其他扶贫手段必须服务于“精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3]58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指导下,作为脱贫攻坚实践指南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正式生成,该方略试图将精准扶贫、内源扶贫、社会扶贫、阳光扶贫等顶层设计全面贯彻于“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体制机制,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面对经济社会结构双重转型困境,经济增长益贫边际效应递减且粗放型扶贫政策副作用不断释放。形成于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在吸收《摆脱贫困》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依据新时代要求以及扶贫政策实施的现实困境,紧抓扶贫开发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将扶贫对象从区域聚焦到户域,扶贫模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扶贫内容从经济贫困拓展至多维贫困,扶贫结构从政府包揽扩充到多元共治。《摆脱贫困》谈及却因现实条件限制而搁置的一些问题成为新时代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

二、《摆脱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的理论雏形

习近平始终关心扶贫工作。他曾深情回忆自己40多年来的工作历程,无论在县、市、省还是在中央,工作的重要内容始终离不开他倾注了大量心力的贫困治理。扶贫开发既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本质要求,又是“赶超式”的发展中国家必须久久为功的艰巨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虽成型于十八大以后,其核心内容却积淀于习近平从政以来的长期基层扶贫实践与经验。习近平任职宁德地委书记期间所生成的《摆脱贫困》及“宁德模式”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探索地方扶贫开发路径,在帮助闽东摆脱贫困的同时,凝练出许多共性的扶贫规律。这些经验和规律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的理论雏形。

(一)科学扶贫:“一手抓千家万户脱贫,一手抓乡镇企业、集体经济”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社会基础薄弱,只能依靠“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之路。然而,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探索与积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项新政策试错成本开始不断攀升。因此,新时代的扶贫开发必须树立科学扶贫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3]57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扶贫开发顶层设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还是基层扶贫方案,都必须符合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扶贫重要论述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物的《摆脱贫困》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4]77习近平尊重客观规律,善于把握扶贫开发的渐进性和飞跃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习近平总结出“滴水穿石”的渐进性扶贫规律,“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4]7扶贫“不可能一夜之间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的变化”[4]57-58“不要寄希望一下子抱个金娃娃”,要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4]90;另一方面,习近平弘扬“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强调贫困地区只有采取“大胆改革开放”的超常规举措,才有“弱鸟先飞”的可能。《摆脱贫困》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出发,提出许多扶贫思考,例如“经济建设是最大的政治”“再穷不能穷教育”“要整片整片地造林”等。《摆脱贫困》指导下形成的“宁德模式”已经成为习近平科学扶贫的实践典范。

(二)内源扶贫:“弱鸟可望先飞,首先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内源扶贫的重要性,“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3]131扶贫不是做慈善,要分类指导,对于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要正确引导并扶持他们自力更生,以奋斗谋幸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内源扶贫成为重点难点,“人穷志(智)短”的贫困群体往往难以脱贫,即使脱贫也容易落入“返贫陷阱”甚至滋生出“懒汉心态”,产生“赖贫”行为,严重破坏精准扶贫的内在合理性。习近平初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面对“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等精神贫困现象,提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全书的题目叫‘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4]216。一方面,摆脱意识贫困,弱鸟可望先飞,扶贫先扶志,凡事做到“事事先求诸己”“行动至上”,把脱贫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4]8,重点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传播“闽东之光”。另一方面,以“教育扶贫”摆脱思路贫困。他明确指出,“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会越穷。”[4]173他强调宁可“牺牲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4]174-175。此外,他强调要建设好作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农村党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带领广大农民共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三)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贫困群体从块状贫困分布向点状贫困分布转变,传统的以经济益贫、资源输血为主的粗放型扶贫政策不仅难以适应新的贫困态势,而且其副作用开始不断释放,产生“贫困户漏出”“扶贫资源精英攫取”“争当贫困村”等棘手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扶贫开发不能再局限于粗放式的“手榴弹炸跳蚤”,要拿出绣花的精神来切实提升扶贫开发的精准性,让真正的绝对贫困群体受益,“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3]72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及由此所产生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抓住了新时代扶贫领域的主要矛盾,改变了传统的扶贫开发工作方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大关键问题深刻阐述精准之道,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的主体部分。实际上,“精准”的核心要义在于因人施策、因地制宜。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路已初显,弱鸟能否先飞,能否飞得又快又高,其关键在于摸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道路[4]6。在扶贫措施上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实现精准帮扶:推广“一村一品”“扶持乡村集体经济实体”,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对于一些连年病灾造成的特困户,要给予适当救济,并扶持他们发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经营项目”[4]8,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职业技术知识本领”[4]175,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另外,在得知宁德地区由于森林破坏而山体滑坡频发,习近平要求,把这个村搬到平整的、不会出现滑坡的地方,然后整片整片地植树造林,做到以易地搬迁、生态建设实现脱贫[5]。

(四)社会扶贫:“贫困地区发展一靠党的领导,二靠人民群众力量”

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期:一方面,面对深度贫困区域和多维贫困群体,有限且单一的政府资源难以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扶贫需求;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力量正在不断生长,已经具备提供多元化扶贫资源的能力,以此来突破政府扶贫的局限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不仅涉及贫困地区,而且与全社会都有着密切联系,可谓“人心齐,泰山移”。为此,他提出了具体要求:政府、市场、社会要协同互助,发挥各自专业性、行业性、综合性等优势,建立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鼓励、支持、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3]100在习近平宁德主政时期,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限制,社会主体发育不完善,《摆脱贫困》指导下的“宁德模式”主要依靠政府主体内部各单位部门“经济大合唱”,搭建“整体效能最大化”的“垂直管理体制”来完成经济建设脱贫任务,但习近平并未忽略社会扶贫蕴藏的巨大潜力,提出贫困地区发展一靠党的领导,二靠人民群众力量[4]13。他提出了“采取全社会齐抓共管、兴办经济实体等综合治理措施”[4]78。这些措施具体包括: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密切联系群众的功能;发挥人民团体的帮扶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共青团改革”,引导农村青年脱贫致富;开发企业主体帮扶潜能,“先给后取,培植财源”“从政策上、工作上、信贷上支持企业发展生产”[4]105“走国家办学和社会办学相结合的路子”[4]176。

(五)阳光扶贫:“贫困地区更需要我们讲廉政”

廉政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中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坚守扶贫领域的廉洁,但凡涉及惠民资金和扶贫资金贪腐的,无论关系到谁,必将严惩不贷;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官。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政府的扶贫预算连年递增,如何确保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就成了关键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重申,“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3]92“阳光扶贫”的廉政思想在习近平主政宁德地区时就得到充分体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29篇文章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廉政的至少有7篇,尤其在《摆脱贫困》的《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一文中,习近平坦言:“共产党人承担廉政建设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过好‘两关’。第一关是自我关……第二关是‘人情关’。”[4]27-28他提出要“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这是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4]29。结合当时实际情况,他强调闽东地区廉政建设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查处大要案;二是抓住重点,常抓不懈;三是建立廉政责任制[4]29-30。习近平在从政杂谈中告诫青年领导干部“芝麻官”千钧担,为官之德在于清廉。

三、从《摆脱贫困》到“扶贫开发战略”: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精神实质和科学思维方式

(一)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精神实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并且推动了社会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人民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6],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穿于习近平的论述、理论成果以及工作实践之中,其内涵依据时代要求而不断丰富与深化,尤其在扶贫开发领域,贫困群体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弱势群体理应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点关注对象。专著《摆脱贫困》由习近平闽东工作期间几十篇独立文章集结而成却不失连贯,反复品读,围绕“摆脱贫困”主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越辩越明。实际上,习近平的每篇文章都反复提到“人民群众”一词,“共产党人的宗旨是永远为人民服务”[4]79“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4]13,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4]14。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4]208“四下基层”就是习近平在宁德主政时给出的群众路线实践方案:“一是地县领导到基层去现场办公;二是各级领导建立群众接待日制度;三是领导干部同基层单位挂钩联系;四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4]17

从《摆脱贫困》到“扶贫开发战略”,从梁家河到中央,习近平始终坚守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原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面对第一个一百年的庄严承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底线要求就是消除贫困,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无论是绝对贫困人口,还是深度贫困地区,都必须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二)始终以科学思维方法统筹扶贫大局

习近平宁德工作期间就格外重视理论学习,尤其是注重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强调哲学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领导干部一刻都不能离开理论的指导,“当前应该特别注意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211就如何深入学习,他强调领导干部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从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摆脱贫困》所述内容之所以历经几十年依旧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其实质在于习近平深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联系实际,以科学思维方法来剖析区域贫困问题,所得扶贫论点具有高度普适性,成就了鲜活的《摆脱贫困》。从《摆脱贫困》到扶贫开发战略,习近平始终遵循战略性、系统性、辩证性、风险性等科学思维方法。

1.以战略思维谋局

战略思维旨在发展地、联系地把控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兼顾“古今中外”、整体与局部、重点与非重点。实际上,习近平初任闽东就显露出广阔的视野:他搁置“三大热门话题”的长期目标,因地制宜设定近期产业发展计划,强调以政府部门内部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他强调以经济建设为扶贫战略重点,同时兼顾贫困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确定扶贫开发的国家战略地位,并将其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把扶贫开发放在遵循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实现“中国梦”以及推进全球减贫事业的大格局下统筹规划,充分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全局把控能力。

2.以系统思维布局

系统思维旨在设计事物内部整体结构。扶贫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系统,不仅需要顶层设计,还需要基层规划。习近平给出的闽东发展方案颇具系统性,闽东的发展一靠大农业,二靠工业,三靠脱贫工作,“闽东应该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4]178,“现在讲综合发展,则是要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4]179“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解决‘桥’与‘路’的问题,‘桥’即搭桥,为群众发展商品生产疏通渠道,架设桥梁……至于‘路’,就是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4]76-77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扶贫开发极其关注,其十八大以来的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不仅系统设计了脱贫攻坚的思路、目标、路径、体制机制、政策、保障措施等重难点问题,而且时刻关注扶贫政策“在地化”过程中出现的“懒汉现象”“返贫陷阱”“数字脱贫”等意外后果,及时进行政策调试,极力保障扶贫开发系统的良性运行。

3.以辩证思维破局

辩证思维强调“两点论和重点论”,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中探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要旨,它贯穿《摆脱贫困》全书,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一文中得到集中体现,习近平详细分析闽东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经济增速与经济效益、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山区与沿海、改革开放与扶贫、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六对矛盾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强调紧抓矛盾主要方面,认清闽东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态势和运行规律。在新时代扶贫开发战役中,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设计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六个精准”准确定位新时代扶贫开发重点难点和社会矛盾主要方面。2019年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该文辩证分析了精准脱贫冲刺阶段所面临的新问题,强调要在不断解决矛盾中逐步实现脱贫任务。

4.以底线思维控局

旨在立足最低目标,争取最好的结果,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的底线思维充分体现在他对廉政的反复论证中,做官的底线就是廉洁自律,当官就不要想发财。面对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一百年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任务就是守住民生安全网,带领绝对贫困群体摆脱贫困。为了兑现承诺:一方面,为官者必须守住底线,严防“雁过拔毛”式的基层腐败,让扶贫资金晒在阳光下,合理配置贫困群体的扶贫“救命钱”;另一方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一个都不能少”,各级政府不断调整扶贫政策,必须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注 释

(1)“两个重中之重”,即“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三个格外”,即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

(2)“四个切实”,即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

(3)“六个精准”,指“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4)“四个一批”,即通过扶持生产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重新提出“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猜你喜欢
宁德总书记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宁德市妇联举办“传承好家风·建设新宁德”主题活动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宁德核电站火灾事故的情景构建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精准的打铁
习总书记“下团组”
上汽与宁德时代合作回收动力电池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