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云从与姑孰画派的形成

2020-12-26 09:37
国画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芜湖画派

明末清初的江南一带,虽然没有脱离朝代更替、社会动荡的大环境,绘画传承已然积极有序,包括金陵、徽州、芜湖、宣城,均形成了由文人主导的地方画派,并以各自独特的画学倡导,把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推向了一个崭新的繁荣局面。以萧云从为代表的芜湖画家,与周边地区的画派画家密切沟通,广泛交流,在实践中“不专宗法”,标立出“清快可喜”的艺术面目,被时人称为“姑孰画派”。

“姑孰画派”之目,最早提出是清人徐沁1,他在《明画录》卷五《山水》中云:“萧云从,字默思,号尺木,芜湖人。工诗文,画山水,高森苍润,具有格力,遂成姑孰一派。”2所谓姑孰,即明末清初的太平府治地当涂城的旧称,源于临城姑孰溪。萧云从曾在《太平山水图》的跋中说:“济南张公祖举之3先生之理姑孰也……姑孰滨大江,攒石环冈,不数百里,而平遥铺芜,潆洄薮薄,地乏良杰,多得古人之流寓于斯者。”4徐野畦的“姑孰一派”之说,恐怕也是以此为据,如同徽州的新安画派,以晋唐所设新安郡、辖内风景如画的新安江而取画派名,画家遍及歙、休等多地。

姑孰画派,虽然画家为数不少,大都不具影响力,不像徽州的新安画派,画家既旺,声名亦普遍高扬。然而,由于萧云从的存在,以其诗学、画学等多方面的显著成就,名播大江南北,姑孰画派遂引起世人瞩目。众所周知,明清之交的山水画坛,崇尚摹古,成为风气,而萧云从的艺术实践,则没有被这种时风所左右,他既延续着南宗文人画的精神文脉,也未局限于南宗圭臬,为达其“境取幽深,情况高哲”的终极美学理想,走向了“不专宗法,体备众家”的画学路线。另一层,就是他的艺术视野、作画方式极为宽阔,山水、人物、花鸟以及壁画,皆有涉猎,尤其在版画方面获得重要成绩,其《离骚图》《太平山水图》两部版刻画卷,被郑西谛解读为:古雅深沉之极的大杰作,现实主义的精品,许多幅简直像新出于画笔点染的,不能信其为木刻画也5,云云。值得述及的是,他的《太平山水图》还作为画谱,远播东瀛,成为日本“南画”(承中国南宗文人画)在17世纪得以发展的根源。这些都是萧云从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缘由。本文试通过对萧云从身世、画学传递、诗画交游等方面,观其如何推动姑孰画派的形成。

一、萧云从的身世

图1 萧一芸 岩壑奇观图卷(局部)纸本设色

关于对萧云从的记载,除了一般史志有简短的消息,个别画学文献也有一些描述。如黄钺6的《画友录》云:“萧云从,字尺木,号无闷道人,晚又号钟山老人,芜湖人。中崇祯丙子、壬午两科副榜。入国朝,不仕。著《易存》《杜律细》若干卷,《四库全书》载存目中。《诗文集》藏芜湖沈氏,未刊行。工画山水人物,具有北宋人遗法。”7张庚的《国朝画征录》云:“萧云从,字尺木,号无闷道人,当涂人也。明经不仕,善山水,不专宗法,自成一家,笔亦清快可喜。”8等等。很显然,萧云从的里籍竟被两家分别了,根据权威文献记载,大抵曰其芜湖人,至于“当涂人”之说,既不足为凭,且滋生许多无谓的争议。此不赘言。

萧云从,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芜湖城东萧家巷,一生跨越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以及清顺治、康熙等朝代。依据萧云从在《青山高隐图卷》跋文中“少时习业之暇,笃志缋事,寒暑不废”9的描述可知,他在少年即尽心问学,业余时间还耽于图绘,甚至不计春秋寒暑。萧云从自幼喜爱绘画,与其父亲的启蒙想必有着直接关系。黄左田在《画友录》中对萧云从作了这样的记述:“父慎馀,明乡饮大宾。云从始生之夕,慎馀梦郭忠恕(字恕先)至其门曰:‘萧氏将昌,吾当为嗣。’”10萧慎馀所梦,暂不作真假之辨,以此推断,这个乡饮大宾,不止受人尊敬,也应该是一位知画、懂艺的文化人,而且还可能在绘画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不然他不会在梦里遇见北宋著名的山水画大家郭忠恕,自愿作其后代,传续他的事业。所以,作为喜爱绘画的父亲,特别寄予儿子将来能像郭恕先那样在绘画上取得成就。事实如父亲期望的,萧云从成年后,不仅在诗词学问上奠定丰厚基础,绘画同样独立面目,山水、人物、花鸟皆有不俗的创造。为此,萧云从还专门刻了一方“郭恕先后身”的印文,时常钤于画。

图2 萧云从 雪岳读书图 轴 纸本 设色(125.3cm×4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3 孙逸 溪桥觅句图 绢本设色 150.6cm×56cm 安徽博物院藏

青年时代的萧云从,笃于仕途,积极进取,但他在崇祯丙子(1636)、壬午(1642)两次科考中,均没有把握住机会。两试失利,超出了他的心理预期。紧随其后的社会动荡,尤其是甲申(1644)国变,使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寄居他地,过着流亡生活,萧云从也就彻底放弃了仕进的念想,隐匿林野,借诗画寄托胸中抱负,抒发超然情怀,成为他人生旅途中的精神支撑。

作为文人的萧云从,仕途泯没,无疑是他生平中最大的不幸,然而,其人生价值,却在这种坎坷中、不幸里,被他书写得光辉而灿烂,诗文隐喻高蹈,绘画境界高哲,赢得世人尊重。对萧云从而言,一生当中能有诗画陪伴,得到些许的心理平衡,也算是一种慰藉吧。这种心理直至晚年,依然未能消灭,临终前卧于床榻还“执诸同志手曰:‘道在六经,行本五伦,无事外求之,仍衍其旨。’赋诗毕,瞑去。”11时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萧云从走完他七十八个春秋的人生道路,追其父,入葬于芜湖城西严家山。门徒辑其残诗成《梅花堂遗稿》,惜未流传下来。嘉庆年间,翰林学士、位居太子少保的乡贤黄钺,将萧云从和汤燕生之诗录为《萧汤二老遗诗合编》,刊行于世。

二、萧云从的画学传递

由于萧云从诗文、书画并驰,且境界“高森苍润,具有格力”,一时在芜湖及其周边地区引领潮流,并以其为核心,团结众多诗人和画家,诗画二学高度融合,构成姑孰一派画学之特色。

在这个画家群里,仅萧云从家族中就有成员多人,而且诗、画兼擅。萧云从的弟弟萧云倩,字小曼,年少即获俊才之名,崇祯九年(1636)中举人,赴京师任官,然早卒。萧小曼的诗文,格调古雅仿若萧云从,与其兄有“二陆”12之誉,兹援诗二首以证,一曰:“出廓穿云入翠微,雄才健气总难追。繁霜犹启岩松秀,澹日能留野晖。石逼中峰连象斗,秋归万壑隐龙雷。登临共涕河山邈,相醉花前未忍回。”一曰:“一杖凭空逐怨鸿,几年踪迹任飘蓬。千林落叶成金谷,十月高寒并玉峰。客屐早迷山下雾,仙幢夕卷洞中风。残阳古庙荒凉处,犹觉深潭起卧龙。”13根据萧云倩诗歌类于萧云从的情况,黄左田说他的山水画“似其兄”,应该是可以确认的。至于他的山水样貌,因无画迹存世,我们也只能从其诗文中加以想象了。

萧一芸既学长辈,不免会按照萧云从“不专宗法”的理念,广泛掌握前人的笔墨技巧,《历代画史汇传》中说他的画“参以唐、沈技法,用笔清逸”18。我们所能见到的现藏于重庆市博物馆的《仿王蒙山水轴》和辽宁省博物馆的《仿黄子久山水轴》等,即是模仿古人画法的作品。如果综合察看他的八开《拟古山水图册》,这种气象就显得非常分明了。全册写绘江南之景,或孤村泛艇、危岩夏寒;或秋景雪影、松屋听泉,无非桃源仙境。从八开笔墨风格、图式构成来看,变化已然多端,除了几幅具有萧云从的笔法基调,像王叔明、倪云林、黄一峰、董文敏的笔墨特点皆有呈现,画法精致,了无俗韵。即便是仿古之作,如第二开《危岩夏寒图》,虽然饱有王叔明细密的笔法,似乎也是萧尺木的风调。拿萧云从纪年为甲午(1654)的九开《山水册》之二做一下比较,两者无论是构图还是皴法,如出一人之手。清人葛嗣浵在其《爱日吟庐书画续录》中,有对萧一芸《仿黄鹤山樵山水轴》的评价:“是本山石、树木、屋宇、人物,悉用笔尖钩廓。皴擦细似牛毛,远近峰峦皆如夏云涌现,殆古所谓卷云皴耶?以焦墨为骨,以淡墨为肉,阴阳既分,润以浅绛,神明焕然。其树之夹叶皆白,点染皆浓,互相发明,以醒眉目,其法始于文停云(文征明),此复见焉。”19从《危岩夏寒图》也可看出,萧一芸结构山石的方法,依然传递着萧云从的画学渊源,没有别出尺木矩。

三、萧云从的诗画交游

据黄左田《画友录》前序云:“乾隆乙卯(1759)岁,余综同里诸君暨国初诸老之善画者,为《于湖画友录》一卷,潦草付刻,存殁混淆,不足传也。比年以来,独学无友,追忆旧游,零落殆尽。而闻声相思未觌一面者,亦复忽就湮没,良可悲矣。因即夙所见闻,重为编次,题曰《画友录》。虽其人不尽同时,不得概谓之友,盖亦窃取子舆氏之意焉尔。”后记云:“芜湖数十年前,士大夫颇尚风雅,四方挟艺来游者,辄争馆之,《画征录》所载吴次谦与姚羽京在某富翁家合画竹石屏幛事20,是其证也。余幼即好画,凡亲知家壁间所悬,及长老自他处携归者,必玩视再四。迄今追忆,或仅记姓名而未详里居,或但见尺幅而未尽其技,或曾友其人而彼时不解其画之工拙,不忍其名姓不登于录也,谨疏于后,以待识者鉴别焉。”21

的确,芜湖在清初时,绘画的氛围还是比较浓厚的。由于芜湖滨长江,交通发达,明清两季的徽商,大抵通过青弋江把货物汇聚于此,源源不断地输向全国各地。随着经济不断繁荣,渐渐地,也吸引了不少南北各地的文人和画家来此地定居生活,形成芜湖画家与外地画家的密切交集,尤其是在萧云从的主持下,文酒之会,气氛往往似“兰亭”。

在芜的外地画家,最著名者是孙逸(1604-1657)。这位原籍休宁的孙氏,字无逸,号疏林,美术史上将他与徽州籍画家渐江、查士标、汪之瑞并称“新安四家”。

孙逸侨芜湖,筑蓬户茅轩,以书画、读书消遣,不慕名利、尘纷,坦然自得之致,无异晋时的陶元亮。他的山水,融汇南北两宗各家笔法,尤崇尚吴门文征明,以细笔见长,被人称为“文待诏后身”。明末清初时的江南,许多文人画家的美学取向,移到了“元四家”那里,孙逸也不例外,他后来的画,参以倪、黄趣味,画风简而意足,淡而神旺。同样地,萧云从的“不专宗法”,当然也包括了他对元人笔墨的汲取和研究,故能与孙逸在画学实践上观点不悖,诗画两端意见一致。所以,他们平日每有相约,或交集于蓬户茅轩,或在东城萧家巷,除了吮毫弄墨,诗画互酬,无非切磋技艺。黄宾虹在研究这位乡贤时曾说:“新安四大家,惟孙逸为最罕,流传精品,当时已不多得。”又说他在芜湖“与萧云从齐名,亦称‘孙萧’”22。这样的评价是有根据的,从绘画风格看,孙、萧二氏皆有细笔和粗笔,而细笔者犹若孪生,往往以浅设色或青绿法促进各自画面的清快感。如果拿孙逸所绘《溪桥觅句图》(图3)与萧云从的《云开南岳图》(图4)相比较,除了山石结构和设色有所区别外,纤细清秀的笔法,精致的山头点苔,远岫的形状,以及云朵的造型方式,包括画中表现的种种物象,以“孪生”来譬喻,洵不为过。

图4 萧云从 云开南岳图轴 纸本设色 122.5cm×55.5cm 至乐楼藏

一般而言,画家建立一种风格,往往是在多种因素下达成的,萧云从与孙逸的细笔画法若孪生的视觉感,想必也是在他们的平日交往中,潜移默化地互有借鉴而产生的吧。这也是一个画派画家最终趋于笔墨语言相对一致的原因。据穰梨馆主人陆心源对孙逸摹写唐寅的《鹤林玉露册》(十二页)所记,不仅有孙逸在每页上的题识,借唐子畏之名记录他在芜湖恬淡的幽居生活,也有萧云从为画册作的长跋:“余髫时便模唐解元此册不能淡远,与子西所云超逸尘外之义殊失也。无逸,静者也,太古小年敛缉于一毫端,故落墨有青蓝之异;昔《辋川图》出右丞手,以米氏父子临之,犹自叹为刻画,得郭恕先细绣妙颖,始贞砥珉,然不若无逸绝伦逸群耳。麟生社兄精六法,驰誉江东,无逸服其神骏胶乳之合有自来矣。是以无逸之真迹所留实多,不受促迫纡徐经营,玩者一日如两日,烟云益寿讵百四十年哉。戊戌(1658)小雪,区湖萧云从谨识。”23此时的萧云从年逾甲子有二,他在跋里既表现出对孙无逸画格的极力推举,也传递了他们在画学取向上的趋同性和长期交流的深入程度,字里行间散发出二人之间的友好情状。巧的是,时居芜湖的太平诗人汤燕生也为孙逸的这套临本题跋以赞:“往从无逸先生游,见其蓬户茅轩庭草芜径,惟床头数卷书及倪黄先正诸轴而已。其人生平少长不以利欲干怀,勉志勤躬,夜以继日,惟知引轴自娱逍遥图画,故尺幅所传俱足赏会风云纵横万古。此册临唐六如解元,置之唐卷中不复可辨,殆谓过之。麟生与无逸周旋最久,以世路纠纷有怀尘外托迹芜城之北,以为栖息混其声迹。”24汤燕生对孙逸在芜湖的隐居生活、诗画活动不止了解深透,还带着一种仰望的眼光评价他的艺术,甚至说孙的画超越了明季大家唐解元。在萧、汤二人的题跋中,有一个显见的讯息,即孙逸的活动范围十分广阔,譬如他们皆提到了精通六法、驰誉江东的沈麟生25,孙逸与这位僧人之间的交流恐不在佛事一端,收藏一隅,六法之探讨亦是可以猜测的。

这里,顺便多言几句,由于孙逸青壮年时便流寓芜湖,他在此地的生活不会太短,而且画学功底也不亚于萧云从,有谓“与萧齐名,亦称‘孙萧’”,所以,说他对姑孰画派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是符合实际的,如果不考虑里籍因素,视孙逸为“姑孰画派”一员,也是未尝不可的,籍贯广西的石涛,美术史上把他推为“黄山画派”或“宣城画派”的主将,即是一例。

在芜湖的众多诗画名流中,与萧云从往来的还有较为年轻的方兆曾。方原籍歙县,家族寓芜湖近三世。乾隆《太平府志》记他:“性孤介,腹笥腴润,甫弱冠以远不能归,即谢不应试。刻意工古文辞……萧云从尺木暮年一见深契之,辄以不朽事相托。”26又记:“汤燕生元翼,其父友也,与兆曾并屋而居十余年,讲学谈诗,助爨分灯,情好竟如昆弟。”27其时,方兆曾与其弟方兆仍(字伊人)跟随汤燕生研习诗文,得到汤的不少指点,因而有了他写给汤燕生“曾同溪上三间屋,共读床头数卷书”28的句子。

方兆曾,字沂梦,一作宜梦,号省斋,既擅诗,亦喜画,尝自题云:“几时不作画,握管如握棘。舒此尺余茧,往往穷日力。”29又有题画诗云:“山色空蒙树色微,空江白石钓鱼矶。分明梦里投竿地,只少寒鸦傍水飞。”30复云:“昔者方壶翁,笔墨有余乐。至今三百年,后起殊落落。”31方兆曾的境界与气魄在这些句子里显露分明,他能得萧云从“深契之”,完全与其诗学的丰厚功底和在画上独具面目有很大关系。其时,方兆曾一边受教于汤燕生,一边又跟随萧云从习书画,我们从方与萧的一些题画里,或许可以窥见他们两人的师友之谊。如方兆曾跋萧云从《设色山水卷》:“尺木先生尝教予以六法矣,曰:‘世人知有墨气而不知有笔气,故浓淡远近以语境界则可,而精致风韵,非运腕之妙不能出也。’予虽领其言,而未获师其意,每用自歉。今观此卷,姑无论丘壑布置、亭馆安顿之妥,想见握管挥毫时,实有一种自得之趣,今人不可企及者,笔为之也。先生游心此道凡五十余年,而后入是三昧岂近日偶然磐者所仿佛。秘此卷在其矜慎之。省斋方兆曾漫识。”32又云:“幽人写图画,雅意娱山林。清溪动寒流,阳波蔼层阴。点笔临石栏,洒研当分浔。作此世外想,逸致良可寻。藏我行笈束,不减双南金。道逢玄契心,相赏有同心。披轴一展玩,意在立壑深。分手脱相赠,至物获所钦。卧游自此具,荡然涤尘襟。此尺木先生为余所作《洗砚图》也。戊戌(1658)冬季携至金陵,悔崖尊姑丈见辄欲之,因割爱以赠。昔南宫强攫益怀,灵宝深藏,实增痴态,吾两人故不作此论也。方兆曾识。”这幅《洗砚图》(图5),的确是萧云从写赠予方兆曾的,他不仅在画上题“笔墨之耕倩石田,洮泓冷碧积寒烟。先生自爱春流水,池上融冰写太玄”诗句,也在后识中作了酬画的交代:“沂梦先生出纸索画,随手应教,不足观也。丁酉(1657)七月十七日题于西庐,萧云从。”另有一幅《深山溪流图卷》可能也是为方兆曾所画,卷上题:“乙未(1655)三月十七日,沂梦先生以藏墨二,下易余画。乃归山寺,解衣静坐纷披,五日搁笔,而风雨大作时,心寂间,遂多称意,盖不务修饰,独摅性情也。昔吾家颖士梅花诗云:‘丑怪惊人能妩媚。’此语与写山水甚合。第世人画山水务墨气而不知笔气,余见大痴全以三寸弱翰为千古擅场,虽复格纤皴以蒙葺杂乱,而力古势健,浏览而莫尽者,笔为之也。沂梦为诗画宗匠,勉以小幅应教,必有鉴于骊黄之外者矣。”33我们在萧云从的许多画里不难发现,他的题诗或跋文,无论对友人还是对自己,总是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于后学方兆曾也不例外,教诲中饫含推举之情,人品既高,画品也就愈加澄澈明洁了。

上文述及的汤燕生,虽非画家,在当时芜湖诗画界的地位非同寻常,所以,汤对姑孰画派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汤燕生(1616-1692),字玄翼(一作元翼),号岩夫,宁国府太平县人,明诸生。崇祯帝灭亡,止于仕途,遂隐居江城,在芜湖东湖沿筑“补过斋”,自称“黄山樵者”。汤工诗词,诗庄丽凝厚,大江南北许多文士慕其名,常来芜湖造访补过斋。汤岩夫平日性情孤介,极少与达官宿望往来,《街南文集》言他:“卜芜湖之鄙居焉。一室数椽,前阻污池,循墙木以度,户尝不启。宅后阡陌萦纡。轩车访者,恒望庐而返。”34有意思的是,汤燕生倒是常偕同样流寓芜湖的新安画家孙无逸、方兆曾等人,与萧云从交流诗文书画。因汤岩夫既工诗文,亦擅鉴赏,加上他那富有秦人李斯风度的小篆书法,深为萧云从折服,所以,在萧的眼里,每有诗画唱和、文酒之会,他是不可缺少的一员。在现存的萧的画目里,由汤燕生题诗或跋句的作品,尤其丰富。如《和萧尺木题杜苍略闭门种菜图》云:“锄来菜甲到东屯,工部千年更有孙。淮水桔槔通废圃,钟山风雨护衡门。春盘藜藿娱亲老,秋架藤瓜待客论。此地中丞难枉驾,石桥西畔卧云根。”35《题萧尺木画梅》云:“十树花繁荫荜门,一床书在拥篱根。诗人触手怜香剧,偏写寒条寄友昆。狼藉春风荡越溪,花飞坠地旋成泥。梦亭鸟散人归尽,对此寒香忆画师。”36等等。这些题诗或跋,除了含蓄汤与萧对同为遗民的杜望山、渐江等友人的怀念,更能说明他们的深厚友谊。从姑孰画派播其声名的角度看,汤燕生实则发挥了他的诗人的传布力。

图5 萧云从 洗砚图轴 纸本设色 74.3cm×38cm

图6 萧云从 梅石图轴 纸本墨笔 90cm×34cm 嘉德2015春拍

事实如此,汤燕生在芜湖,不仅积极推介孙逸、方兆曾等画家,对萧云从画学实践的品评与推扬,向来不遗余力。譬如他题萧云从《青绿山水图卷》云:“尺翁萧隐君,以渔佃百家,之暇喜作绘事,精备六法,流传江表。余友渐江师深于画者,见而悦之,叹谓:三百年来,无复此作。”37他看萧尺木画兰,更是不吝夸赞之辞,有诗云:“冒雪停霜韵早含,惊香悼色散余酣。燕妃梦里芬如积,蜀客琴中思未堪。念欲操壶临水岸,誓将毕赏就烟岚。高情散朗传疏叶,逸事犹夸郑所南。”38在这里,燕妃也好,蜀客也罢,那都是唐人的事,姑置不论。萧尺木的兰花,一如南宋遗民郑思肖画兰不著土,人言何故,应曰:“土为蕃人夺,忍著耶?”郑思肖因元人灭亡南宋而隐逸山林,平日坐卧必面朝南方,故自号“所南”,因此他每作诗画,多蕴思宋之情。萧云从笔下的疏花简叶之兰,高情散朗中,是否也存有怀想故国之念呢?昔人云:诗以言志。汤燕生的“逸事犹夸郑所南”的把握,无非是萧汤二老的合唱——作着诗言志、画寓情的审美联想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姑孰画派的形成,与萧云从和域外画家的交往也是有直接关系的。萧云从虽然长居芜湖,也时有出访,游踪不仅遍及江南,还远涉泰岱、南岳等地,交游之广可见一斑,许多外地诗人和画家也对他有了更多的关注,譬如新安画派的渐江,宣城画派的梅清,都曾慕名拜访萧云从。

渐江作为新安画派的主将,常游历于金陵、宣城、杭州之间,也多次停留芜湖与萧云从聚会,据渐江丁酉年(1657)作《十竹斋图轴》曹寅所题“渐师学画于尺木,而品致迥出其上”39的信息,萧云从的画学观点与绘画风格是赢得其时画家尊崇的,从渐江的许多山水特征来看,的确存有萧云从笔法的痕迹,只是萧的山水面目更加多变,虽然繁复也“清快可喜”,而渐江则把自然中的繁芜剔除得干干净净,仅留物象筋骨显出一种冷劲感,萧瑟的气氛甚至达到了极端。依照美国学者高居翰对渐江所作《黄山图册》的判断,有助于我们体味二人画风上的相似性40,他说:“弘仁与萧云从既是同时代人,有时又在同一地区活动,自然在整个风格上会有些共同特色,并且可能相互影响。”41由此断定《黄山图册》应该“归于萧云从的作品中”。高居翰的怀疑和分析也并非没有道理,萧云从与渐江交游,将其笔法经验传至渐江应该不是一种臆测,渐江虽然走倪瓒的路线,但他五十一岁之后的作品则完全脱离了倪氏风调了,这固然是他师法自然的结果,与萧云从对他的陶染也有一定关联。我们看萧为渐江《黄山图册》的题跋,这种关联显而易见:

山水之游,似有前缘。余尝东登泰岳,南渡钱塘,而邻界黄海,遂未得一到。今老惫矣,扶筇难陟,惟喜听人说斯奇耳。渐公每我言其概。余恒谓天下至奇之山,须以至灵之笔写之。乃师归故里,结庵莲花峰下,烟云变幻,寝食于兹,胸怀浩乐。因取山中诸名胜,制为小册。层峦怪石,老树虬松,流水澄潭,丹岩巨壑,靡一不备天都异境,不必身历其间,已宛然在目矣。诚画中之三昧哉!余老画师也,绘事不让前哲,及睹斯图,令我敛手。

钟山梅下七十老人萧云从题于无闷斋。42

萧云从其时未与黄山谋面,他一生也不曾登临黄山,渐江每到芜湖展其黄山图像,萧不仅感慨还十分钦佩渐江的画。所以,两大家既相聚,商量绘画的形式与风格是必然的,画学观点趋向一致也就自然而然了。从两家山水的形体看,不独渐江的黄山山石方折多棱,萧云从的许多册页山水同样富有几何体的方折枯瘦的形态,在某些方面的确存在着相似性。如萧尺木画《梅石图轴》(图6),渐江画《柯石霜韵图轴》(图7)。还有一个例子,萧云从和渐江皆性喜梅花,一号钟山梅下老人、梅石道人、梅主人等,一号梅花古衲、梅花老衲等,二人虽不常画梅,而每有描绘,却是极端的枯癯,譬如萧云从的《墨梅图轴》(图8),渐江的《梅花图轴》(图9),两幅画的构图和造型,不仅高度一致,连题跋也置于画幅的同一地位,不看作者落款,切实难辨伯仲,只是萧的梅花枝干略比渐江画得腴润些。有人说“渐江师事尺木,未必可信”43,但以他们作品中结构物象的方式,以及笔墨形态存在较多的相近处,判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当是可靠的。

图7 渐江 柯石霜韵图轴 纸本墨笔 120cm×53cm

图8 萧云从 墨梅图轴 纸本墨笔 110.5cm×53.5cm

图9 渐江 梅花图轴 纸本墨笔 78cm×52.8cm

同样地,居于宣城的梅清(字渊公,号瞿山),也曾多次来芜湖探访萧云从,向这位前辈叨教艺事,每当萧云从看到梅清的画,不仅欣赏这个年轻人的才华,亦尝给予梅清高度评价。有萧云从题画寄梅清诗为证,一曰:“岩壑风飒,凄然叶满山;归舟去何急,词客坐愈闲;落日峰千点,连天水一湾;残年供世役,空自忆荆蛮。”44复曰:“春日益已长,春山殊可乐;弹琴竹云深,所意知浑噩;上古有真音,今人不肯学;轻风拂湖波,野兴同飞鹤;贳酒酌空岩,隔岸梅花落;万象本无营,寒烟将何托;于兹拾芳草,相赠奏元录。”45我们知道,梅清的画学实践完全是建筑在诗学基础上的视觉诠释,所画黄山,总是以缥缈的笔墨呈现出烟云的气象,山形奇幻,怪象迭出,无不把自然之景置于现实之外,去作他的远古世界的联想。这方面,萧云从看得十分清楚,所以,诗中也就富含着梅的山水意象。察看梅清的众多山水,虽然注足了笔墨飘逸、“奇幻”之境的消息,但他也有一些作品存有萧云从刚劲笔法的影子,如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南归林屋图册》(三开)和首都博物馆的《峭壁听松图轴》等,结构山石、树木法,笔墨的规整性、干净度,甚至还强于萧的画。

康熙元年(1661),梅清游金陵过芜湖,再次拜访萧云从,两人相逢,自然也要研墨伸纸,诗画相酬。萧云从即兴作山水题赠于梅,句云:“秋华揽尽日幽闲,放艇开樽幕未还;有句惊人怀老谢,松风直到敬亭山。”46此画已无原迹可考,画面如何不得而知,我们在萧的诗句里,看到的尽是他对梅清的表彰:瞿山画松著名,诗也不输南齐宣城太守、著名诗人谢玄晖。十余年后,梅清在宣城接待来访的萧一芸,特作山水轴并题《芜江萧子尺木》诗,托一芸转赠萧云从。此画同样未能流传下来,唯有诗收录梅瞿山的《天延阁删后诗》之“宛东集”,诗前小序云:“宛水距芜江不二百里,乃一别竟十余年,回首昔游,不胜怅望。”诗云:“江上才名独有君,画师词客总难群;西庄自足王摩诘,坐客何忧郑广文;按卷近翻新律吕,开图长见旧烟云;春来小阮曾相问,书到扁舟可一闻。”47在梅清心目中,萧云从不仅在画学上有高度,他的诗学境界,也完全可与王维、郑虔和阮咸们比肩了。毫不掩饰他对萧云从的崇尚与推扬。

四、小结

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中说:“姑孰画派人数不少,在姑孰即芜湖影响最大,可惜出类拔萃可资画史记载者不多。他们的成就也都没有超过萧云从。”48的确,除了侨居芜湖的孙逸、汤燕生等人外,芜湖本地画家中,唯萧云从诗画咸具,遗迹丰富,其余画家不仅声名不彰,作品也极少存世,在黄钺的《画友录》里,有些画家甚至只留其名,所以,萧云从在人们的印象里,也就成了姑孰画派的代名词了。

不过,一个地方画派的形成,总要有一个至多个代表性画家作引领,就像新安画派有渐江、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宣城画派有梅瞿山和朱若极。如果说萧云从在芜湖画家群中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那么,他的绘画实践的多样性,传递画学、广泛交游的影响力,才是为其奠定如此地位的基础。虽说姑孰画派的形成与萧云从的推动有着直接的关联,依据实情,也不妨再作商量,让笔者提出一个新的大胆的意见,那就是:侨居芜湖的孙逸、方兆曾、汤燕生等外地诗画名流,其实都为姑孰画派的形成做了举足轻重的贡献。换句话说,“姑孰画派”之目,当是由萧云从领衔推动,孙无逸、方兆曾、汤燕生共同努力而促成,倘若视萧为画派领袖,孙、方、汤理所应当是这一派系的主力成员。

注释:

1.徐沁(1626-1683),字野公,号野畦,别署双溪荐山、苍山子等。籍余姚,居会稽(今绍兴)。与李渔友善,博通经史,擅考证,戏曲、书画等文艺均有研究,著述丰厚。

2.徐沁.明画录.见黄宾虹、邓实编《中华美术丛书》(十四),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3.张公祖举之,即张万选,字举之,济南人,有儒名。清顺治初年任太平府推官,掌刑名,赞计典,处理法院和政务考核等事务。任职四年,闲暇编纂《太平三书》十二卷,邀约萧云从画历代诗人歌咏辖内名山胜景,刊刻成册,曰《太平山水图》。

4.萧云从跋《太平山水图》,影见安徽博物院古籍珍本丛书之一《太平山水图》(下),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版。

5.郑振铎在《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第十部分“清代早期的木刻画”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萧云从的《离骚图》和《太平山水图》的基本情况。他说:“这二帙均曾付之木刻。不知是否在歙刊刻的。但刻工们仍均是歙人。可见徽派的流泽遗风,尚未澌泯也。《离骚图》是云从有感而作的,故画得古雅深沉之极。其中《天问图》最为古艳,加之以精良的木刻画者汤复的合作,遂成为17世纪中叶的一部大杰作。《太平山水图》可以说是集古今山水画法的大成。以古人为己用,而不为古人所用。是写生的大杰作,是现实主义的精品。古人的种种画法不过恰恰用来表现当前的实景耳。……其中的许多幅,简直像新出于画笔点染的,不能信其为木刻画也。”见《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410页。

6.黄钺(1750-1841),字左田,又名左君,号壹斋、左庶子。先祖七世自当涂迁居芜湖,幼丧父母,由外祖父母抚养,敏而好学。乾隆三十三年(1768)四月,黄左田与安徽巡道李世杰在芜湖赭山滴翠轩,创建中江书院,招员授业;庚戌年(1790)恩科,殿试中二甲第六名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衔。因与和意左,告假回乡,掌教皖南北书院十余年。工诗善画,受萧云从影响,画法备青绿、水墨二格,亦有自己面貌。著有《于湖竹枝词》《画友录》《画品》等,合《壹斋集》凡四十卷。

7.黄钺.壹斋集(下).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779页。

8.张庚.国朝画征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40页。

9.萧云从题《青山高隐图卷》,影见程曦著《木扉藏画考评》,乙巳年(1965)十一月香港初版。另见《嘉德二十年精品录》(古代书画卷•一),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第250-251页。

10.黄钺.壹斋集(下).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779页。

11.乾隆《太平府志》卷二十六(人物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60页。

12.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陆机(261-303),字士衡,善书法,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故世称“陆平原”,有“少有奇才,文章冠世”美誉。陆云(262-303),字士龙,好学,有才思,刘勰谓:“士龙朗练,以识检乱,故能布采鲜净,敏于短篇。”

13.见张万选《太平三书(卷之十)风雅》,清顺治五年(1648)戊子刻本,第56-57页。

14.黄钺.壹斋集.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781页。

15.黄钺.壹斋集.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781页。

16.唐志契.绘事微言(传授).见于安澜《画论丛刊》(上册),台北华正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初版,第107页。

17.萧一芸为萧云从代笔,可证资料是萧云从在《青山高隐图卷》中的题跋:“近流离迁播,齿落眼,年五十而谆谆然若八九十者,遂握笔艰涩。间有索者则假手犹子一芸。”影见程曦著《木扉藏画考评》,乙巳年(1965)十一月香港初版。另见《嘉德二十年精品录:古代书画卷•一》,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第350-351页。

18.彭蕴璨.历代画史汇传(卷十九),见《历代画史汇传及补编》(上),广陵书社2015年版,第296页。这里说到的“唐、沈”,即指明代画家唐寅和沈周。

19.葛嗣•.爱日吟庐书画续录.见《爱日吟庐书画丛录》(中),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408页。

20.吴次谦,名豫杰,芜湖繁昌人,通音律,工画,擅墨竹;姚羽京,名宋,新安人,寓居芜湖,善画,山水师渐江。据张庚、刘瑗《国朝画征录》云:“吴豫杰,字次谦,繁昌人,工墨竹。新安姚羽京者,山水家能手也,尤长画石。一日,芜湖富室某具盛馔,邀两人合作竹石屏障,吴素简傲,漫视姚,姚衔之,作石多用侧之势,使难措笔,吴持杯谈笑弗顾。酒酣提笔,蘸墨横飞,风驰雨骤,顷刻竹成,悉与石势称,而枝叶横斜辗转,愈见奇致。姚顾视愕眙,咋舌叹服,自后每向人称次谦画竹为今时第一手。”芜湖画家的水平和影响,自此能见一斑。

21.黄钺.壹斋集.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781页。

22.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下).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250页。

23.孙逸.题《临唐六如鹤林玉露册》之三.收录陆心源《穰梨馆过眼续录(卷十三)》,见卢辅圣编《中国书画全书》(十九),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24.罗绅.跋孙逸《临唐六如鹤林玉露册》.收录陆心源《穰梨馆过眼续录(卷十三)》,见卢辅圣编《中国书画全书》(十九),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25.沈麟生,宣城县志载:“大瓠,字用无,号筇在。本沈氏,寿犹子,名麟生。崇祯间,贡生寿死节,麟生为僧。”

26.乾隆《太平府志》卷二十九(人物志•流寓),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29-430页。

27.乾隆《太平府志》卷二十九(人物志•流寓),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0页。

28.黄钺.壹斋集.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781页。

29.黄钺.壹斋集.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781页。

30.汪世清.明清黄山学人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31.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447页。

32.方兆曾跋萧云从《设色山水卷》,原画现藏美国洛杉矶市博物馆,影见顾平《中国名画家全集•萧云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33.萧云从题《深山溪流图卷》,见王石城《中国画家丛书:萧云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6-7页。

34.吴肃公,生于崇祯六年(1626),字雨若,号晴岩,一号逸鸿,别号街南,安徽宣城人。明末诸生,入清不仕,江南遗民作家群中的重要代表,文章似韩愈。尝言:“宋之天下亡于蒙古,而人心不与之俱亡。”后人称他:“文不苟作,同时惟顾炎武能之。”晚年多疾,康熙三十八年(1699)殁。著有《街南文集》《明语林》《云间杂记》《读书论世》《姑山事录》等。

35.黄钺.壹斋集(下).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899页。

36.汤燕生.题萧尺木画梅.收录《十百斋书画录》,见卢辅圣编《中国书画全书》(十),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第645-646页。

37.汤燕生题萧云从《青绿山水图卷》,影见《毫素深心:明末清初遗民金石书画》(中卷),澳门艺术博物馆2009年版,第279页。

38.余谊密,鲍实.芜湖县志.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765页。

39.汪世清、汪聪.渐江资料集(修订本).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6页。

40.高居翰尝撰文《论弘仁〈黄山图册〉的归属》,怀疑渐江的《黄山图册》可能出于萧云从之手,这只是高的推测而已,因为萧云从生前从未登临黄山,故不能有《黄山图册》六十幅景那样具体的描绘。文见《朵云》第九期,另见《风格与观念: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324-338页。

41.高居翰.论弘仁《黄山图册》的归属.见《风格与观念: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325页。

42.萧云从题渐江《黄山图册》,原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影见《故宫藏四僧书画全集•弘仁2》,故宫出版社2017年版,第368-371页。

43.汪世清、汪聪.渐江资料集(修订本).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6页。

44.萧云从.寄赠瞿山先生.收录《天延阁赠言集(卷之一)》,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二二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29页。

45.萧云从.题画寄答梅渊公.收录《天延阁赠言集(卷之一)》,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二二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89页。

46.萧云从.题画寄渊公.收录《天延阁赠言集(卷之一)》.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二二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98页。

47.梅清.天延阁删后诗(卷九)•宛东.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二二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70页。

48.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813页。

猜你喜欢
芜湖画派
进击的芜湖
进击的芜湖
崇尚精巧的枫丹白露画派
恽南田与常州画派
长安画派应有时代尊严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从芜湖是否海港看信用证审单标准
立体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