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曦林:非常高兴地看到苗重安先生的青绿山水画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国家博物馆有很大的壁面可以展示他的大作。因为从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史诗,看到黄钟大吕,这是一种史诗性的青绿山水,而不是一般的轻歌曼舞,是体现了民族精神、黄河精神的一种艺术。他有一个座右铭:为黄河立传,写华夏之魂。我觉得是为华夏铸魂更好,他把华夏的魂魄通过青绿山水、通过山河壮丽的景象积淀在画面上、笔墨和色彩之中,给人一种壮美之感。他是一个北方画家,黄河边上长大的艺术家,他对黄河的感受、对南北山河的感受兼有一种雄强、壮美、富丽的特色。
他的老师一位是罗铭先生,罗铭是同李可染、张仃一起写生的艺术家。苗重安1960年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随后罗铭派他到上海国画院找贺天健先生进修,因为他知道青绿山水没有传人是不行的。贺天健先生的青绿山水很好,北宗一派多一点,南宗也有,属于秀雅的、色彩富丽的带有南方味道的山水,画面比较妩媚、柔秀。苗重安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把南北方、南北宗的艺术特点融合于一体,形成他自己的个性,既有罗铭的雄强,又有贺天健的秀美。因此,雄健、秀美、壮阔、瑰丽等艺术特点都在他的笔下有所体现,他的画也适合表现大山、大水、大河等各类景致。这幅《万里长城照千秋》完成时专门开了研讨会,他把黄河、长城组合在一起无非是把中国象征性的物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一种心灵的震荡以及审美的共鸣。
古人讲“三师”,师古人、师造化、师心。看了他临的宋画,他的写生与创作,思味这些“师”的内在联系是非常深刻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在苗老的画中体现着“三师”的辩证关系。
苗重安的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笔墨和色彩结合起来,具有雄强的笔墨和丰富的色彩。他要为黄河立传,就要把黄颜色用到家,他把中国画的色彩、西洋画的色彩,光和影、装饰性与塑造性的方法都运用起来,所以苗重安的画是有光的、有诗意的、新的青绿山水画,他将山河的骨力与风貌、焦墨与润色集于一纸,将写生之长与传统功力集于一身,他充实了青绿山水的语言和精神含量,是属于这个时代的骄子,属于这个时代的画家。这个时代就是人与自然共同命运的时代。他是用心、用情感画青绿山水,有一种责任感、担当意识。其中,创造精神尤为重要,一方面是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探索的艺术技巧,另一方面又是自然而然的、溶于他心灵深处的家国民族情怀。
我记得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在一次全国美展之后,我编造了一个故事。齐白石和张大千看全国美展,两人非常感慨青绿山水没人画了。齐白石就对张大千说,孩子们都把这个丢掉了,你的青绿山水好,你给他们办个班教教吧。我借齐白石和张大千“还魂”后的一段话寄托一个期望,也表达了我对青绿山水的担忧。现在我逐渐看到苗老师的影响,其他画家的影响,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把青绿山水拾起来,而且在探索着能表现我们当下时代特色的青绿山水语言,是非常令人兴奋的。苗重安先生这个展览的意义,不仅使我们受到了审美的教育,而且使艺术青年得到艺术的启示,为他们在走向自己的青绿山水道路上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为此,我建议山东请他去办展览,促进山东和其他省市的青绿山水发展。
有人将青绿山水看作是俗,而苗重安则能从其中见到大美,他的青绿山水能把大俗变成大雅是很不容易的。把青绿山水画得高雅、雄强、有力是很有难度的,有了难度才有高度。苗老82岁了,身体仍然很好,聊天时侃侃而谈,有见识,有思想,声音铿锵有力,非常浑厚,说明他还是很有底气的。苗老的画非常严谨且厚重,这样的画法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如果在此谈点希望的话,希望苗老可以画得率性一点,随意一点,把中国画的写意性更多地融入画中,衰年变法,以期一个更高的、更加自由灵活的、新的境界。
程征:(苗重安绘画展访谈)我曾协助苗重安筹建陕西国画院。陕西国画院建立之初有一个重要使命,因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安形成一个新的绘画流派——长安画派,到“文革”出现一个停滞期,几近夭折。陕西国画院筹建于改革开放初期,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对长安画派的复兴。由长安画派老画家方济众先生领军,苗重安先生负责画院筹建的具体工作,他为此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与心血。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画院聚集了一批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优秀画家,成为中国画在西北地区很重要的力量。苗重安功不可没。
苗重安先生自己就是功底深厚的山水画家,他青年时期曾师从传统派大师贺天健先生。他从未忘记贺先生的教诲:第一,中国画的传统必须靠你们继承传续下去;第二,国画家要有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不能简单地把国画当作茶余酒后的消遣物。今天,六十年过去了,贺先生对苗重安的要求与期许是否实现,看这个展览便知。
苗先生今年82岁了,作为一位老画家,他的爱国之情心怀壮烈。他通过描绘祖国的大山大水,来抒发这种精神。即使年轻时代到文人氛围浓厚的上海学习传统中国画,他的艺术也从未走过去旧文人艺术只为陶冶个人情操的路线。恰恰相反,他喜欢一种带有重大社会性意义的壮伟崇高之美。西部的大山、黄河、大草原,以及喜马拉雅山,等等,越是壮伟,越能调动他的创作热情。这次画展集中展出了苗先生许多巨幅作品,真是尺幅越大越有气势,越是精彩,也越能把他的这种大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画展突出地展出了苗重安的青绿山水。从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早期以丹青占统治地位,后来以笔墨为其主流。在以文人笔墨为主流话语的几百年里,青绿山水渐次失去主流地位。贺天健先生竭力挽青绿于式微之际。苗先生秉承其旨,结合新的时代精神特点和大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发扬创新。他画中的大山长河,跟我们国家民族复兴,大建设,大发展的精神气概是一致的。他的家国情怀不是抽象的,而是与时代紧密联系着。
苗重安从学生时代,到筹建画院,再到现在的艺术成就,道义担当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没有辜负当年西安美院对他的培养,没有辜负贺天健先生的教导。他这种一以贯之的精神令人赞叹!
这次画展的展厅效果,体现了设计师的用心。她按照展品中占据重要颜色因素的石青、石绿,采用“绿”作为展厅起首的主色调,起到很好的效果。
刘万鸣:古人的山水画更多强调的是田园式、自娱的感受,“自娱”是他们对山水情感的寄托,表达了自身与自然的合一。而苗重安先生借山水的青绿法表达了当下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当下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首先,他的青绿山水打破了传统的方式与格局,有别于古人的一种向上的精神,色彩给人一种心情上的愉悦。他以黄河流域、丝绸之路、黄帝陵古柏等人文景观作为他的创作素材,我想这种题材和他个人的情怀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借此景物体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象征顽强生命的古柏,象征着母亲的黄河,这种深深的情感苗先生借用绘画深刻地表达出来,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其次,从绘画技法来看,苗先生是一位有着深厚传统并创新的艺术家,他注重写生,中得心源,他提倡传统、生活、创作三者的有机结合,更强调作画先立品。苗重安先生是一位朴实、宽厚、慈祥的老人,和他接触的人,都对苗先生的为人和人格有着共同的评价,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一种祥和之气,同样,他的绘画作品也给我们带来一种祥和圆融之感。他的作品体现了这个时代的安定,体现了这个时代的团结,更代表了这个时代的高尚的民族精神。
另外,通过展览,我们也可以看到苗先生早期临摹贺天健先生的青绿山水,还有罗铭先生的写生山水,是如此的真诚,以及后来他自己青绿山水画的变化,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艺术创作历程。无论从题材上还是画面格局上,都具有了非常明显的属于他个人的艺术风格。苗先生是美术界的老前辈,画品、人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后学者通过他的作品应该产生思考,画家在自己学艺从艺的历程中应更多关注的是时代,反映的是时代精神。
王娜采访于国家博物馆
2020年8月14日
(王娜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龙羊峡的黎明 纸本重彩 180cm×95cm 1984年 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
(新闻链接)
“重山和畅——苗重安绘画展”于2020年8月4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北2展厅开放参观,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中国美术馆、北京会议中心、陕西国画院作为支持单位。展览分为“师与心”“墨与色”“光与情”和“思与境”四个部分,展示了苗重安先生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近百件,试图在深入观照作品的基础上,探讨它和传统的关系,和时代的关系,和环境的关系,以及画家精神世界的关系。
苗重安先生早年在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是新中国美术院校自己培养的具有扎实绘画功底的艺术家;20世纪60年代在上海中国画院又师从国画大家贺天健先生,汲取传统中国画养分,更是在写实主义美学的广泛基础上,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注入了史诗般的情怀,把承载着中华文明精神的黄河、长城、西部山川的文化意象,熔铸在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热情的绘画语言中,别有一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