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作品。影片以二十世纪早期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为故事背景,围绕弃婴“1900”在弗吉尼亚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展示当时的社会状态下人们的精神生活,折射现代人精神的迷失。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深入剖析主人公“1900”如何摆脱世俗的枷锁、坚定自由的意志、回归精神家园,以期加深读者对《海上钢琴师》主题的理解。
关键词:世俗;自由;回归;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李小玺(1978-),女,延安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2
引言: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男婴被遗弃在远洋在欧洲与美国的弗吉尼亚客轮上,被船上一位好心的添煤工丹尼·布德曼收养。因为男婴被发现于20世纪的第一天,丹尼给他起名叫丹尼·布德曼TD雷蒙1900。养父因为一次意外身亡,“1900”再度成了孤儿。但是他的音乐天赋让他成为了一名海上钢琴师。由于他从出生后从未离开过弗吉尼亚,虽然有一次尝试着去陆地上追寻自己的爱情,但是对陆地的陌生与厌恶,最终还是选择放弃。“1900”最后与弗吉尼亚同归于尽,沉没于大海,实现了灵魂的自由。
作为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海上钢琴师》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包括从语言学角度、心理学角度、符号学角度、叙事学角度等解读文本,还有很多研究者是从音乐的不同视角对该电影文本进行剖析,如音乐特点、演奏分析等挖掘其中的音乐元素所反映的电影主题文化内涵等。本文将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对《海上钢琴师》进行解读,以主人公“1900”的成长为线索贯穿全文,深入剖析他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实现坚守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实现灵魂的自由,从而映射当今的社会问题,引发人们对现代人们生存意义的思考。
1、纯净自由的世界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1900年的第一天,往返于欧美两地的邮轮Virginian号上,负责邮轮上添加煤炭的工人丹尼·博德在头等舱上欲捡拾有钱人残留下来的食物时,却意外的在钢琴上发现一个被遗弃的新生儿,装在一空纸箱内。丹尼不顾其他工人的嘲笑,独立抚育这个婴儿,并为了纪念这特别的一天,将他取名为:1900。有一次,“1900”无意闯入宴会大厅,他被那里的音乐所吸引,欣喜若狂地注视着乐队区的钢琴。后来在某个深夜,偷偷潜入大厅,弹奏起钢琴来。动人的旋律唤醒了睡眼惺忪的船员和乘客。他们顺着声音来到大厅,看到一个像垃圾堆出来的孩子坐在琴凳上,两只小手在琴键上跳跃。虽然人们还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船长对“1900”说,这不符合规则。小小的“1900”回答是:“去你的规则!”“1900”从小就是纯真,没有被世俗所藩篱,他的世界是纯净的,自由的。
2、大海的声音和力量
海上出生的“1900”在陆地上却是个从未存在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户籍,也没有国籍,大海便是他的摇篮,而他也随着Virginian号往返靠泊各个码头,逐渐长大。随着“1900”的成长,他的琴艺越来越高超并且得到了全体船员和乘客的认可,成了乐队的钢琴手。“1900”曲风独特,经常让乐队指挥跟不上节奏而感到难看。“1900”在宴会大厅为上流人士弹奏,更愿意为待在下等舱的穷苦人弹奏。“1900”名声远扬,招来了自称“爵士鼻祖”名叫杰利的钢琴手的挑战。从来不懂比赛的“1900”,平静的用心地弹着优美的钢琴曲,也被对手的乐曲感动得落泪,但是弹到第三轮,“1900”感到对手对自己的侮辱与轻蔑。尊嚴是自我意识的反馈,尊严是对存在的证明,尊严是对平等的回应。为了尊严,“1900”用令对方手指颤抖的指法,狂风暴雨般地击败了对手。虽然杰利的钢琴演奏技巧可谓炉火纯青,可他的音乐却承载了太多世俗的东西:金钱、名望、狂妄。“1900”的音乐灵感则是来自大海、来自爱、来自心灵深处。正是因为“1900”没有被世俗所束缚,因为内心的纯净与自由才创造出了令人震撼的乐曲。他的精神是自由的,面对世俗的东西,与小时候一样蔑视规则。当杰利耷拉着脑袋走下弗吉尼亚号时,“1900”送他一句“滚蛋吧,爵士乐”。
3、精神家园和心灵净土
一次因缘机会马克斯来到Virginian号加入乐队伴奏,也因此见识到这位传说中的海上钢琴师“1900”,两人因此结为好友。而“1900”在与发明爵士乐的传奇钢琴手杰利同船竞技钢琴琴艺之后,声势更是如日中天。但尽管马克斯再三鼓励“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赋,1900却始终未曾踏足陆地一步。直到他在为唱片公司录制个人专辑时,意外见到船舱之外清秀动人的女孩,并在感动之余创作了《1900s Theme》。随着女孩的下船离去,“1900”的心开始波动。他在船上看了人间百态,遇到了千千万万种人,但是出现了爱情,还是错过了。他在海上终其一生,创造了千千万万首曲子,他在城市和海洋之间选择了海洋,在自由和死亡中选择了死亡,因为他不想在没有尽头的未知中茫然,不想在上帝的琴键里苟活。他要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属于自己无限的音乐和价值,他要在自己的88个琴键上释放自己的灵魂。纵使错过爱情,错过更大的世界,错过更多的掌声和鲜花,可是这艘弗吉尼亚号才是“1900”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净土,只有在这里,在海洋上,他才能创造出更纯粹的音乐,才能享受更真实的自我。在弗吉尼亚号上他才可以书写自己的生命篇章,他可以在弗吉尼亚号上看形形色色的人,可以从他们的举手投足之间看出他们的内心与故事,可以为他们谱写属于其风格的曲子,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欢笑尽管只是一个照面。
4、回归大海与孤独
在最后弗吉尼亚号船要被摧毁的时候,“1900”还是执着且孤独地一人待在船上,宁愿与弗吉尼亚号一起化作灰烬。对他来说,海才是他的家,弗吉尼亚号才是他的家。最后他回家了——回到了大海中。这里孕育了他的生命,孕育了他对钢琴的热爱,生长着他对丹尼的怀念,他可以在弗吉尼亚号上来去自如,他可以在弗吉尼亚号上与海洋舞蹈。如果说城市只是一个又一个神秘的小世界,那么海和弗吉尼亚号以及钢琴则是他的全世界。生在海上、活在海上的他,只有从海中才能感到灵感的喷涌而出,只有在海上,他才可以释放自我。他知道这一点,所以当他站在连接船和城市的旋梯上时,他望了望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楼和灰蒙蒙的天空,望了望那些了无尽头的街道与匆匆忙忙的人,他扔掉了帽子转身重回弗吉尼亚号,尽管他真的想去陆地上听一听大海的声音。但他一生的所有是弗吉尼亚号是大海是钢琴。名誉钱财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音乐才重要。他宁愿一生孤独,也不愿意随波逐流,也不愿被世俗所羁绊。他成功地实现了灵魂的自由与精神家园的回归。
结语:
萨特认为,人是一种“自为”的存在,他具有绝对的自由,即一种绝对的意志自由,这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人自从降临到这个世界,就带着与生俱来的意志自由。面对任一境遇时,都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如面对挫折,他可以沉沦,可以逃避或自杀,也可以拼搏奋斗等,他可以自由地作出任何选择。正是因为这种无序或任性或果断的选择成就了现在的他——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
虽然在现实世界里,世俗之人比比皆是,人们对财富、名利、家庭、物质等的追求高高至上,不再寻求心灵的净化,像“1900”通过自由选择成为自我,寻求自我世界之人少之又少。但在《海上钢琴师》里,“1900”面对一生中的多次选择,在录制唱片可以让他名利双收时,在遇到自己所爱的人时,在弗吉尼亚号即将被炸毁时,他都做出了常人不能认同和理解的选择。而正是由于这些选择成就了那个传奇的他,成就了他的自我。录制唱片可以让他成功发财,但是名利会束缚他的音乐创作,为了创造出纯净的音乐他最终拒绝发行唱片;为了不陷入无穷无尽的畏惧而丧失自我,他最终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人,他坚守着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了与常人不一样的世界,离开陆地,离开世俗,走向大海,走进自我世界;为了不进入世俗世界丧失自我,他甚至在弗吉尼亚号被炸毁的那一刻选择与船同亡,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成就了自我。
参考文献:
[1][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肖柳芙.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存在主义解读[J]. 南方职业 教育学刊. 2014(2).
[3]张艳丽.一个 20 世纪的寓言——《海上钢琴师传奇》的文化读解[J]. 世界电影,2003(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