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晖 柳庆琼
摘 要:《帕罗赋》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立律诗,它包含的题材以及诗学理论正好迎合了泰国阿瑜陀耶王朝初期对泰国宫廷文学和诗学产生、发展的需要。味论是印度传统诗学七派之首,由婆罗多在《舞论》中提出,“味”是艺术戏剧产生的感情效应与审美的快感,味论的发展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旨趣就是情感的体验。《帕罗赋》的题材虽然来自泰国民间,但其情感的表现手法十分符合印度味论诗学的审美原则。此后泰国吸收了印度巴利语著作《智庄严》,又结合本国文化特色逐渐发展自己本国的味论,但是其理论框架与印度味论诗学基本一致。
关键词:《帕罗赋》;味;印度味论诗学;泰国味论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森晖(1995-),女,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第二作者柳庆琼(1997-),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2
《帕罗赋》是一部在泰国家喻户晓的经典文学作品,成书于阿瑜陀耶王朝的初期(16世纪前后),由当时的宫廷诗人在泰北民间故事《帕罗故事》的基础上润色加工而成。作品讲述了松国的两位公主帕萍、帕芃因爱慕敌国颂国的国王帕罗,让各自的贴身宫女悄悄出宫找巫师仙人施法使帕罗也爱上她们,帕罗中了巫术而患相思病后不得不辞别太后与姬妾前往松国去找寻两位公主。在历经波折后帕罗得以与两位公主在她们的宫中度过了半个月甜蜜的时光,后因帕罗的行迹败露,遭到松国太后的围杀,使得帕罗与公主及他们的贴身侍卫与婢女全部战死。松国国王闻讯赶来处决了太后,又将噩耗修书给颂国太后,双方共同安葬了帕罗与两位公主,最后两国结为友邦。它的情节与《罗密欧和朱丽叶》不谋而合,被誉为了泰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时它也是泰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在曼谷王朝六世王时期被权威的“文学俱乐部”评为了“立律体诗歌之冠”[1]。“立律”是一种诗歌的形式,在泰国是指一种由莱体诗(注重叙事性)和克龙体诗(注重抒情性)组合而成的叙事诗体裁。
根据现有的文学资料可以推断,在阿瑜陀耶初期,泰国自己的文艺理论还没有产生[2],这时的诗歌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主要是通过对印度文学和诗学的模仿。宫廷中专门为国王作诗吟唱的诗人也有一部分是信仰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能对古典的梵文典籍引经据典,另一方面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借鉴梵语诗歌创作的修辞和技巧。泰国的立律体叙事诗《帕罗赋》韵律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充满了浓浓的情味,明显地反映出了印度味论诗学对泰国宫廷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印度味论诗学与泰国味论的关系
(一)印度味论诗学
古代印度文化的传播重口传更甚于文字,其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和诗学传播的主导方式都是口耳相传,这类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直接讲述、说唱、歌舞等。诗学著作则是印度诗学最主要、最基本的表达形态和传播形式,《舞论》是印度目前发现的成书年代最早的诗学著作,它的作者是婆罗多,“舞论”的梵文原意是戏剧学。此书之前一直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印度少数人之间流传,到了19世纪下半叶,其抄本才被陆续发现。
印度有着发达的饮食文化,强烈的味觉思维促进了其饮食文化的发展,繁荣的饮食文化又翻过来促进了味觉思维的提升,可以说印度文化受到了味觉思维强烈而深刻的影响,“味是古代印度人的意见犀利武器,用之来认识探究世界的万事万物。”[3]作为印度诗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它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概念。最初,“味”在印度指植物的汁液,后面衍生为水、乳汁,再到后来被赋予了精神的意义之后,“味”最终上升到了诗学层次。
(二)泰国味论
泰国传统的诗学理论是泰国诗人通过选择性吸收从高棉传来的印度梵文典籍以及从斯里兰卡传来的印度巴利文典籍后,与自己本国的文学和文化特色逐渐形成的。1672年,阿瑜陀耶王朝那莱王的星象学家胡拉铁菩提编写除了泰国国内公认的第一部语言学和诗学的理论著作《金达玛尼》,这部著作附有诗歌的27种格式的范例,书中表明“泰国诗歌的文学样式大部分是在印度的梵文、巴利文诗歌的基础上改造形成的。”[4]为泰国诗学和印度诗学的渊源提供了证明。
泰国人将《智庄严》当中关于味的原理进行吸收和改造之后总结出了适合本国诗歌文学的四种情味,分别是惊艳味、调情味、嗔怨味和悲哀味。
(三)印度味论诗学和泰国味论的互文性
泰国味论和印度味论诗学的理论框架大致是相同的。这首先是由于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古代印度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在泰国的影响与传播。泰国与印度的地理环境相似,炎热又多雨的气候使得当地物产丰富,人们的温饱得以轻易解决,又产生发达的饮食文化以及味觉思维,这一自然背景使得印度味论诗学在泰国的传播较为顺畅。泰国的味论诗学与印度味论诗学一脉相承,又十分具有自身本土文化的特色。
总的来说,印度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产生了原创的诗学,又将其传播到了泰国。泰国的历史较短,理论知识薄弱,更乐于广泛地接受外来文学和诗学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属于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关系。但是印度梵语的文学作品注重内在的情感,与观众的审美愉悦,同时它作为一个“神话王国”,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比较理想化。而泰国的文学作品中则比较注重其外在表现的美感以及作者情感的阐发,在泰国的文化里也更喜欢温和又贴近生活的形象。
二、从《帕罗赋》看印度的味论与泰国的文学特色
《帕罗赋》作为阿瑜陀耶初期经典的叙事诗典范,它在文艺美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印度诗学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泰国北部本土的民间故事经宫廷诗人加工改造成的宫廷文学,其故事内容结合了泰国本土的文化特色与印度的诗学理论影响。
(一)《帕罗赋》中的印度味论
常情爱是贯穿《帕罗赋》整部作品的主旋律,宿命让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产生了情,从而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达到作品的高潮,最后又回归宿命的自爱,完成一个循环。作品中浓烈的艳情味体现了印度与泰国在宗教文化上都承认轮回与宿命对现世生活的解释,也体现出了文学写作中通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展现艳情味的源流关系。
“悲悯味起于常情悲,产生于灾难、与所爱的人分离、丧失财富等情由,用流泪、哭泣、叹息、昏倒等不定情来表演。”[5]悲悯味是印度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味,在作品中主要体现在由于分离、战争等因素导致作品人物遭遇不幸,从而产生悲悯味。它着眼于具体的情由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因此表现出的情态。在《帕罗赋》的开篇就设置了两个悲悯味的情由,分别是颂国与松国时世仇的关系以及帕罗与帕萍、帕芃之间的爱情被预言会使他们最终走向死亡,情节背景的设置使他们不论在现实中还是宿命下都不能走到一起。
在《帕罗赋》中,虽然产生悲悯的情由各不相同,但是体现悲悯的情态主要都是泪流不止、失声大哭或者捶胸这几个动作。这些动作的描述在泰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沿用,“这些动作和神态虽然不及印度文学作品中的丰富,但是确实印度文学中表达悲悯的惯用手法。”[6]
(二)《帕罗赋》中泰国本土的文学特色
印度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神话王国,自吠陀时期开始,原始的自然崇拜就改造为了吠陀教,后来吠陀教又发展成了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作为一个神话的国度,印度的文字、诗学、美学和哲学等都离不开神话。当印度诗学随着印度文化传入到泰国时,其神话故事与神话人物也一并传播了进来,在《帕罗赋》中帕罗就曾经被比作因陀罗。
作为一部加入了古代印度诗学理论改写的长篇立律诗,《帕罗赋》的前身是泰国北部地区的民间生活故事,从文本中一些隐含信息中可以推断出帕罗的传说在被改写前已经民间已经流传了很长的时间。比如故事中出现的松国和颂国其实还只是两个小小的城邦,说明当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和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佛教的因果轮回思想虽然已经在作品中出现,但是原始的民间信仰和崇拜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泰国的诗学理论一方面吸收和融合了印度的诗学理论另一方面也加入了很过本国的特色。《帕罗赋》虽然经过作家的修改和润色,充满了很多印度诗学的特征,但是它归根结底体现的还是泰国北部民间的智慧和感情。
三、结语
在作家文学尚未成熟,文艺理论尚未形成的阿瑜陀耶王朝初期,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碑铭或者歌颂国王功德立传的作品,《帕罗赋》作为第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问世,不仅为当时的宫廷文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引进了印度古代的诗学理论。此后印度古代味论诗学被植入泰国文化的母体之内,与本土文化传统的融合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了具有泰国特色的本土的味论诗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泰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響。虽然在《帕罗赋》中还未出现泰国的味论,但是从印度味论的角度看,不论是味的构成、味产生的因素以及味产生的过程,都十分贴合印度古代味论诗学的审美原则。由此可以看出,印度的味论诗学对泰国的文学作品确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注释:
[1][泰]春拉达·冷拉利奇.帕罗赋评论与译注[M].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出版社.2002,第3页,
[2]裴晓睿,熊燃.《帕罗赋》翻译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177页.
[3]郁龙余等.中国印度诗学比较[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第213页.
[4]裴晓睿.印度诗学对泰国诗学和文学的影响[J].南亚研究.2007(2),第76页.
[5]尹锡南.印度诗学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第36页.
[6]裴晓睿,熊燃.《帕罗赋》翻译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183页.
参考文献:
[1]黄宝生译.梵语诗学论著汇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第485页.
[2]裴晓睿.印度诗学对泰国诗学和文学的影响[J].南亚研究.2007(2).
[3]裴晓睿,熊燃.《帕罗赋》翻译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泰]春拉达·冷拉利奇.帕罗赋评论与译注[M].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