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留侯论》与苏轼“忍”的智慧

2020-12-25 06:36张若梅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3期
关键词:苏轼

张若梅

摘  要:自古以来“忍”就是我国智者能人所推崇的一种传统文化修养。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要立足社会,有所成就,我们应当传承和运用“忍”的智慧。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大才子,文学的集大成者,在诗歌、宋词、散文、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堪称卓越的成就。他怀有满腔热情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由于其政见与宋神宗相悖,一直未得重用。《留侯论》是他在嘉佑六年参加科举应试时所作的二十五篇《进论》中的第十九篇,通篇议论的核心是“忍”字的作用。本文将从《留侯论》的文本解读、楚汉之争和苏轼人生经历及其“忍”的变化等维度来探讨“忍”的智慧。

关键词:苏轼;忍;留候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02

一、《留侯论》解读

《留侯论》开篇提出“人情有所不能忍者”,豪杰之士或大勇者能“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匹夫见辱则拔剑相斗,苏轼认为这不是真正的勇者。接着他分析了圯上老人授书张良的故事。

留候张良,出身名门世家,五世相韩,著名谋士,秦灭六国后隐居,一心想要复韩。他曾在博浪沙密谋刺杀秦始皇,未能成功,险些被捕,后辅助刘邦成就帝业,成为汉初三杰之一。可见,智囊张良也曾有冲动的时候,后来之所以能有忍耐之心,是因为圯上老人教他学会了忍。老人故意反复脱掉自己的鞋子让张良去捡来给他穿上。张良心中虽然很是不满,但最终还是为了敬重老人忍了下来。老人约他五天之后见面,张良前两次都比老人去得迟,挨了冷眼批评。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便认为“孺子可教”,授予他失传已久的《太公兵法》,随即消失,传说是化为了一块黄石。这或许是人们为了给张良的卓越才智加上一些神秘色彩,所以一般人都认为这是神仙鬼怪。但苏轼认为老人是秦朝隐居的高士,故意“故倨傲鲜腆”来“深折”考察张良。因为张良当时有“盖世之才”却“不忍忿忿之心”,去学荆轲聂政逞匹夫之勇,虽侥幸未死,但老人深感遗。苏轼还例举了“楚庄王伐郑”和“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来说明“忍”的重要性。为磨砺其心性,老人先挫其锐气,教他学会忍,拥有足够的气度,留取有用之身,辅助明君。从此,张良从一开始的“不能忍”,慢慢变得“能有所忍”,到最后“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苏轼最后又正面例举了张良在楚汉之争所起的作用再一次说明“忍”的重要性。张良不但自己学会了“忍”,还劝服了刘邦学会了“忍”,避其锋芒,打败项羽,成就了汉家天下。最终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的道理。通篇议论从正反面举例论证,汪洋恣肆,雄辩有力,引经据典,翻空出奇。

二、楚汉之争中“忍”的智慧

刘邦布衣出身,与贵族出身的项羽有着云泥之别。他虽没啥文化,却有大气度,有仁义之心,还很能“忍”,这是张良教的。张良在很多关键时候为刘邦出谋划策,比如献计让他顺利入关,鸿门宴出谋斡旋让他能侥幸逃脱,后来刘邦被项羽分封蜀地张良虽未能跟随,但也为他各种筹谋。张良所献之计刘邦无不采纳,张良深感其知遇之恩,韩王被项羽所杀之后便彻底跟随辅佐刘邦。张良教他兵法计谋,隐忍蓄势,避其锋芒,养精蓄锐。

在楚汉之争刘邦被困“荥阳”之时,韩信在得知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投降,却假装不知,违抗军令坚持用兵攻攻打齐国,郦食其被齐王迁怒烹杀。取胜后,韩信不但不及时返回营救刘邦,反而挟功邀赏,派士兵传信要刘邦加封他为“假齐王”,代理齐国政事。刘邦当时怒不可遏,当场发作。张良和陈平给他耳语陈述利弊,他立即领悟,转而说自己生气是因为韩信如此大的功劳不应该只封“假齐王”,要封“真齐王”。可见刘邦不但悟性高,还能虚心纳谏,有容人之量和仁义之心,善于随机应变。

反观项羽,不但不能隐忍,还刚愎自用,锋芒毕露,残暴嗜杀,好逞匹夫之勇。他出身名门,才气过人,有范增辅佐,却不能尽信,很多重要建议都不采纳,逐渐产生芥蒂。诚然,他有卓越的领兵才能,能以少胜多“破釜沉舟”打赢了“巨鹿之战”和“睢水之战”,即便在英雄末路之时也能突破韩信的十面埋伏。但他毫不隐忍,不计后果,泄一时之忿。巨鹿之战之时,他杀了宋义,自己做卿子冠军;入关时,每遇抵抗,他攻城后便要屠城劫掠,所以久攻城池不下;秦降兵有反叛之心,他便一夜之间坑杀殆尽;进入咸阳后,为了泄愤,他杀子缨,火烧阿房宫,自封“西楚霸王”;为了“衣锦还乡”,他坚持要放弃关中形胜之地,迁都彭城,烹杀直谏官韩生;后来逼走并暗杀了“楚怀王”。最终,他因各种不能“忍”而众叛亲离,消耗殆尽,在乌江自刎之前都不觉悟,认为是“天亡我,非战之罪”。

张良作为谋士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应该主要是智囊,苏轼却在文章里重点强调是“忍”。姑且不论其是否有夸大其作用,能忍之人是否是真的勇士,但我们由以上历史事实不难看出,“隐忍蓄势”虽不是刘邦成就帝业的唯一因素,却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三、苏轼的“忍”

苏轼年轻时就写了这么一篇英气逼人的文章,告诫自己体会“忍”的重要性。苏轼一生经历了两次在朝、外任和贬谪的过程,荣辱、祸福、得失兼于一身。那么,苏轼变“佛系”了吗?“忍”在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放逐本心——不“忍”

苏轼虽然明白这些道理,但他和普通人一樣,一开始还是放逐自己的本心的,并没有“忍”住。苏轼科考成功后,初露风华,年轻气盛,有满腔的报国热情和远大的政治理想,深得欧阳修赏识,但是无奈母亲病故只好返乡守孝。后父亲又病故,守孝三年后返回朝廷,他因政治见解和王安石等人不同,陷入党派之争,自知不容于朝廷,自请外任。宋代文人,既有为朝廷出言献策的志向,又有怕引祸上身的担忧。苏轼当时仍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之志,期待“何日遣冯唐”。无奈他却被一贬再贬,难免有些愤懑,忍不住在诗词之中讥诮讽刺,逐渐得罪了很多人。元丰二年,他上任湖州,为表达对皇帝的谢意,在《湖州谢表》说“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让他陷入改变自己命运的“乌台诗案”。此时的他明知该忍,却因深受儒家辅君治国思想的影响没能忍住,祸从口出。

2、下定决心——学“忍”

“乌台诗案”牵连甚广,苏轼几次濒临砍头,心中犹如鹿撞,在狱中已准备赴死,并给弟弟留有遗书。幸经多方营救,加之宋神宗惜才,听取了王安石“安有盛世而杀才士呼”的建议,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史,本州安置。这时候的苏轼备受打击,灭寂后的再生让他逐渐学会了“忍”,并走向成熟,文学成就达到巅峰。

诚如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苏东坡突围”一文中所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劫后余生的苏轼脱胎换骨,开始反思自己“老来事业转荒唐”的原因。他糅合了佛道思想,逐渐淡然旷达,他的艺术才情也得到了升华。在黄州,“无补丝毫事”的他为了糊口,筑雪堂,垦坡地,竹杖芒鞋,饮酒赋诗。他像“孤飞的鸿雁”,只能在“寂寞沙洲冷”,纵然心中无限悲凉和怨言也不敢多言,只能自我安慰和自嘲,纵情山水,吊古哀今,游赤壁山,看大江东去,“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他“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所以想“一蓑烟雨任平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但又“长恨此身非我有”,无法“忘却营营”。此时他已经下定决心,开始变得自信乐观、通脱豁达,他想要“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用自然山水来让自己心绪平静,让自己学会“忍”。

3、潜心修身——能“忍”

绍圣元年,苏轼被贬至惠州,后又再次被贬至遥远的儋州。在此期间,他虽东飘西荡,生活艰苦,但已经变得随遇而安,研究美食,赋诗填词。他彻底放下了过去的傲慢与辉煌,做纯文人,同时也为当地做了不少贡献。比如,疏通西湖,为惠州助筑堤桥,还在在儋州开办学堂,教化民风。他不再遇事惶恐,已经成功把自己修炼成为能忍的勇士。他的忍不是彻底的“无欲无求”和自我放弃,而是融合了儒家的坚毅精神和老庄的超然态度,用佛家的平常心来对待一切接踵而至的变故。他苦中作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已乐在其中、极通脱放达、随缘自适了。

苏轼用他的智慧忍了一生,其经历犹如唐僧西天取经一样坎坷,虽有遗憾,却能青史留名。到最后,他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重新被朝廷启用,却因年迈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忍”虽然没有彻底改变苏轼的命运,却成就了他乐观旷达、随缘自适的人生观和耿介正直、坦率真挚的性格特征。

四、传承和运用“忍”的智慧

1、传承“忍”的智慧

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忍”的经典故事和名句值得传承。如韩信忍胯下之辱;娄师德唾面自干;《元·吴亮忍经》中“要做人,先学忍。”这些都说的是一種人格修养和处世的忍。再如老子的“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这些都说的是一种厚积薄发、蓄势待发,等待一鸣惊人的忍。这些的看似佛系的忍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像刘邦一样争取走上更高层次的成功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的“忍”应该有坚毅的志向和博大的胸襟,而不是盲目、麻木不仁、自暴自弃的“忍”。

2、运用“忍”的智慧

在生活中和职场上我们要运用好“忍”的智慧,否则会处处受制于人。《留侯论》中的刘邦不也在最后功成之时不再忍韩信,找准时机设计把他杀了吗?不要让我们的“忍”变成无限度的怯懦和软弱,成为毫无原则的退让,甚至阿谀奉承。“士可杀,不可辱”。面对威胁大家自身利益的恶势力,我们不能毫无限度,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有能力奋起反抗之时,我们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们应该学会审时度势,在该忍的时候务必要忍住,不该忍的时候不能无条件地忍。我们应该把“忍”视为一个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过程,有修养和气度,要礼让谦和,要有限度和目标,要胸怀高远,旨在将来,以退为进。

五、结语

综上所述,苏轼在《留侯论》中阐释了“忍”对张良命运的改变和在楚汉之争中的作用。苏轼用一生来融合儒道佛三家精神,修炼了“忍”的本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旷达豪放风格。侯清恒先生在《忍的智慧》中提出,忍可以让“人可以免受外界袭扰,不夹在矛盾的风浪尖上,不陷入无聊的人事中,有充分的时间了解社会,感受职场,有饱满的精力思考人生,谋划事业”。当今社会,不论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职场上,我们面对激烈的竞争,都应该要学会百忍成钢,正确传承和运用“忍”的文化智慧,完善自己的人格,积极乐观,宠辱不惊,意志坚定,厚积薄发。

参考文献:

[1]张娟娟.苏轼的贬谪经历对其文学创作及艺术风格的影响[J].大学语文建设2020 年第3期(总第 249 期).

[2]林媚.由忧郁到自适——从黄州词看苏轼的自我超越过程[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5月20 日第40卷第5期.

[3]叶帮义.苏轼《定风波》赏析[J].学语文2019年第 6期.

[4]李次春.中国传统“忍”文化哲学辨析[J].文化学刊2019年2月第2期.

[5]侯清恒.忍的智慧·前言[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78.

[6]张福庆.翻空立论 波澜横生——谈苏轼的《留侯论》[J].语文讲堂2003年2月.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轼“以禅入诗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的店铺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的官场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