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作文插上地方特色的翅膀

2020-12-25 02:55刘兆玲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蒲公英乡土景物

刘兆玲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对作文的学习大多显得较为吃力,究其原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缺乏作文素材。那么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有必要尽可能的开发身边的地方资源,就地取材,扬长避短,将其运用到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打造学生的作文特色,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乡土景物 作文教学 地方特色

长期在农村中学任教的语文老师,对农村初中生的学情比较了解:这些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地打拼,他们靠着祖辈长大,物质上不算贫穷,但学习上缺乏有效的帮助和指导。特别是这些学生基本没有阅读的习惯,同时缺乏一些旅游、参观等增加阅历的机会,再加上近几年小升初时优质生源向民办学校的分流,导致接到我们手中的学生语文能力较差。他们怕写作文,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上是生搬硬套,东拼西凑,情感表达上含混虚假,甚至是不知所云。

那么,我们这些农村的初中语文老师要怎么做才能改变现状?我觉得尽可能的开发乡土资源,让身边的花鸟鱼虫、水乡风光、民歌故事等进入学生的作文,不失为一个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打造学生作文特色,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办法。且《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初中7~9年级)有这样一条写作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在教学中,我按照下面的步骤,先物后景,由易到难,带领学生观察乡土景物,让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的景物给学生的作文抹上一抹亮色。

一、布置观察任务,奠定写作基础

我先让学生选一种在自己作文中出现过的动物或植物,认真观察它的形、色、味、态,并留意它的生长环境,动物还要观察叫声和生活习性,做好笔记。我也花了不少时间,制作了本地常见的动植物的图片,在学生交流时展示。因为要观察的对象就是学生们熟悉的事物,这些檐下鸟、树上花曾是他们童年的伙伴和朋友,所以对这一任务他们热情高涨,甚至可以说是兴高采烈地接受。在写作交流的环节,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白,“诗”不仅在“远方”,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比如,《诗经》里的“薇”,千百年来承载着戍卒的思归之情,其实就是我们这里春天开起花来紫雾雾一片的“老豆子”。我们的春天里一定有它的一席之地,奶奶的菜园里它也是不请自来的常客。它的种子比绿豆小,是做凉粉的好材料,奶奶自制的酸甜微辣的涼粉可能就是取材于它。一株小小的薇,能让我们拥有多少美好的回忆?又能让我们品咂出多少世间滋味?再如,我们这里常见(常听见,少看见)的杜鹃,几个同学交流的感受各不相同:四声杜鹃的叫声有人说是“割麦插禾”,催促人们抓紧时间劳动,有人说是“不如归去”,是催促游子归乡;两声杜鹃就是“布—谷—”,很清脆。随着学生的发言蒲公英、何首乌、马齿苋、白鹭……同学们的眼前好像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原来我们的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原来我们身边有很多材料可以入文,它们是那么的美丽可爱又多情!

二、探究描写方法,具体生动地呈现

做了以上铺垫之后,我们的课堂要杀回本源:写作。如何将要传递美好情感的小小“土物”抓住特征写出来?只有绘其状,摹其形,发其声。因为不是状物散文的训练课,对物的描绘不求全,即可基于一点,也可推及其他。比如,桂花就写其香;荷花就描绘其风中之态;白鹭就摹其青田云水间的优雅之姿。一般练习的字数要求在50~100之间。小片段的练习,学生压力小,有话可写。不过学生初始的语言比较质朴,仍需打磨一下。以田同学的小练笔为例:“蒲公英的叶子长长的,开一朵黄色的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种子,一簇簇的,毛绒绒的,活像一个个降落伞,风一吹,他们就飞向天空。”这几句对蒲公英的描写,最生动的是对种子的描写,对叶子和花的描写可再加强些。修改后文字表现力有所加强。“蒲公英的叶子绿油油的,边缘微带锯齿形,狭长的叶片贴在地面。蒲公英的花是明亮的黄色,像一朵灿烂的笑靥。最有特色的是它的种子,一簇簇的,毛绒绒的,活像一个个降落伞,风一吹,他们就飞向天空,悠悠荡荡,最终又回归大地。”在学生完成小练笔任务后,需要让学生在描写的认识上有所提升:要想将景物写具体、生动,心中最少要有两问:有什么?像什么?要用准形容词,还要辅以恰当的修辞手法。

这样的训练要多次进行,让描写的意识印入脑中。学生练笔的质量也大幅提高。“你看,那调皮的栀子花悄悄的从绿叶丛中探出小脑袋,多么小巧、玲珑、可爱!走近些,那一片片雪白的花瓣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特别娇嫩,仿佛一碰就会折断。真是润如玉,柔如绢,白似雪啊!”(谢同学)“清晨,我被一阵浓郁的花香‘吵醒,出门一看,原来是槐树开花了,嫩绿的枝头像铺了一层新雪。一阵春风过后,带着蜜糖甜味的花香扑面而来。”(费同学)

三、描绘相关场景,传达真情实感

世间万物非独立,一花一树皆有情。物是情的载体,情又和人相关。我们文中写到的物与谁相关?又想传递什么样的情感?在小练笔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把与练笔中的物有关的一个场景写下来。也许是眼前的物触动了学生心中的柔软,触发了他们关于亲情、友情的回忆,一个个美好的场景顺着某一物体的牵引,顺畅的从他们的笔端流淌而出。“那时,我大概五六岁,和爷爷在老家生活。春景泛滥之时,一片麦垅就能让我忘乎所以。爷爷在家中做饭,我赤着双脚,奔跑在麦垅上。脚底的春泥像藏着无数只小手,酥酥痒痒地挠着我的脚心。油绿柔软的麦苗在风中摇摆,空气里是麦苗淡淡的香气。我把泡泡捧在了手心,噘嘴一吹,泡泡到处飞,在昏黄的灯光下泛着魔幻的光。奶奶露出慈祥的笑容:‘哈哈哈,小花猫!天空明月皎皎,庭院花香阵阵,那是多么温馨的时光!”(程同学)除了上面的例子外,学生的习作中还有年年艾草的留香,田野里烤山芋的甜美,浩淼大湖上的片片帆影……这样的场景描写中,由物构成的景已经与人融为一体,就像一幅幅或亮丽或清雅或朦胧的图画,既有鲜明的地方的特色,又传递出浓浓的情意。

四、谋篇布局,提亮增色

学生有了乡土景物入文的意识之后,写作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批阅作文时,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努力和不小的改变。在《远去的合欢花》中,我听见了悠扬的秧歌调;在《艾香伴我成长》中,我闻见了伴随小作者长大的艾草香味;在《藏在心中的时光》中,我触摸到了河滩上沁凉而又洁白的卵石……他们的习作虽还有诸多不足,但看起来有了“文”的雏形,好些的还有一点散文的样貌,足够让我欣喜。

当然,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乡土景物入文,让作文有地方特色也不是战无不克的法宝。它只是我作文教学的一种尝试,需要和人物描写、结构安排、语言表达等系列训练配合,才能取得让学生作文有特色的效果。虽然在文题中我将“景物”并列,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先练“物”后写“景”。它们的侧重点不同,表达效果也有一些差异。一般情况下,以景为主,“物”在“景”中。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利用乡土景物入文,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打造作文特色,提高作文水平的分析和探讨,以期各位战斗在农村一线的同仁们适时开发学生身边的各种生活、社会和自然资源,让学生做有心人,极大的调动他们学习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余映潮,张水鱼.写作教学的智慧[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10.

[2]王莉.初中作文教学创意[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2.

猜你喜欢
蒲公英乡土景物
蒲公英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乡土分外妖娆
蒲公英
可以吃的蒲公英
写好家乡的景物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