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雪,万小英,谢显金,范世明,林胜男,黄盛荣,刘金章*
(1.沙县总医院,福建 沙县 365500;2.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3.沙县老年大学,福建 沙县 365500)
福建省沙县东邻尤溪、南平,南接大田,西靠三明、明溪,北连顺昌、将乐,地理条件优越,植被繁茂,药用植物资源丰富。20世纪 90年代进行的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采集到沙县药用植物153科596种。2018~2020年,沙县中药资源普查队依照《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1],通过外业调查、市场调查及访查、文献查阅等方法开展沙县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表明,沙县药用植物资源达1032种,较第三次普查增加27科436种。本次普查初步摸清沙县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可为沙县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当地产业决策等提供基础材料。
沙县古名沙阳,东晋时期(公元405年)设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闽江支流沙溪下游河畔,地势由东南、西北向沙溪河谷倾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县域内多山地丘陵,森林覆盖率达 75.9%,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2]。2000~2003年沙县进行大规模乡镇撤并,至2011年,沙县总辖2个街道、6个镇、4个乡,行政区地域规模未改变。
通过国家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系统制定《沙县中药资源普查县级实施方案(试行)》,包括重点调查种类目录、目的、任务、目标等,同时根据沙县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环境,由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系统软件生成随机分布的样地共44个(图1),结合沙县全县的地理环境及覆盖情况,完成样线共34条。
图1 福建省沙县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样地分布Fig.1 Sample plots in the fourth national surve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in Shaxian County,Fujian Province
药用植物种类数据自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导出。本次中药资源普查总计调查到药用植物180科638属1032 种。其中苔藓类植物1科1种,地衣类植物1科1种,真菌类植物4科5种,蕨类植物29科64种,裸子植物8科13种,被子植物137科948种。种数10种以上的科31个,5种以上的科59个。药用植物种数较多的10个科及所含种数见表1。
表1 沙县药用植物种数前十的科及其种数Table 1 The top 10 families of medicinal plants in Shaxian County
野外调查发现,沙县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多数在当地具有较长的药用历史,具有较高的潜在开发价值。如菊科、豆科、蔷薇科等所含药用植物物种数均为40种以上,三科植物中药用植物比重较大,多数均有药用开发与研究[4],闽东畲族医药中多使用豆科植物的藤茎入药,如龙须藤、合欢、亮叶崖豆藤等[5]。近年来豆科植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其三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是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6];唇形科植物在安徽、浙江、江西等省份均有较高的药用价值[7—9],福建作为皖浙赣邻省,其植物区系与前三者相似,唇形科药用植物种类相似,亦具有较大的药用开发潜力。沙县民间用药中豆科、蔷薇科、唇形科、大戟科、茜草科等药用植物均占有较大比例[10]。可见,沙县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丰富、蕴藏量大,这为沙县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根据《中国植物志》《中国药用真菌》《福建药物志》等典志收载记录并结合本次外业普查鉴定结果分析,沙县分布的重点药用植物为92种,占本次普查全部药用植物资源物种数约9%;分布于样地内物种计21种,占全部重点种类23%。蕴藏量较大的5种重点药用植物见表2。
表2 沙县蕴藏量较大的5种药用植物(中药材)Table 2 The top five categories of key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haxian County
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是抗风湿清热的代表性药物,自《神农本草经》起即有记载药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镇静催眠、抗疲劳、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日前已被开发为络石藤配方颗粒应用于临床[11—12];薄荷(Mentha haplocalyx)为中国传统中药,首载于《唐本草》,在中国民间具有悠久的药用和食用历史,现代研究也证实薄荷具有抗炎镇痛、抗真菌、抗肿瘤、抗氧化、抗辐射等作用[13];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metz)为传统补肝肾中药,其主要成分多糖类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14];筋骨草属(Ajuga)植物多具有药用价值,筋骨草(Ajuga ciliata)在福建民间广为药用,被称作是“无副作用的抗生素”[15]。可见,沙县产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种类数量可观,资源蕴藏量大,建议相关政府部门科学利用其优势,为当地野生药用植物的开发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手段。
此次中药资源普查过程中,根据县级方案的福建省特色中药资源名录,对普查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发现沙县有福建产特色中药资源41种,占全省特色品种(60种)的68%,其中蕴藏量较大的5种药用植物见表3。
表3 沙县5种蕴藏量较大的特色重点药用植物Table 3 Top five catalog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for special investigation in Shaxian county
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为我国传统中药,其主要化学成分环烯醚萜类、黄酮类、蒽醌类等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癌作用,常用于治疗大肠癌、肺癌、肝癌、肾癌、宫颈癌等[16—17]。民间有将白花蛇舌草煎煮作为凉茶饮用,其饮品开发仍为初期阶段,受资源短缺及工艺等限制难以扩大规模[18]。自2005年起试验白花蛇舌草的驯化栽培[19],至今已成熟掌握其栽培技术,福建、广东、江西、江苏、安徽等省份均有栽培。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亦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开窍、化痰、健胃、益智等功效,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萜类、苯丙素及木质素类、黄酮类、甾体类和生物碱类等[20],主要药理作用为抗炎、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痉挛、 降血糖血脂、抗肿瘤及保护心血管等[21]。因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在两广作为常用药材被称作岗梅,根和叶入药,其主要化学成分为三萜及其皂苷类、黄酮类、木脂素和酚酸类化合物,其中三萜皂苷类是其特征成分;主要药理作用为抗炎、抗菌、抗氧化、止咳等。鉴于岗梅具有良好的解热作用,目前市场需求量较大,虽有扦插栽培技术,但繁殖速度缓慢,总体而言药材供不应求[22]。黄花倒水莲(Polygala fallax)及藤茶(Ampelopsis grossedentata)亦是近年来研究热点药材。沙县产福建省特色中药材品种多,数量大,且蕴藏量丰富,可根据物种适应性发展人工种植产业,形成本地优势中药材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将沙县第三次与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标本数据按照科所含种数排序进行统计,选取所含种数最多的10个科进行比较。在第三次普查中,沙县药用植物所含种数较多的10个科依次为菊科39种、豆科29种、蔷薇科26种、百合科21种、唇形科21种、芸香科19种、葫芦科17种、茜草科16种、大戟科15种、桑科14种。菊科、豆科和蔷薇科在两次普查中排序均无变化,但第四次普查3科的物种数均
增加73%以上(表1)。分析其可能原因如下:菊科、豆科及蔷薇科多个属种的植株全草或果实具有较高的野生食用价值[23],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为20世纪90年代,彼时食物匮乏且资源紧缺,民众为求饱腹过度采挖野生可食用植物以致部分物种分布度降低,加之调查条件有限,使得名录涵盖范围不够全面。此外,豆科植物具有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特殊植物免疫反应,这为豆科植物适应环境提供了物质和生理基础[24],使其较其他科属植物更快适应新环境,物种适应性强,分布种数增加。再者,本次中药资源普查借助前期文献查阅及新信息技术制定合理方案,外业期间通过数码设备采集物种信息、GPS定位等多种手段,调查所得数据较为细致、全面,更加完整地补充了沙县大科属药用植物物种数据。
百合科、唇形科、茜草科及大戟科在两次普查中排名均在前十,仅位次发生变化,物种数较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因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调查范围不够全面导致。第三次普查种数排名前十的芸香科、葫芦科、桑科此次未能再次排进前十,取而代之的是禾本科、山茶科、玄参科。前后两次中药资源普查时间间隔二十余年,早期因县区经济发展大量开发利用山区土地,而今各地提倡绿色经济,逐步退耕还林,沙县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对生境要求较高的科属植物种数稍有减少,生境要求不高的如禾本科、马鞭草科等植物种类数有所增加。综上可知,此次普查后,沙县药用植物物种数明显增加,中药资源本底数据进一步完善;药用植物科属组成有一定浮动,但整体比例变化不大。
将沙县第三次与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标本数据按照门类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共采集植物标本180科1032种;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采集植物标本数为153科596种(表4)。
通过更为便利的交通和更加科学化信息化的调查方法,偏远山区的调查由此前的不可能成为可能;绿色经济的倡导使得部分经济开发区的环境有所改善。不难发现,本次调查得到的标本总物种数除真菌类外其余五类植物物种数均增加。其中,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物种数量明显高于第三次普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第四次资源普查技术人员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及现代植物分类学科的日趋成熟,同时说明前期制定的调查方案具科学合理性、普查技术手段的先进性及调查方法的全面性。此外,真菌类物种数呈减少趋势。真菌类植物的生长发育条件较为特殊,需要在特定的营养条件及环境因子作用下才可完成繁衍[25],且其在生长的同时不断改变生境的环境因子(如pH,O2及CO2浓度)。因此对于未收集到的真菌类物种信息,除去调查因素导致,此类物种的减少预示着土壤环境或存在恶化趋势。
表4 沙县各门类药用植物种类数比较Table 4 Distribution comparison of of various categories
4.3.1 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新增的物种
对比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标本物种数据,剔除重复数据,得出新增物种30科436种。按照科排序,排名前五的分别为菊科(新增 43种)、豆科(新增 38种)、蔷薇科(新增33种)、茜草科(新增25种)和唇形科(新增23种),说明沙县的药用植物科属分布整体变化不大。因交通较以往更加便利,现代GPS导航定位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借助中药资源普查的契机,更大范围的调查与收集植物信息使沙县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数据较之前更加完整。
4.3.2 第四次普查未调查到的物种
对比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标本数据,在第四次普查中未调查到物种数包括33科43种。其中真菌类3科3种,蕨类4科4种,被子植物26科36种。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物种为广布种,如桔梗、牛蒡、牛奶菜、华中五味子等均为福建省的常见药用植物物种,但此次调查未收集到植物信息。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物种花果期不同,而标本采集时间相对集中,导致调查过程中遗漏部分无花无果物种,使标本物种多样性不够完整。此外,部分植物记录或存在鉴定错误的可能,如蛇头草,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其并不产于福建[26]。或者部分物种在早期为栽培种,如川牛膝并非原产于福建,但其药用价值高,多省份均有引种栽培。再者,部分药用物种可能已消失,如兰科植物极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环境的改变将直接导致兰科植物的分布消失。
4.3.3 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新分布物种
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期间,沙县共计发现省级新分布记录种 3种,西南凤尾蕨(Pteris wallichiana) (图 2:A~C)、显脉野木瓜(Stauntonia conspicua)(图2:D~F)及常绿悬钩子(Rubus jianensis)[27]。新分布记录的发现丰富了福建省药用植物资源,为沙县野生植物资源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完善的资料。
图2 福建省新记录种Fig.2 The species newly recorded in Fujian province
本次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摸清了沙县中药资源概况,采集到全县药用植物标本1032种,完成福建省重点药材92种、福建产特色中药41种的调查,市场或走访调查药用植物56种、调查地方用药50种,补充了沙县中药资源的分布资料。将沙县第四次与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药用植物物种数据进行比较,前后两次普查数据差异较大,侧面反映出沙县二十余年的生态环境变化。为更好地促进沙县资源环境的保护与野生药用植物的开发,应采取积极措施对沙县野生药用资源进行保护。
沙县的野生中药资源丰富,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开发及土地的征收利用等人为活动使野生中药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加强政府机构如林业局、旅游局等的合作,协调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村等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旨在保护沙县的生态环境进而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我国现存的民间中医中药资源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普查收集沙县地方特色用药50种,大量民间医疗经验及验方因缺乏文字记载而面临严重的失传危机。国家大力推动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可从问卷调查、访问、文献收集等多方面展开民间中医中药的资源收集整理,以期有效保护民间医药,传承民间特色医药文化。
沙县产福建特色中药资源丰富,如葡萄科植物显齿蛇葡萄的茎叶是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区的代用茶“藤茶”的原材料,加工历史悠久,现代研究表明藤茶具有抗氧化、抗血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湖南、湖北等地区显齿蛇葡萄的栽培种植规模逐年扩大[28—29]。可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种植基地,构建藤茶种植产业链,为沙县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提供产业支撑。
沙县的地理条件优越,特色中药材种类多样,但缺乏系统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导致资源的浪费。可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优质特色中药材培植技术,打造沙县特色中药品牌,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变,推动沙县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