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姗姗
(徐州市中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3)
在外科手术患者中常见肛周脓肿,病因复杂,患者肛管周围组织或者间隙发生了化脓性感染,患者发病后,表现为坐卧不安、肛周持续性剧痛、行走不便,在咳嗽或者受压时,患者病情加重,首选治疗办法是手术治疗[1],患者治愈率较高。
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择62例住院肛周脓肿术后患者,均表示自愿入组,分组依据是抽签,观察组各项数据:31例,男女是20例、11例,中位年龄32.5岁,区间23岁至58岁,马蹄形、低位肛门、盆直肠窝以及坐骨直肠窝脓肿分别是6例、15例、10例,病程2年至5年;对照组各项数据:31例,男女是21例、10例,中位年龄32.0岁,区间22岁至59岁,马蹄形、低位肛门、盆直肠窝以及坐骨直肠窝脓肿分别是5例、16例、10例,病程1年至4年。比较二组患者资料,P>0.05。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护士应为患者提供静脉滴注抗生素以及止血处理,时间为3d,利用我院特色中药制剂熏洗一号溶液,对患者伤口进行清洗,包扎过程中,使用凡士林纱布,每天2次,至患者愈合创面为止。护士应叮嘱患者进食清淡食物,告知患者适当活动,做好患者创口周围清洁护理工作。
观察组予以中医分期护理及常规护理,在以上护理基础上,增加以下内容:利用中药分期外敷法,做好患者护理工作。若患者处于炎症期(早期),在更换纱布时,将九一丹(自制制剂)涂抹在患者创口以及周边皮肤上,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体位改变,有利于患者引流,若患者处于纤维增殖期(中期),在更换纱布时,将青蛤散敷贴于患者创口以及周边皮肤上,若患者处于上皮覆盖期,在更换纱布时,将生肌散涂抹在患者创口以及周边皮肤上,至患者愈合创面为止。护理期间,饮食瘦肉、鱼、虾、优质蛋白,以利生肌,通过体位改变,以利引流。患者术后需要禁饮禁食4h,进食易消化、清淡食物,待患者排便后,方可进食产气食物,术后2d至3d,叮嘱患者进食新鲜蔬果,将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增加,促使患者营养充足补充,为患者实施清热解毒食物护理,例如冬瓜排骨汤。
疼痛评分: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数据统计。
护理后,患者消失了脓肿症状,无痛,随访期间未复发,判定显效;患者明显缩小了脓肿范围,愈合主要病灶,不存在明显疼痛,随访期间未复发,判定有效;其他情况,判定无效。总有效率是前二者相加之和。
整体分析患者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参照SPSS 20.0统计软件包,(均数±标准差)、率是表现形式,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明显改善了疼痛评分、伤口愈合时间、并发症(渗血、创面水肿、渗液、尿潴留)、护理总有效率,P<0.05。
观察组中,疼痛评分、伤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分别是(1.21 0.51)分、(15.2 4.1)d、6.45%(2/31),对照组中,数据依次是(3.06 0.46)分、(24.2 3.7)d、25.80%(8/31),t=14.9975,9.0734,x2值=4.2923。
观察组中,显效、有效、无效、护理总有效率是15例、15例、1例、96.77%,对照组中,数据依次是10例、12例、8例、74.19%,x2=6.3690。
《素问》中提及,临床治疗肛周脓肿过程中一般应用手术治疗,由于患者病变部位是肛门直肠附近,术后,患者容易感染,导致患者脓肿溃口愈合难度较大[3],患者会发生全身性感染。
分析得出,将中医分期护理应用在肛周脓肿术后患者护理过程中,高效可行,能够取得理想护理效果。在术后护理中,共计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炎症期、上皮覆盖期、纤维增殖期。分析炎症期患者,主要临床特征是创口水肿、红肿、明显疼痛等,病因主要是热毒壅盛,控制患者水肿,控制患者感染,是主要治疗原则;分析纤维增殖期患者[4],主要临床特征纤维组织生长过快,由于这一时期是纤维组织形成过程,主要治疗原则是清热、生肌、敛疮;分析上皮覆盖期患者,这一阶段属于伤口愈合阶段,主要治疗原则是收敛伤口、生肌、促进创面愈合。
在中医学上,提倡同病异治,对于处于不同病理时期的患者来说,采用不同治疗办法,目的是迅速、有效治疗疾病。根据患者术后时期不同,采用中药外用护理,获得了理想护理效果。炎症期患者采取九一丹(自制制剂)治疗,作用是活血凉血、清热止痛、解毒以及祛腐生肌,可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有效缓解[5],可消除患者水肿;纤维增殖期患者采取生肌散治疗,治疗作用是生新、拔毒以及提脓,可收敛患者创口,可促进患者生长肉芽,可去除腐肉;上皮覆盖期患者采取青蛤散治疗,作用是敛疮、生肌、杀菌。
综合以上得出,将中医分期护理应用在肛周脓肿术后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效果较为理想,可促使患者明显改善疼痛评分、伤口愈合时间、并发症,临床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