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波,岳红梅,杨 敏
(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0)
临床分析急性重症脑卒中,病情严重,患者处于应激高分解状态,存在诸多不良情况,包括吞咽困难、昏迷、摄入能量严重不足等[1],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以及营养不良等情况,康复速度较慢,因此,应给予患者开展营养支持。
在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择62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实验,均自愿入组,根据抽签法分组,观察组各项数据:31例,其中男性16例,年龄范围是52岁至89岁,中位68.2岁,对照组各项数据:31例,其中男性18例,年龄范围是54岁至88岁,中位68.5岁。比较二组患者资料,P>0.05。
根据患者体重,为患者实施等热量、等蛋白质营养支持,使用能全力肠内营养制剂。
对照组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经过鼻导管,为患者实施全营养混合液持续滴入治疗。第1d、第2d滴入量分别是2000ml、2500ml,滴入速度分别是每小时20~30ml、60~80ml,在3d后,将滴入量更改为3000ml,滴入速度是每小时60~80ml。若患者发生腹胀、腹泻以及反流,应将滴入暂停或者将滴入量减少。
观察组应用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第1d,为患者经鼻导管滴入全营养混合液,剂量500ml,滴入速度每小时20ml至30ml,第2d为1000ml、每小时60ml至80ml,第3d后,更改为1500ml、每小时60ml至80ml,若患者发生腹胀、腹泻以及反流,应将滴入暂停或者将滴入量减少,能量不足部分,利用深静脉导管,向患者体内输注。
整体分析患者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参照SPSS 20.0统计软件包,(均数±标准差)、率是表现形式,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营养状况、并发症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中,第10d的ALB、Hb分别是(38.1 1.6)g/L、(73.5±,1.6)g/L,并发症发生率6.45%(2/31),对照组中,第10d的ALB、Hb分别是(36.1 1.2)g/L、(67.2 1.7)g/L,并发症发生率25.80%(8/31),t=5.5677,15.0252,x2=4.2923。
临床常见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伴随脑水肿,伴有肺功能瘫痪以及肢体瘫痪,发病后,可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2],存在不同程度劳动力丧失,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分析得出,此病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情况,容易发生胃肠道并发症以及感染,应给予患者开展有效营养支持,目的是改善患者预后,促使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
临床实践证实,急性重症脑卒中开展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高效可行,可促使患者获得理想营养支持。在营养支持过程中,若发生异常情况,应酌情处理。
临床分析肠内营养支持,存在诸多临床优势:(1)可对患者胆囊收缩以及胃肠蠕动产生刺激,有利于患者恢复胃肠道功能。(2)可对患者胃肠道、肝脏血液循环产生促进作用并促进患者胃肠道内有害物质代谢加快[3]。(3)可对患者胃肠道黏膜缺血状态进行有效纠正并促使患者肠道粘膜渗透性明显改善,有利于患者维护屏障功能并将细菌移位情况明显减少,可保护患者胃肠道。(4)有利于患者释放胃肠道激素、免疫球蛋白。
分析得出,由于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存在吞咽困难以及昏迷等情况,开展肠内营养支持,容易发生误吸、食物反流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4],发生误吸后,患者容易合并肺部感染,对于本病患者来说,若未能及时开展营养支持,患者预后严重不良。分析肠外营养支持,可在短期内为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可促使患者预后效果改善,但是,若患者长期应用肠外营养支持,可导致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消化道黏膜萎缩、肠道细菌移位,可导致患者发生全身炎症反应,也可能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应开展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临床优势明显,可对患者能量以及氮平衡进行有效维持,可促使患者摄入足够能量,可对患者神经功能产生一定保护作用,为患者提供足够蛋白质,有利于患者合成免疫球蛋白[5],促使患者免疫力明显提高,还可以有效下降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急性重症脑卒中开展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期间,应加强健康教育,详细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加强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告知患者开展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必要性,促使患者不良情绪缓解,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有效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本组实验得出:观察组营养状况、并发症均明显改善。结果证实,临床值得参考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融合了二者之长,临床接受度较高。
综合以上,急性重症脑卒中开展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的效果满意,可促使患者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并发症,临床值得推荐。后续分析中,扩大样本研究范围,可增加本组研究临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