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华,张玉孜,王婧
(山东省高密市妇幼保健院,山东 高密)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属生殖系统无明显病变的痛经,常见于青春期或未生育女性[1]。常规采用口服西药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不甚显著[2]。本文于本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中,随机选取88例作为样本,对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进行了观察。
于本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中,随机选取88例作为样本,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44例,年龄14-30岁,平均年龄(23.01±1.54)岁;病程3-5年,平均病程(2.63±0.79)年。婚姻情况:已婚6例,未婚38例。对照组患者44例,年龄15-29岁,平均年龄(22.98±1.41)岁;病程1-6.5年,平均病程(2.59±0.78)年。婚姻情况:已婚6例,未婚38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婚姻情况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纳入标准
(1)确诊为原发性痛经。(2)无生殖系统病变。(3)中医辨证分型为寒凝血瘀症。
1.2.2 排除标准
(1)由生殖系统病变所导致的痛经排除。(2)依从性差者排除。
对照组采用西医口服止痛药物方法治疗:给予患者消炎痛片,口服,3次/d,25mg/次,于月经前5d服用,至月经第3d为止。连用3个月经周期。
观察组采用针药结合方法治疗:(1)针刺:取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1次/d,于月经前5d开始针刺,并艾灸小腹部,至月经第1d为止,连用3个月经周期。(2)中药方剂:小茴香12g,延胡索10g,赤芍12g,当归15g,甘草6g等,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月经前3d开始服用,7d后停服。连用3个月经周期。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情况,包括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4项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包括显效、有效、无效3项指标。
1.5.1 疼痛评价方法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共10分。
无痛:0分;轻度疼痛:0-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1.5.2 疗效判定依据
视患者疼痛疼痛症状消失情况及痛经复发情况判定治疗效果:
显效:经期小腹疼痛症状基本消失,连续3m痛经未复发。
有效:经期小腹疼痛症状缓解,连续3m痛经未复发。
无效:经期小腹疼痛症状未缓解或加重。
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为(1.1±0.3)分,明显比对照组的(2.7±0.6)分更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可以起到更加显著的缓解疼痛的效果。
观察组44例患者中,43例治疗有效,有效率为97.73%;对照组44例患者中,40例治疗有效,有效率为90.9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
痛经属中医“经行腹痛”的范畴,由经期受寒,导致经血滞于胞宫,进而引发痛经,简单的讲,寒凝血瘀属于引发痛经的主要原因,对此,应从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角度入手,治疗原发性痛经[3]。
针刺关元、气海,可暖下焦,针刺三阴交,可调理气血,针刺血海,可祛瘀止痛,行气理血,对痛经症状的缓解,疗效显著[4]。配合中药方剂,在针刺的同时,使药物发挥行气活血、消瘀止痛的效果,腹部冷痛者加腹灸温经散寒,对于原发性痛经治疗有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5,6]。
本文研究发现,采用针药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7.73%,与常规口服西药方法相比,治疗有效率更高,两组疗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可有效缓解患者经期疼痛,治疗有效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