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丹丹,徐云霞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产科,安徽 合肥)
崩漏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异常,是崩中与漏下的统称。经血非时暴下不止为崩中,淋漓不尽为漏下,二者可单独出现,也常相互转化,多见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女性,为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也是临床上棘手的急重病。西医学中子宫内膜炎致阴道不规则出血、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等均属于本病范畴。西医以“止血、调周、促排卵”为原则,用性激素或手术止血治疗。对于青春期女性多药物治疗为主,但服药周期长,停药后极易复发;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无生育要求的患者一般采用诊断性刮宫术、子宫内膜去除术等手术治疗,但患者通常难以接受。中医以“塞流、澄源、复旧”为治疗方法,治病求本,辨证用药,疗效甚好。导师徐云霞,出生于医学世家,为安徽徐氏妇科传人,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多年,在临证中善化瘀以塞流,固冲健脾,肝肾同调,每收佳效,现总结如下。
古往今来,历代医家对崩漏的病因病机阐述了不同的见解。《内经》首先记载了 “崩”,认为 “阴虚阳搏谓之崩”,而 “漏”首见于 《金匮要略》[1]。后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崩而内有瘀血,故时崩时止,淋漓不断”的观点。《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 云:“崩中之状,是伤损冲任之脉。冲任之脉皆起于胞内,为经络之海,若劳伤者,以冲任之气虚损,不能制其经脉,故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也”[2]。阐述崩漏的发生与瘀血及冲任损伤有关。《伤寒明理论》中记载 :“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强调热扰冲任,血热离经,导致崩漏。《妇科玉尺》云: “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认为脾气虚弱,不能摄血,是崩漏发生的主要原因。又《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肾”。认为肾为月经紊乱的根本原因。可见崩漏病因复杂,但总的可概括为虚、热、瘀3 个方面,其发病机制不离“冲任瘀阻,血不归经,月经非时下”。临床上以虚证常见,即脾虚、肾虚;或虚中夹瘀、虚中夹热等虚实夹杂症状。导师在前贤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崩漏的病因病机为脾胃亏虚,冲任不固。《万氏女科》曾云: “妇人崩中之病,皆因中气虚,不能收敛其血,加以积热在里,迫血妄行,故令经血暴下而成崩中。”《妇人大全良方》言: “妇人崩中,由脏腑伤损冲任,血气俱虚故也……若劳动过多,致脏腑俱虚,而冲任之气亦虚,不能约制其经血,故忽然暴下”[3]。强调了脾胃在崩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气为血之帅,脾气充盛,则血液运行无阻;脾气虚弱,则血行迟缓致血液滞涩成为瘀血;脾气亏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无法制约脉中经血,可发为崩漏。因此,导师认为崩漏的发生主要与脾失健运,脾胃虚损有关,且虚中夹瘀,瘀血证贯穿整个疾病。
导师遵循“塞流、澄源、复旧”的3 法,出血期从瘀论治,兼以补血养血,意在通瘀,瘀去新血生,气血流畅,出血自止。止血期补脾摄血,肝肾同补以治其本。
离经之血俱为瘀血。《血证论》云:“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然即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瘀血阻滞胞宫,子宫藏泻失常,瘀阻致血液外溢,血不循经,是瘀血崩漏的病理关键。导师忌见血止血,认为瘀血不去,阻于脉中,出血难止,而新出之血复成瘀血,如此互为因果,以至崩漏经久不愈。女子以血为本,崩漏日久,易耗伤气血。因此,导师除活血化瘀止血外,兼以补血养血,自拟二丹桃红调经汤。药物:桃仁 10g红花 10g 当归 10g 白芍 10g 熟地 10g 牡丹皮 10g 丹参 10g 益母草 10g 川芎 5g 蒲黄炭 10g(包煎) 血余炭5g。此方以四物汤加味而成,四物汤为补血调经之祖方,加上桃仁、红花后,活血化瘀之力见长。方中桃仁、红花为君药,活血祛瘀;当归甘温质润、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熟地味厚滋腻,滋阴补血;白芍养血敛阴,与归、地相配,以增补血之力;川芎活血行气,共为臣药;牡丹皮、益母草凉血化瘀,活血调经,为佐药;丹参微寒,降而活血,蒲黄炭化瘀止血,血余炭收敛止血共为使药。全方以活血化瘀、补血养血之药并行,取“瘀血去则新血已生,新血生则瘀血自去”之意。
血止后应以复旧为主,治本调经。导师认为崩漏为妇科血病,发病过程中常气血亏虚,多脏腑受累,其中以脾虚为本,与肝肾密切相关。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指出“调经之要 , 贵在补脾胃以滋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且冲脉起于胞中而通于肝,肝脏与女子月经息息相关。因此,治疗时当补土培中,健脾益气,肝肾同调,自拟健脾固本汤。方药:党参10g黄芪15g 炒白术10g 煅龙骨20g 煅牡蛎20g 山萸肉10g 乌贼骨10g 茜草10g 炒地榆10g 炒荆芥10g 樗白皮10g 白芍10g 方中党参甘平补脾生津,既能益脾胃,化精微,补气生血,又能直接养血;黄芪善补气摄血,白术入脾胃经,善补脾气,被《本草求真》誉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三药配伍补气培元,固中摄血,为君药;白芍味酸,入肝经,偏益肝血;山萸肉酸涩,入肝、肾经,能补肝肾,固冲任;二者共为臣药;茜草、地榆化瘀止血;樗白皮、荆芥育阴收涩,固冲敛血,共为佐药;煅龙骨甘涩平,入心、肝经,能重镇安神、平肝潜阳;又入肾经,可收敛固涩;煅牡蛎归肝、肾经,重镇安神,潜阳补阴,二药合用可摄纳元气,补肝肾,益心神,有涩血养血之功,无留邪伤正之弊;乌贼骨收涩与活血兼备,涩血而不致瘀,共为使药。全方共奏固冲止血之效,在健脾益气,养血敛血的同时,不忘补肝肾、宁心神。
张某,女,42 岁,已婚,G2P2,因“月经紊乱 1 年,阴道不规则出血20 天”于2019 年6 月25 日第一次就诊于我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则,14 岁月经初潮,周期 28-30 天,经期 5-7 天,量中,色暗红,痛经(+),血块(-)。近1 年患者月经紊乱,周期30-60 天,经期7-20天。末次月经为2019 年6 月10 日,至今未干净,量少,色黯淡,夹血块,伴下腹部隐痛,纳差,睡眠尚可,二便调。尿HCG(-),舌淡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涩。辅助检查:B 超提示:子宫及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妇科检查:外阴:婚产式;阴道:畅通;宫颈:光,血染,举痛(-);宫体:前位,压痛(-);附件:左右两侧附件压痛(-)。查血常规:Hb:96g/L。中医诊断:崩漏 辨证: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调经。予自拟方二丹桃红四物汤,共15 剂,每日1 剂,水煎服,早晚2 次分服。二诊:2019年7 月19 日。患者上次服药后于7 月14 日月经干净,最近一周易失眠多梦,常感头晕乏力。舌质黯,苔薄白,脉细涩。中医诊断:崩漏 辨证:气血亏虚夹瘀证 治法:补脾养血,益气调经 予自拟方健脾固本汤15 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 2 次分服。三诊:2019 年 8 月 25 日。患者末次月经为8 月20 日,现经期第6 天,量中,色黯淡,无腹痛,夹少量小血块,时有肢软乏力,无失眠多梦,饮食稍差,二便正常。舌淡黯,苔薄,脉细缓。中医诊断:崩漏辨证:脾气虚治法:健脾益气,固冲止血予健脾固本汤加减以巩固治疗。方药:党参10g,黄芪10g,炒白术10g,炒当归10g,山萸肉10g,煅乌贼骨10g,茜草 10g,炒地榆 10g,炒荆芥 10g,樗白皮 10g,炒白芍10g,生地 10g,仙鹤草 10g,共 10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早晚2 次分服。停药3 个月后复诊,患者周期经期正常,5-7/35 天,色量质均正常,复查血常规:Hb:109g/L。嘱患者忌辛辣刺激及寒凉食物,适量食用血肉有情之品。
按语:患者因“月经紊乱1 年,阴道不规则出血20天”为主诉第一次就诊我院,查B 超排除器质性病变,尿HCG(-)排除怀孕,妇科检查正常,可诊断为崩漏。患者月经量少,色暗淡,夹血块,伴下腹部隐痛,舌黯有瘀点,脉沉涩,为胞宫瘀阻之象,导师认为直接致病因素为瘀血,应用反治法“通因通用”,活血化瘀以止血。
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导师根据出血期与血止期的不同,灵活运用了“塞流,澄源,复旧”3 法。出血期当塞流,不能见血止血,故导师弃用大量固摄药物,针对病因,导师在补血的基础上加上活血化瘀药,寓瘀血去,新血生,祛邪扶正之意。血止后当复旧,但导师认为血虽止,但瘀血未彻底消失;且崩漏日久,气随血脱。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且气能生血;故导师运用大量健脾补气药物;肾主封藏,为先天之本,若肾气不足,封藏失司,则冲任失调;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若肝虚气弱,收摄无力,也可导致崩漏;故导师在健脾益气、调补肝肾的基础上,仍使用少量活血化瘀药,防止闭门留寇,从而建立正常月经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