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病理诊断与结果分析

2020-12-25 14:45:49商庆花通讯作者赵岭岭吴春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期
关键词:刮宫腺体肌层

商庆花通讯作者,赵岭岭,吴春平

(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 病理科,河北 衡水 053000)

0 引言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疾病,约占女性生殖道肿瘤的18%-30%[1],其发病以大龄妇女或绝经期妇女为主。临床上,子宫内膜病变的首发症状为月经紊乱,经治疗后病情好转不明显者需警惕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的发生。由于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功能性失调及其他妇科疾病有较多相似地临床表现,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现象,应引起医师高度重视。目前,子宫内膜癌主要借助子宫内膜刮宫活检进行确诊,而诊断过程中子宫内膜高分化样腺癌与非典型性增生的鉴别诊断较难,且是子宫内膜癌病理诊断的一个重要难点[2]。另外,对于子宫内膜癌治疗方案的选择,是采取手术或非手术方式治疗疾病,还需依靠病理诊断提供临床指导。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病理科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收集的子宫内膜刮宫活检标本,对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病理诊断情况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子宫内膜癌疾病的诊断及鉴别提供帮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病理科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经刮宫活检的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标本70例,对其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7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为女性,临床以腹痛腹胀、月经不规律、阴道不规则流血及排液增多为主要表现。年龄35-76岁,平均(49.8±7.2)岁;其中,原发性或继发性不孕患者4例,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1例,均经激素治疗,但效果欠佳。

1.2 方法。全部病例均实行诊断性刮宫手术,取子宫内膜组织,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同时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组织化学染色,使用光学显微镜对其组织特点进行观察。染色结果由经验丰富的病理科医师采用双盲法独立阅片,以术后病理组织诊断结果为对照,进一步分析子宫内膜癌的刮宫活检病理诊断结果。

2 结果

2.1 活检病理诊断及术后病理情况。本研究70例刮宫活检组织中,明确子宫内膜样腺癌62例(88.6%);其中,有1例为子宫复杂性增生伴非典型增生局灶癌变;4例实施两次刮宫活检,第一次活检明确为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第二次活检确诊为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实施三次刮宫活检,第一

次活检明确为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第二次活检明确为可疑癌,第三次活检确诊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另外,确诊为浆液性癌4例,1例明确为癌肉瘤,3例明确为透明细胞癌。术后病理结果显示,6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癌细胞侵至子宫壁浅肌层50例,侵入深肌层10例,广泛浸润子宫壁深肌层1例,息肉状生长1例。

2.2 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病理分析。组织学特点:6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低分化样腺癌2例,中分化样腺癌36例,高分化样腺癌24例。其腺体无法显示出正常结构,极性完全丧失,细胞核变大、变圆;细胞核仁突出,内部染色质增粗,部分可见“空泡状”;增生腺体呈现为明显的乳头状、不规则腺管状、筛孔状、条索状,部分内膜间质消失,被肉芽组织或新生纤维组织所取代。免疫组化特点:子宫内膜样腺癌常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角蛋白(CK)、B-链蛋白(B-catenin)、孕激素受体(PR)、肿瘤表面雌激素受体(ER)、卵巢癌抗原(CAl25)、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广泛粘液性分化表达癌胚抗原(CEA),鳞状分化区表达HCK。

3 讨论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持续升高,并逐渐呈年轻化趋势发展。国内报道[3],40岁以下妇女子宫内膜癌占同期子宫内膜切除的8.8%或13.3%。最新调查结果显示[4],育龄期子宫内膜癌妇女在全部子宫内膜癌病例群体中的占比达到8%以上。临床认为,子宫内膜癌与雌激素水平的关系密切,卵巢功能失调引起激素波动、排卵障碍,可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进一步上升。目前,女性绝经期前后子宫内膜癌与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趋于一致,由此原发性、继发性不孕或月经紊乱的诊断时常常会忽略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而更倾向于判定为子宫内膜增生。亦有报道指出[5],大多数患有子宫内膜癌的年轻女性拥有良好的分化状况,其与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或非典型性增生等常见妇科疾病相混淆,极容易造成子宫内膜癌误诊、漏诊几率的增加。所以,有必要采取刮宫活检病理诊断确诊子宫内膜癌疾病。刮宫具有操作方便、诊断准确、费用低等特点,当前用于子宫内膜癌诊断或鉴别的实用性很强。不过,一些年轻女性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重复性刮宫活检才能确诊疾病,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漏诊、误诊情况的发生。另外,刮宫活检过程中,组织刮取多少、制片水准、阅片能力等也是影响刮宫活检诊断结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70例患者均统一采取刮宫活检及免疫组化诊断疾病,其中62例初次刮宫活检时确定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包括低、中、高分化样腺癌各2例、36例、24例。可见,子宫内膜癌以中分化腺癌为主,多数浸犯浅肌层,有良好预后。在病理特征的分析中,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形态学诊断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6]:异型增生的子宫内膜样腺体浸润间质,出现促纤维反应;乳头状分支结构复杂,乳头中轴纤维脉管束几乎无血管,部分呈绒毛状结构;腺体不规则增生密集融合,呈分支状或迷宫样结构;腺体分支与腺体套叠伴乳头状折叠,形成花边状结构。相关研究表明[7],未能准确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青年女性患者,其稍带描述性诊断术语与直接诊断癌在原则上并无差别。本组4例实施两次刮宫活检,1例实施三次刮宫活检,最后一次活检确诊为子宫内膜样腺癌,说明初次活检为误诊情况。目前而言,鉴别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最有力的依据为间质和肌层浸润。鉴别浆液性癌与子宫内膜样癌,在免疫组化学上可知浆液性癌P16表达弥漫阳性,ER弱阳性或不表达,B-catenin不表达,Ki-67指数高于子宫内膜样癌。此次通过对子宫内膜癌病理诊断的分析,还发现5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侵袭至子宫壁浅肌层,11例侵袭至深肌层,1例确诊为息肉状生长。

综上所述,刮宫活检病理分析是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性高的诊断方法,其操作方便、可重复性检查、费用低廉,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同时联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进一步提升子宫内膜癌诊断的准确度。

猜你喜欢
刮宫腺体肌层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腺体受累和HPV感染对复发的影响
新医学(2023年5期)2023-05-27 17:16:33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切除术治疗少腺体型乳腺癌的效果观察
宫颈上皮内瘤变累及腺体的研究进展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瘢痕妊娠
TURBT治疗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分析
癌症进展(2016年10期)2016-03-20 13:15:48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现状及进展
西南军医(2016年1期)2016-01-23 02:22:28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症的效果比较
盐酸戊乙奎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腺体分泌的抑制作用
安徽医药(2014年4期)2014-03-20 13:13:40
HX-610-135L型钛夹在经尿道2μm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