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华,劳琪君,李华兴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甲状腺疝气小儿外科,广东 佛山 528000)
小儿疝气旨在患儿腹部压力异常增加亦或是某一器官、局部组织经薄弱位置转移至另一部位的一组疾病,临床多采取手术予以诊治。术后融入护理干预可进行手术效果的积极保证,且确保预后水平。但因患儿受年龄、自理能力差等因素影响,极度缺乏安全感,需家属陪同进行后期康复理疗,因此亲情护理的实施对患儿生活质量具深远意义[1]。本研究抽选2019.01~2019.12收治的54例患小儿疝气患儿开展研究,下面就相关过程做如下介绍。
择选研究时段2019.01~2019.12,探究对象为此时段接诊疝气患儿(n=54,行手术治疗)。纳入标准:满足《儿科学》中对小儿疝气的判别标准[2];符合手术指征;患儿及家长知情;家长学历均为初中以上。排除标准:并发先天性病症;未能参与研究全过程。按双盲法分组,即参照组(n=27)和干预组(n=27),参照组男童人数达22例,女童为5例;年龄上限、下限为6岁、10个月,均龄(3.25 1.13)岁;干预组男童人数达24例,女童为3例;年龄上限、下限为5岁、11个月,均龄(3.13 1.02)岁。对两组临床一般性资料行样本比对,P>0.05,存有比较价值。
参照组以常规化护理流程展开干预:术前进行患儿病史、一般信息的掌握,陪同其展开相关检查;术后指导患儿健康、科学饮食,做好生活常规指导等[3]。
干预组辅以亲情护理:①术前亲情护理。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构建良好关系,以亲切、温柔言语及热情的态度使家长、患儿真切感受亲情护理,患儿就诊时,向家长宣讲患儿当前状况,并介绍其疾病发作特征,问询既往病史及相关诊治史,以减少手术风险;结合家长受教育水平不同,采取适宜语言进行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的积极讲解,提升其疾病知晓度,配合后期治疗。②术中亲情护理。掌握患儿喜好,采取诱导式方式进行患儿手术配合度的提升,减轻其术中紧张、恐惧情绪,并告知麻醉流程及必要性,必要时抚慰患儿,运用肢体、语言方式予其支持、鼓励,加强手术信心。另外,适当与具表达能力患儿交谈,内容主要有校外兴趣、学习爱好等,转移其注意力,降低应激效应。③术后亲情护理。术毕,缓慢、平稳将患儿推送至病房,第一时间向其家长告知手术结果,待麻醉失效后,嘱家长陪同、看护患儿,同时预先备好卡通玩具、贴画等小儿兴趣物品,对表现较好者给予积极奖励,旨在改善术后依从性。此外,术后维持良好体位,强化通风效果,为患儿打造舒适、安静的静养空间。
①护理质量。护理质量从病房管理、沟通态度、疼痛管理等方面实施评定,采取百分制,分数越高越好[4]。
②家长满意度。以自制表格进行两组家长满意度的实时调查,评价标准包含十分满意、较为满意及不满意三项,总分设置100分,分值界定范围90~100分、70~90分、低于70分。
利用SPSS20.0软件行数据整合分析,护理质量以均数±标准差说明,t进行验证。家长满意度用率表示,以x2实施检验,组间对比于统计学有无意义可参考P<0.05。
分析数据发现,干预组病房管理(94.14 2.05)分、沟通态度(85.41 4.45)分、疼痛管理(89.23 4.25)分相较于参照组(72.24 5.41)分、(75.02 4.24)分、(76.15 5.38)分明显较高,具统计学差异P<0.05(t=19.670、8.945、10.095)。
由下表可知,干预组家长满意度与参照组比具显著提高优势,比较差异显著,于统计学有意义P<0.05.
小儿疝气属多发性病症,多与先天性因素有关,一旦患病,难以自愈,需借助一定诊治手段进行恢复。临床对此常采取手术诊治,经手术诊治后可进行对应症状的显著改善,但限于患儿耐受性较差、心理素质低,易形成消极情绪,不利于后期康复,应配以有效护理,提高临床依从性[5]。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护理质量方面,干预组优于参照组P<0.05;在家长满意度指标上,干预组较参照组显著提升P<0.05,证实亲情护理效果理想。亲情护理重点在于以全面护理为核心,对患儿各方面实施干预,属人性化护理的有效延伸。通过开展术前、术中、术后亲情护理,使护理人员与患儿始终维持良好关系,增强患儿信任感及亲密感,确保手术有序实施。同时术后以舒适角度展开亲情护理,切实保障患儿恢复舒适感,降低并发症,实现机体快速康复效果[6]。
综上所述,小儿疝气围手术期以亲情护理实施干预效果令人满意,家长满意度提高,亦能提升护理总体质量,具广阔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