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资料的巧妙运用

2020-12-25 08:22
教师博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资料文本课文

金 菊

(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江苏南京 210019)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这样的要求:“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入资料进行学习,是一种语文能力。资料的收集与运用,打破了学生止于文本的学习习惯。学生借助资料可以将静默的文字变成一潭活水,融入字里行间,进而入情、入境地探寻作者的创作本源,加深文本体验。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资料运用

(一)学生资料运用的问题

1.资料收集问题。不少学生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直接照搬语文教学参考书,堪称勤劳的“教参搬运工”。这样的资料内容都对,且重点突出,但在这样的“搬运”过程中,学生资料收集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更有甚者直接上网搜索资料,但对资料并不加以区分,不问出处,不分好坏,一网打尽。

2.资料选择问题。学生收集的资料普遍呈现无重点、纯文字的特点。学生的资料收集工作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他们想到哪里就找到哪里。这些资料以文字资料为主,少有图表、视频等其他形式的资料。

3.资料呈现问题。学生资料呈现的形式有的是长篇大论,有的是只有一两句话。有的学生会拿出一沓打印纸,上面是密密麻麻的五号字,一遍读下来要花很长时间;而有的学生的资料却只有一句话,他们收集资料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布置的任务。

(二)资料运用问题背后的原因

首先,教师在布置资料收集作业前,没有提前归类,帮学生划分收集的区域、角度及方向,导致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其次,学生缺乏归类与整理的能力。学生在收集资料后,并没有对这些资料按照时代背景、作者资料、文章写法等进行归类和整理。最后,目标缺失。小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容易缺乏目标,不知道为什么收集资料,对资料收集的目的性缺乏认可,无法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缺少资料信息的交流。

(三)学生资料运用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教师要把收集资料的方法教授给学生。这些方法包括阅读书籍、网络搜索、调查采访等。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并提出具体要求:资料简化,提取关键信息;把有用的内容记录下来或做出标记;制作归类资料卡片;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等。最后,明确资料收集的目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资料收集的目的,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并适时地组织学生就收集到的资料展开交流、讨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资料运用的策略

(一)看准时机提取资料,加深文本理解

汉民族的文学传统一直是抒情与写意相结合的,是一种“情感语言”,向读者传递情绪、想象、直觉和心理感受。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妙地以文本为媒介让学生透过文字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接。在教学具有时代背景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的时代背景资料、作者生平资料、写作背景资料或文本链接的拓展资料。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为例。在教学《示儿》时,教师可以结合作者生平,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陆游之“悲”:教师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引入,让学生感受繁华的汴京被他人占领的悲痛。在教学《少年中国说(节选)》时,教师可以引入《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并补充鸦片战争前一年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诵读此文时不仅能感受到文字排列的特点,还能渗透其悲愤的情感;同时,教师引入《南京条约》、抗日战争、国庆70周年等相关资料,呼应课文中的“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文资料的插入,让学生领略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清政府的无能,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激愤之情,让学生揣摩课文文字背后的力道与情感。

(二)巧妙借助背景资料,深入思想表达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描述的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画面,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为遥远。为了让学生快速地融入特定的环境中,教师在课堂中把背景资料作为学习的内容,有时也是需要且必要的。辅以背景资料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文本,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透过文字与文本对话,真正体会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或情感表达。

课文《慈母情深》写到一本《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五角”,并出现这样的句子:“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今天的小学生很难在“一元五角”与“这么多钱”之间画上等号,他们如果要买书看,其父母应该也会欢天喜地地去购买。这时,教师需要补入当时百姓生活环境的资料:本篇课文写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事情,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角”买一本书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此外,物价较低,“一元五角”的购买力在当时可以称得上“这么多钱”。再结合文中对母亲工作环境的描写,学生就能认识到作者这“一元五角”的来之不易,自然也能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感情。这类资料的运用重感悟、重体验,具有很强的主体性和深厚的人文意蕴,可以唤醒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性,建构起学生与文本的精神相约。

(三)灵活运用拓展资料,激发阅读兴趣

“资料”不仅仅是资料,它是一种学习、一种能力和一种情感,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工具。有了资料的补充,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话语权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能力与财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课堂表现欲。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太阳》《松鼠》及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都是说明文。说明作为基本的表达方式,或平实或灵动,要求作者有步骤、有目的地把一个事物写清楚、说明白。因此,说明文没有较多的情节描写,小学生很难真正喜欢上这一类文章。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这类课文讲成“说明书”或者“百度百科”,要通过资料的拓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想了解、会运用说明文,习得这一类文章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方法。如《松鼠》一文,在教学到松鼠习性,如爬树、储粮、过冬时,教师可以引入松鼠有关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比较童话与课文的表达的不同。资料的适当补充,可以让学生明白各种写法之间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要看使用的场合,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比较品读中揣摩,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趣味盎然。

(四)补充完善选文资料,丰富课外阅读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但受篇幅的限制,很多文章的呈现形式只能是节选。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摔跤》选自《小兵张嘎》,《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骆驼祥子》,《两茎灯草》选自《儒林外史》。这些文章均出自名家名篇,适合学生全文阅读。在这些名篇节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既要侧重课文的讲解,又要有课外阅读导读的意味。以《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为例,全文未知“他”是谁,不知其名,不知其人,不晓时代,不清背景,只见其形。这样的人物形象必然可以勾起学生无限的想象与好奇。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全文引入,带领学生阅读整本书,并在适当的时候开展一次《骆驼祥子》的阅读交流会。

教材不仅将查找和运用资料视为一种帮助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更将其看作一种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资料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的效率。对于学生而言,资料运用则是一种受用一生的语文能力。

猜你喜欢
资料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背课文的小偷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