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2020-12-25 07:47:0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
数学大世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数轴苏教版本课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 支 伟

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为教育的进步创造了广阔空间,新的教育背景下,各类教育理念相继问世并加以应用。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当前时期教育领域广受关注的热词,明确了中国学生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几大素养,分别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承担、实践创新,需要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这一点。

一、数学核心素养

1.数学抽象

抛却事物的物理属性,最终确定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被称为数学抽象,需要根据数量之间、图形之间的关系分析数学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结合事物产生背景得出一般性规律及结构,同时利用数字符号、术语表示。这也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构成数学理性思维的关键性基础。

2.数学运算

运算能力是指面向运算对象,根据相应的运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理解运算对象、了解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式、设计运算程序等的能力。这是数学抽象结构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与重要手段,能够有效解决数学问题。

3.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获得相关数据后,利用统计方法推断并分析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其中涉及的数据包括记录、调查、试验所得信息。数据分析包括整合数据提取信息、借助图表展示数据、构建数据模型。

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矛盾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及模式的限制,多数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仅注重教师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用的理论教学方式也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并未得到充足的实践机会。

只有促使学生发挥出积极性,才能真正学好数学。部分教师注意到这一点,及时转变了课堂教学方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更加明显,由以往的“满堂灌输”变为“满堂提问”。在讲解本课重点后,教师向学生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在紧张状态下,学生不得不接二连三地回答,教师补充后继而提出下一问题,由此营造的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但从实质上而言,教师还是在向学生强行灌输,学生被迫接受,思维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学生失去了自我探索的能力及兴趣,逐渐进入新的误区。例如某教师在短短五分钟内就提出十几个小问题,仔细分析后便可发现,学生能够自主思考的时间过少,适得其反。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1.营造良好氛围,提升直观想象能力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特点,对逻辑思维要求相对更高,经过长时间学习后,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枯燥感。作为教学实施者,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舒适、愉悦的学习氛围,保证学生在学习时能够近距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比如学习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中“走进图形世界”时,教师可根据本课重点,引导学生逐步提高直观想象能力,经过对“图形运动”“展开与折叠”“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图形相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教师利用课后教学活动——设计包装纸箱,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课堂中应用范围较广,已经逐渐演变成为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师可利用这一优势,不断丰富学生的储备知识,为学生高效学习创造多样化环境,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时,教师可提前制作两线相关的模型视频资料,利用多媒体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借助多媒体大屏幕认真观察相交线、平行线的规律及位置等,以便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通过运用此类教学工具,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2.与生活相联系,提升数学运算能力

数学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在日常教学中适当融入生活化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有实际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建立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因而强化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十分关键。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内容时,在确保学生明确本课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教师首先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教学问题:“已知甲、乙、丙三类物品共重167 吨,甲比乙的2 倍少5 吨,丙比甲重三吨,求甲、乙、丙几种货物各多少吨?”同时鼓励学生带着如下思考在组内展开讨论:(1)根据已知信息,能够列出什么算式?请阐述理由。(2)算式得出的最终结果是什么?简单说明计算过程。(3)是否可以借助整数相乘的方式得出结果?(4)通过上述思考,可从中发现什么规律?据此,学生展开自由探究,不同学生运用的计算方式也不尽相同。个别学生对此存有疑惑,组内成员进行了及时恰当的讨论,保证每位学生均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引领学生把握核心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逐步渗透了本课的中心思想。根据上述问题的讨论结果,学生可感知一元一次方程计算方法。

教学中,部分教师将教学内容停留在教材知识点表面。在明确教师应传授内容、学生应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还应强化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明确知识的来源与去向。在此过程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学习方法、数学思想的传授。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不断拓展思维空间。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正式教学开始前引入一定的情景,据此导出本课重点。在班级范围内随机选择几名学生,使其站在不同位置上比个子,同时,请个子最高的学生与个子最矮的学生“一起站到地面上”,而后进行适当调整,“个子矮的学生站在桌子上”“个子高的学生站到楼下”,在不同情况下,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一定的思考,分析问题:“如何比较才可保证公平?”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参与活动的兴趣,近距离感受两个不相等量的比较务必要在公平情况下实行,换句话说,就是要“加一同加,减一同减”。

3.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分析能力。

数学中涉及的思维能力较活跃,因而教学模式及形式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的实际需要,必须作出适当调整。数学分析能力对于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重要作用,据此,教师可创新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实现高效学习。尤其是对于部分学习兴趣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首要的就是明确此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数学逻辑性较强、思维严密。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从学生学习自主性入手,设计生活化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大致可分为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先学后教法等。以情境教学法为例,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为学生创建特定情境:古代君王与臣子下象棋,彼此互相约定好,一旦君王输了,臣子便可要求君王为其赏赐大米。象棋棋盘第一格处放一粒大米,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大米,以此方式循环,下一格大米均是前者数量的双倍,直至最后一格。据此请思考,当棋盘上最后一格被大米填上时,整个棋盘上共有多少粒大米?这一问题中涉及的数量信息较庞大,学生被调动其兴趣后注意力更加集中,思考着如何有效解决该问题。教师把握时机与切入点,适当引入乘方的知识点,便于后续教学的开展。

又如苏教版七年级“数轴”的教学中,教师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小组成员,每组四人左右,针对课堂中遇到的思考类问题展开共同探讨。教师首先在板面上选取出数轴的单位长度、标数(单位长度为任意长度,标数为自原点起向右,每隔一单位选取一点,分别用数字1,2,3 表示,负数则与其相反),而后为学生设置问题:“如何利用数学语言描述数轴?”经过探讨及教师的正确引导后,小组间最终得出了相似答案,共同得出数轴的定义:规定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作数轴。同时可将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作为教学工具,围绕数轴展开深入讲解。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作为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与方式。要想实现这一点,数学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不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考虑到数学学科较强的逻辑性,教师有必要实行分层次教学。

猜你喜欢
数轴苏教版本课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成长(2020年3期)2020-05-27 03:45:44
数轴的作用
巧用数轴定解集
“咬住”解集,“握紧”数轴,“破解”参数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单(双)脚蹬地翻身上成支撑教学设计(片断)
体育教学(2012年2期)2012-04-29 17:27:07
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化学教与学(2012年7期)2012-03-20 1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