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贵才 赵凤云(吉林省白山市科学技术研究所 吉林 白山 134300)
香紫苏(Salvia sclarea L.)属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1],原产于欧洲南部,现主要在法国、俄罗斯等国家栽培,20 世纪70 年代引入我国。目前国内主要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和新疆等地大面积种植。香紫苏是珍贵的香料植物,深加工提取香紫苏醇,主要用作香紫苏内酯及龙涎醚等天然龙涎香代用品的合成原料。据考察,长白山地区气候环境十分适宜香紫苏的生长[2],为加强长白山区引种栽培研究,促进北方地区香料行业的发展,吉林省白山市科学技术研究所从2014 年开始在白山市浑江区红土崖镇大青沟村香料栽培实验基地对香紫苏进行了引种试验,经过几年的摸索,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香紫苏为2 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上部茎为1 年生,下部茎木质化,直立,分枝,有髓,四棱形,高1~2m,最高可达2m以上。叶对生,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叶长、叶宽分别约为27cm、21cm,皱缩,密被绒毛。轮伞花序,长 71~81cm,带有 15~17 个 10~15cm长的小花序,6~12 轮花,每轮 5~6 朵小花,花冠筒内前方有一毛状环,花两性,粉红或浅紫色或白色,苞片宽卵形,花冠雪青色;雄蕊4,子房上位。小坚果卵圆形,灰褐色,光滑。全株被短绒毛,有强烈的龙涎香气。花期6~7 月,种子成熟期7~9 月。
香紫苏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在气温 5℃时,茎叶会受冻害;根部能耐低温,不需采取防寒措施即可越冬[3]。香紫苏生长期最适宜温度在20~30℃之间,幼苗期不耐高温,否则生长会停滞甚至死亡[4]。高海拔和昼夜温差大的环境条件对香紫苏积聚香气更有帮助。香紫苏对土壤要求不是很严格,不论是平地还是山坡地都可生长[5]。香紫苏植株开春返青后,5~6 月茎叶生长较快,8~9 月种子成熟后,植株会慢慢枯死,翌年开春温度适宜时,会重新长出新芽和叶片进入第2 次生长(由于长白山区冬季温度低,第2 年香紫苏的长势较弱,花少,故长白山区香紫苏一般不作2 年生植物栽培,多作为1 年生植物栽培。
播种前需对香紫苏种子进行低温层积处理,具体做法是在入冬前将筛选好的种子与筛好的河沙按照1:3 的比例,按一层种子一层河沙的顺序,在事先准备好的木箱中铺开,用纱布将种子与河沙隔开,最上层用湿润的细沙覆盖,然后在室外背风的地方挖深度为50cm左右的催芽坑,将装好的木箱放进去,掩埋好,做上标记,进行低温催芽,翌年开春时取出备用。
香紫苏以种子繁殖为主,春播及秋播均可。可采用种子直播(穴播)方式,也可进行育苗移栽。
3.2.1 种子直播 秋季在10 月下旬播种;春季在4月中旬当地表层雪化尽、表土层已干时播种。播种时在已准备好的田地里按40cm 15cm的行、株距进行穴播,每穴播种5~6 粒为宜。
春季播种的植株开花晚,开花不整齐,花穗较小,因此若采用直播方法应以秋播为好。秋季播种的香紫苏植株开花早,花开得比较整齐,花穗也较大,且冬季不需要任何防护措施。但直播的缺点是后期管理的劳动强度大。
3.2.2 育苗移栽 育苗前要进行整地、作畦,育苗地土壤以排水和保水性能较好的砂质壤土为佳。整地前施入基肥,每 400m2施用尿素 8kg、过磷酸钙18kg、硫酸钾12kg,施肥后深耕耙细、耙平,做成畦宽1.2m的高畦,播种前浇透底水,待土表湿润且没有积水时,将经过层积处理过的种子均匀撒在畦面上,再覆一薄层细土,稍加镇压后盖上草帘,以利保温保湿。种子在10℃左右时开始发芽,当地温达到15℃左右时即可出苗。出苗后适时揭去覆盖物,清除杂草,并结合间苗去弱留强,株距以5cm左右为宜。在此期间要加强肥水管理。当苗高10cm左右时带土移栽,以利成活。
直播的地块,当幼苗长至2cm时要进行适当疏苗,苗高4~5cm时进行定苗。定苗的同时对缺苗及时进行补苗,注意补苗时最好带土移栽,以利于成活。苗期除草一般每隔15d左右进行1 次,遇干旱天气需及时灌溉,以保证成活率。香紫苏属深根性植物,为了使植株能够生长健壮,在苗高30cm左右时追1 次肥,生长中后期适当追施叶面肥2~3 次,以满足植株对营养的需求。
如果在同一地块重复栽植香紫苏,非常容易发生菌核病害。幼苗发病时基部腐烂,可引起植株猝倒甚至死亡,因此应尽量避免重茬。危害香紫苏生长的虫害主要有地老虎、甘蓝夜蛾及春尺蠖等,大多以幼虫为害植株叶片,可选用杀虫菊酯4 000 倍液或50%的辛硫磷乳油800~1 500 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香紫苏作为引种植物在长白山区进行人工栽培和开发利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关于香紫苏在长白山区栽培方面的实验研究也鲜有报道。通过引种种植试验,较为详细地研究了香紫苏的人工栽培方法,并在大田生产上获得了成功,为今后长白山区进行香紫苏大规模人工种植与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