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别于现代主义的“少就是多”的主张,后现代主义建筑家提出了“少即是烦”的理念,本文通过对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的空间设计的理论观点和形式手法,探索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特征。
1.美国电话电报大楼项目概况
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
项目地点:美国纽约
项目时间:198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那一阵席卷了世界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潮流,在西方经济急速发展的繁荣期间,经济的极速发展和物质的丰富并没有给西方人带来他们所追求的幸福感。人们厌倦了经济效益高但是千篇一律的现代主义风格,菲利普.约翰逊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需求,设计出了美国电话电报大楼,它向人们展示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全部基本特征,(注:后现代主义风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即指现代主义之后的时间里中出现的不赞同现代主义风格的各种设计活动。狭义的其实是具体的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指的是从来源于构筑,慢慢蔓延到到各种不同事物的设计手法。它主要是在原有的结构和框架上大量运用传统的装饰来做折中主义装饰的设计风格,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装饰改良运动。本文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均指非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在当时已经被国际主义垄断的千篇一律的城市中具有极其不凡的创新性,这座建筑毫无疑问的奠定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基础。
2.美国电话电报大楼中的设计美学
美国电话电报大楼之所以能展现设计美学,是后现代主义风格构筑是基于现代主义建筑架构上的历史的、戏谑的、折衷的装饰主义。在功能上,美国电话电报大楼拥有内部完整的功能空间,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出,大楼拥有着灵活的布局,每一个空间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从入口的敞开状态;再到两边的半封闭状态;最后到楼上的封闭状态的办公区,整个空间井然有序,有松有紧的空间与空间之间的穿插,更是为建筑增加了生命力,不是对称那样单调和枯燥无味的平面构图,而是具有强大的功能性的复杂结构的内部空间,不是传统西方建筑的封闭式的空间布局,却是外部古典的建筑形式形,这在当时的城市里显得十分的有趣和新奇。
我们可以从资料中看出,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的大门部分,即麦迪逊大街旁的建筑前沿部分,建筑家设计了高耸的拱券和柱廊结合的制式,形成了足有60英尺高的有遮盖的步行道路,整个建筑面积高达14380平方英尺,建筑后端与街道平行的有一个玻璃材质顶棚采光的走廊和一座三层高的建筑,
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的建筑主体共有37层高,分成三个部分。顶部是一个三角形山墙,但建筑家并没有采用直接的历史主义的设计方式(注:按照王受之先生对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分类,后现代主义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型的风格,一是集中运用一些历史成分、建筑的特色表现方式来达到折中效果的历史主义方法,另一种是戏谑成分比较重的折中主义),而是通过自由组合历史建筑的形式,来达到比例均衡,具有形式美的目的。建筑顶部的三角山花墙,严格来说是借鉴了断山花的装饰形式,即在最高点断开并嵌入装饰的开口三角墙,但是建筑师戏谑的从断开出掏了一个圆形,使建筑拥有了明显的历史主义和折中主义的特点,打破的现代建筑的简洁性和单一性,增加了建筑的对称性和古典性。这一特点不仅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对于数学领域的黄金比例的执著追求,建筑师还试图通过这一特征来打破现代建筑横平竖直的建筑特征。
在建筑的中部,建筑师参考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和装饰符号,扬弃了当时的哥特风格,采用了希腊罗马时的构图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的中部采用了对称的手法,并在窗户方面用竖行的线条来装饰了建筑的窗,这个其实并不是出于建筑的承重的要求而设计的,而是参考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官邸建筑的窗户制式,当时没有钢筋混凝土,所以建筑师们想要把窗户开的更大就要在窗户的中间用一到两根小小的柱子支撑承重。菲利普.约翰逊则是运用了这种装饰的方式,为建筑增添了丰富的点线面的感觉,垂直的线条在建筑从上到下的布置加强了视觉的冲击力,增加了视觉的丰富性,给人以不一样的高楼大厦的感受。
在建筑的底部,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电话电报大楼借鉴了帕奇礼拜堂的空间关系,在比例上也采用了帕奇礼拜堂的构图和要素,却也不是直接的照搬,例如罗马柱式變成了竖直的柱子,拱门变成了竖向长窗,建筑师用一种轻松的诙谐的方式,将古典主义融进现代风格的结构框架之中,完美的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风格,即装饰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
整栋大楼的结构是现代的,但是却有着反现代主义风格的形式,大楼表面采用了传统的石材——磨光花岗岩作为贴面材料,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整栋建筑用了将近13000吨的粉色花岗岩,那是一种稀少而有质感的的自然材料,虽然较为纤细的柱子明确了他的现代主义风格的结构,但是花岗岩的建筑外观还是赋予了美国电话电报大楼迷人的色彩。
美国电话电报大楼在没有完工之前,就震惊了美国乃至全世界,在他可使用的五年前,菲利普.约翰逊就因它而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图片中,菲利普.约翰逊捧着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的模型,骄傲的向世界展示着这一开创了历史的建筑,它是设计师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勇敢尝试,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寻找自我的转折点。
3.结语
通过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电话电报大楼为人民展示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基本特征,虽然如王受之先生所说的那样,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基于现代主义建筑架构上的历史、戏谑、折中的装饰主义,尽管罗伯特.A.M.斯恩特认为这个建筑不过是过度赞扬的普通办公大楼并严厉的抨击这栋建筑。对于生活于信息爆炸的今天的我们,可能很难理解为何一个借鉴历史的简单想法会在当时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和讨论,但对于当时沦陷在现代主义的千城一面的世界来说,它为当时的设计界带来新的设计思维方式,它是建筑史上有意义的重要的转折,让我们更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重视人性化和自由化,让设计的方法不再单一也不再单调。
作者简介
梁潇潇(1993-),女,壮族,籍贯:广西南宁横县,广西艺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