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军
小学三年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略读课文,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也提出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统编教材紧紧围绕这个课程标准编排了阅读,可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势在必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是怎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呢?下面,就我个人的做法略谈一二。
一、课内阅读要扎实
本册教材安排21篇精读课文,7篇略读课文,一次“快乐读书吧”(课外阅读),由此可知精读课文所占的比例很大,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精读课文具有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特点,它不但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还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养成良好的品质。精读课文着眼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启迪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三) 精读课文教学要以单元语文要素为依据
单元语文要素常常从两个方面提出,一是指向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二是指向单元习作的教学。每个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一定要紧扣语文阅读的学习要素。在第四单元中,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就是在于引导学生立足一段话的学习,准确判断一段话中的关键语句,并掌握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大意的方法,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过如何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只有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知道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才能准确判断具有概括性和提示性的关键语句,从而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在教学《花钟》一课,我提出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植物学家是依据什么修建花钟的?画出关键语句,并说说理由。”在汇报时,学生都认为第二句“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是关键语句。为了概括语言更简洁,我进一步追问:他发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就是关键句,也是这段话的大意。围绕这个关键句,本段写了哪些不同的花?分别在什么时间开放?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这样设计体现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特点。在学习《花钟》第二自然段时,有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基础,让学生直接概括第二自然段的大意。我设计过渡语为:“你们想过吗,为什么花开的时间不同呢?”找出花开时间不同的原因。学生很快找到一处,我继续追问:花开的时间除了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还与什么有关?学生继续默读,紧接着,他们很快找到:“花开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花开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还与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这就是第二段的关键句,也是第二段的段意。比较两个自然段概括段意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第一段直接概括法,只要找到关键句就可以了。第二段是间接概括法。通过回答设问句中的问题,寻求答案。而这个答案恰恰就是一段话的大意。
我进一步归纳概括一段话大意的方法就是找到一段话的关键语句。从而让学生明白:关键语句就是一段话的大意,也是一段话的中心句。
(二)略读课文教学要以学习精读课文学习的方法为依据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有所不同,略读课文指向“粗知文章大意”的教学目标,学习时要关注文前安排的“自学提示”,它提出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或者提出相关的学习建议。略读课文所承担的另一个功能,是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迁移到略读课文学习中。在教学略读课文《小虾》时,我运用文段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说说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把课文中写得细致生动的语句画下来。”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带着学习提示中的问题重点默读第3自然段。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画出关键语句,即用直接概括法,概括出第3自然段的大意:缸里的十分小虾有趣。第三自然段也是描写小虾活动最细致的地方,先写小虾活动的样子,再写小虾被激怒后的样子。重点描写小虾生气后,“腿”“钳子”“胡须”“眼珠子”是怎样的,整段文字轻松诙谐,把小虾的有趣写得淋漓尽致。
在巩固间接概括段意的方法时,我以《海底世界》第3自然段为例,用PPT单独出示一大段话:“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训练学生回答设问句的问题。究竟哪句话回答的更清楚?当然是“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个拟人句就是这段话的关键句,也是最能概括这段话大意的句子,它就是第三段的大意。
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概括一段话大意的两种方法直接运用到略读课文当中,加以巩固和提高。让学生在略读中扎实地掌握学习阅读的方法。
(三)交流平台要以精读和略读课文学习方法为依据
交流平台注重学习方法的归纳、梳理、总结,通过回顾单元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学习的收获,以伙伴交流的方式,将语文要素具体化。把学习的方法再次呈现给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课外阅读要深入
教材以“快乐读书吧”带动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快乐读书吧”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成为连接二者的纽带。本册教材延续低年级的编排体例,只安排一次“快乐读书吧”,是结合“寓言故事”单元,推荐学生阅读中外经典寓言,其内容为“你读过这本书吗”“相信你可以读更多”这是采用不同的形式推荐书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虽然本册教材只安排一次“快乐读书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进行模仿运用。如:在学习第四单元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书目《昆虫记》,你读过《昆虫记》这本书吗?它主要讲了法布尔很喜欢昆虫,他观察力很强,是一个刻苦钻研的人。如:蜘蛛、螳螂、蜜蜂、蚂蚁、松毛虫等,书中讲了昆虫的哪些特点呢?希望同学们积极阅读,这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阅读中,他们会把在课内阅读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去。每读完一段,学生可能会想,这段讲了什么內容?这些昆虫有什么特点呢?这就在有意或者无意中概括出一段话的意思,把课内学到的阅读理解的方法引向课外。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内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获得阅读方法的必由之路,课外阅读是拓展阅读面,阅读能力迁移并获得提升。课内阅读要稳扎稳打,课外阅读注重名家作品,随着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提升,二者会相辅相成,做到有机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教材想开去,课外要进行有计划的扩大阅读范围,这样做,才能建立课内精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有机联系,既能通过拓展课外阅读加深课内知识的理解,又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