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提升国际人口竞争力努力夯实新发展格局人口根基

2020-12-24 10:50何欣如李志鸿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生育率劳动力生育

何欣如 李志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正发生深刻调整变化,大国竞争势头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不断显现,长短期因素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到严重冲击,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培育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未来一个时期,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需要更好发挥人口因素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作用,在供给侧形成较大规模高素质劳动力供给,在需求侧形成较大规模具备较强购买力的消费群体,不断提升国际人口竞争力,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占据大国中长期战略竞争主动。

一、国际人口竞争力是影响大国竞争格局的关键因素

国际人口竞争力由劳动力总量、劳动参与率、劳动力素质、劳动力年龄结构等多重因素决定,是影响一国市场规模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变量,也体现了一国经济发展潜力,深刻影响国际竞争格局,是大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战略根基。

国际人口竞争力对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新增长理论、人口红利理论等经济发展理论普遍认为,人力资本投入作为内生性因素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要素市场,对经济中长期增长具有关键影响。从美日欧发达经济体发展经验看,由于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在一定发展水平上趋于稳定,劳动力总规模和市场规模将决定大国间长期综合国力竞争。IMF相关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因素拉低日本年均经济增速1个百分点,日本未来40年经济总量将减少25%左右。而美国凭借相对较好的人口结构、丰富人才储备和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空间,在发达经济体中长期保持较快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更趋成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有所放缓,未来一段时期人力资本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更加重要。

国际人口竞争力对构建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链条环节较多、运输距离较长等问题充分暴露,主要发达经济体更加重视产业安全,政策内顾性不断强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多元化倾向增强,产业分工格局面临深度调整,产业转移可能提速,市场对外依存度可能逐步下降。未来一段时期,区域经济循环重要性有望不断提升,全球可能形成东亚、欧洲、北美三大区域经济循环体系。在此背景下,我国必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和经济循环体系,积极拓展新发展格局。从世界经济发展实践看,中小型经济体由于缺乏生产端较大规模高素质劳动力供给、消费端较大规模国内市场,往往很难构建相对完整的经济循环体系。美国凭借其突出规模优势,带动形成“美—墨—加”北美经济循环,而日本由于自身规模限制,难以支撑其设想的亚洲“雁阵”经济发展模式。展望未来,较大规模高素质劳动人口将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因素。

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际人口竞争力面临较强挑战

受人口发展惯性影响,未来我国劳动力总规模将会缩小,国际人口竞争力面临的中长期挑战不容低估,可能对我国在大国综合国力竞争中保持战略优势形成一定压力。

第一,世界主要经济体人口竞争力变化趋势。联合国对世界主要经济体人口发展进行分析展望,相关趋势性变化值得关注。美国人口持续稳定增长支撑其市场规模优势。美国在发达经济体中保持相对较高生育率,加之其作为人口承载力较强的移民国家的先天优势,人口总量将长期保持稳定增长,预计由目前的3.3亿左右上升至本世纪中叶的3.8亿左右,劳动年龄人口总量预计由目前的1.94亿增长到2.1亿,将继续保持市场规模优势。印度拥有较长人口机会窗口期。印度人口结构相对较为年轻,受教育水平逐步提升,将延续增长惯性,总人口将在2025年左右超过我国,并在本世纪中叶达到16.5亿的高峰,届时劳动年龄人口将达10.17亿,充沛劳动力成为推动其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相关研究认为,印度的“人口机会窗口”为2015年至2050年。日本、欧洲、俄罗斯人口规模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除美印之外的主要经济体普遍面临较强人口老龄化压力,日本、俄罗斯、欧盟人口总规模分别将由目前的1.26亿、1.46亿、6.02亿下降至2050年的1.06亿、1.36亿、5.74亿。美国人口规模优势在发达经济体中将更为突出。美国劳动年龄人口将长期保持温和增长,支撑其保持长期竞争力。从当前到2035年、2050年,美国劳动力规模将分别增长3.8%、8%,而欧盟、日本到2035年将分别下降8.5%、16.5%,到2050年将分别下降18.2%、30.5%,美国相对其传统盟友的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将更加突出,有助于提升其对西方盟友体系影响力和掌控力。

第二,我国国际人口竞争力存在隐忧。当前国际政经格局發生复杂变化,大国竞争格局将长期持续、更趋激烈。从当前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国际人口竞争力受劳动力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加剧的较强制约。我国劳动力规模优势趋于减弱。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达到9.22亿的峰值后开始逐年下降,截至2019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至8.96亿。从短期看我国劳动力资源绝对规模仍然较大,但已经进入较快减少阶段,长期优势趋于减弱。我国老龄化压力突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结构将快速变化。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将达到38.4岁,首次超过美国的38.3岁,而印度仅为28.4岁。1962—1971年是我国重要生育高峰期,期间全国共出生人口2.7亿,年均出生人口达2723万,远高于前十年(1952—1961年)共出生1.9亿、年均出生人口1896万的水平,“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将迎来历史生育高峰期出生人口退休潮,老龄化压力将迅速加大。

第三,我国人口长期趋势性变化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拓展新发展格局。一是加大经济潜在增长率下行压力。目前我国劳动参与率达69%左右,已处于全球主要经济体较高水平。从国际经验和我国近年来趋势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提升,劳动参与率将逐步下降。根据日本等劳动力规模下降较快国家的经验,在当前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的大趋势下,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行压力较大。二是影响我国拓展新发展格局和培育竞争新优势。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关键是要以完整的内需体系和强大国内市场为支撑。人口规模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长期趋势性下滑,制约社会资本积累和购买力提升,不利于增强社会创新能力,不利于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优势。三是加剧未富先老挑战。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任务,此次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的挑战加大,“未富先老”压力进一步凸显。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全社会对医疗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快速攀升,我国需要在经济发展仍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社会保障能力仍然有限的情况下,应对急剧人口老龄化压力。

三、生育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启示

从国际经验看,面对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挑战,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出台了直接或间接的生育支持政策,其相关经验启示对我国具有较强借鉴意义。

第一,把握好出台生育支持政策的时点很重要。生育政策出台时机对于政策作用发挥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以意大利与法国为例,在较低生育率背景下,两国政府都出台了鼓励生育政策,但由于政策出台时机不同,导致政策效果差异较大。意大利总和生育率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下降到更替水平之下,但到2005年其总和生育率降为1.34时,政府才开始逐步出台综合支持政策,在政策作用下其生育率经历了短暂的小幅回升,在2010年达到1.46,此后又逐年下降,2017年再次下滑到1.34。与之相对,法国一直具有支持生育的传统,相关支持政策出台较早,并逐步增强保障力度和覆盖范围,上世纪70年代便开始大力发展0—3岁托幼服务,90年代进一步提高了儿童托育津贴标准,2000年以后则扩大托育津贴覆盖面,法国总和生育率长期保持在1.7以上,处于欧洲较高水平。

第二,单纯依靠经济手段难以实现政策目标。面对低生育率挑战,澳大利亚政府2004—2013年实行“育儿鼓励”政策,直接给所有生育孩子的夫妇发放现金补贴,以降低子女抚养成本,期间共发放100亿澳元。政策影响下,澳大利亚总和生育率从2004年的1.8回升到2006—2008年的2左右,但随后又逐步下降至1.8,2013年该政策因耗资巨大终止执行。相关研究发现,“育儿奖励”政策仅对促进高龄妇女补偿生育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并没有显著影响年轻妇女的生育意愿和行为,澳大利亚的经验显示仅靠津贴手段不仅代价较高而且收效甚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第三,减轻教育负担具有支持生育率的积极作用。通过减轻子女教育压力、减小经济支出负担等方式可对生育率起到支撑作用。目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推行一定年限的免费义务教育,北欧国家对本国公民基本实现了免费的高等教育,这对降低养育成本、促进生育意愿具有明显作用,北欧国家目前总和生育率普遍在1.75左右,处于西方经济体中较高水平。东亚地区教育负担普遍较重,教育竞争激烈,对生育率形成一定制约,以韩国、新加坡为例,目前总和生育率分别仅为1.21、1.11。韩国国内市场狭小,对外部市场依存度较高,社会竞争激烈,课外补习文化盛行,教育成本始终维持在高位;新加坡虽然有各类未成年人养育补助政策,但高等教育费用昂贵,成为子女养育成本的大項支出。

第四,促进生育是系统工程,需综合施策。综合国际经验看,生育水平受多因素影响,促进生育需建立综合支持政策体系。欧洲国家中,法国与瑞典是稳定生育率的成功案例,两国都有较为完善的家庭福利政策体系且延续性好,均重视社会性别平等,注重从经济、时间、服务三方面来提供儿童托育津贴、育儿假、托育服务等政策支持,以帮助父母平衡家庭和事业,营造友好的生育环境,减轻抚养负担。与之相比,德国缺少平衡工作家庭的综合政策举措,托育服务发展明显滞后,女性仍面临着家庭育儿与事业的两难选择,生育率处于较低水平,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猜你喜欢
生育率劳动力生育
低生育率:怀疑、再调查与重复验证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韩国生育率创50年来新低
近三年,中国女性生育年龄推迟一岁
生育保险费由谁缴纳
全球生育率,新加坡最低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外籍妈妈提升德国平均生育率